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见证人类的伟大创造

通济渠郑州段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013年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中国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 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 38 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审议决定,将“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至此,古都郑州继“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之后,又增加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汴水流入泗水,经瓜洲古渡口汇入长江,又流向远方。丈夫随流水远行,妻子思念如流水,想念远行人而不得,思无穷,恨亦无穷。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长相思·汴水流》中,用了三个“流”字,勾勒水的蜿蜒曲折,酝酿低徊缠绵的情韵。诗中那条哀怨悠长的河水,就是隋唐时期贯穿南北的大运河,而诗中提到的汴水,就是大运河流经郑州段的通济渠。

中国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其水工遗存包含汴河遗址段和索须河段两部分。

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的大运河通济渠,是隋唐大运河的重要河段,是中国古代大运河的枢纽。在惠济区政府的大力整治下,河道加宽、两岸绿化、廊桥绵延、鲜花盛开、风景如画,已经成为市民游览观光和健身锻炼的好地方。图为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的美丽风光 曹清林 摄

汴河遗址段是通济渠连通黄河的渠首,位于郑州市惠济区大河路街道办事处境内,现已探明的河道遗址北起东孙庄村东侧黄河大堤处,南至索须河丰硕桥处,全长约 4 公里,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均埋于地下。

从堤湾村丰硕桥向东折,至祥云寺村汇入贾鲁河,全长 15 公里的这一段为索须河段。通济渠索须河段部分河面宽达 40 余米,两岸设有堤防,河堤基宽 20 余米,顶宽近 7 米,河床宽 200-300 米,是郑州市西北部的主要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千百年来一直绿波荡漾。

早晨,朝霞与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道相映成趣。曹清林 摄

通济渠自河南荥阳的板渚(今汜水镇)出黄河,至江苏盱眙入淮河,全长650公里,是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

郑州段运河西洛阳以通长安,东接淮河抵达杭州,水路漫漫,气势恢宏。如果在中国地图上将隋唐大运河按照历史记载标注出来,会形成一个巨大的“人”字,郑州,恰是它的中心所在,有了通济渠郑州段,才有了通向江南的大运河。

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日出 曹清林 摄

千年时光流转,黄河几度变迁,如今能够找寻到的通济渠郑州段遗址全长约19公里,作为“中国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元605年,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和促进南北经济交流,隋炀帝杨广力排众议,下令由杰出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开凿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是人类历史上规模宏大、使用时间久远、水工技术复杂的漕运大通道。

隋唐大运河郑州通济渠河道航拍 阎铁成 摄

隋唐大运河以河南省洛阳市为中心,向北引黄河水到涿郡形成永济渠,向南自河南郑州引黄河水东南流连接淮河至江苏扬州,形成通济渠。

两条运河修成后,对于南北与中原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南宋以后,随着政治中心南移,通济渠地位逐渐减弱,再加上黄河泥沙淤塞,逐渐废弃,永济渠则使用至20世纪60年代。

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河道 阎铁成 摄

通济渠是隋唐运河最重要的水工设施,它巧妙地利用自然河道,用人工加以修整和疏浚,形成庞大通畅的运输水网。

郑州地区的通济渠段为整个渠段的渠首,它联接黄河并引黄河水入渠,形成全渠的咽喉。通济渠作为国家开凿的大型运输水道,工程浩大,河床宽200-300米,两岸河堤基宽20余米,顶宽7米左右。据载,通济渠竣工后,隋炀帝曾率百官乘龙舟等千余艘船组成的庞大船队自洛阳游扬州。

夕阳下的郑州通济渠河道 阎铁成 摄

郑州市文物部门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以及《世界遗产公约》及世界遗产组织的相关要求,落实各项保护措施,不断推进相关遗产点的保护修缮、景观环境的提升美化、历史文化内涵的彰显发扬、城市功能和文化品牌的拓展完善,确保文化遗产的科学保护,运河历史文明的永续传承以及古都郑州社会经济生态文明的和谐发展。

惠济天河路索须河桥头的大运河地标 曹清林 摄

早晨,朝霞与大运河通济渠惠济段道相映成趣。曹清林 摄

如今郑州还遗留保存有通济渠仅存的两段地面水工遗存之一,长达16千米,宽阔河道,可遥想当年浩浩之船队运输场面,成为人类历史上伟大创造的见证。

编辑:王海萍 石嫣睿

来源:学习强国等网络内容

转载请尊重来源 ,注明出处

Hash:4171a486116f1f6ce56aa713d9f4c8516ae9ebaa

声明:此文由 遇见郑州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