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郑州,那些“沧海桑田”的真实足迹!

前言

一个又一个曾经的城中村为高楼大厦所取代;曾经荒芜的滩涂之地如今已经成为繁华的居住区。

人们的居住水平相较于曾经可谓“天翻地覆”,这一切都得益于房地产行业的快速发展。

文 ∣ Ali / 郑州楼鉴特约撰稿人

1

声名鹊起的燕庄

57年前,它是一片无际的金色麦田,因毛主席的一次视察声名鹊起;十几年前,它有着鳞次栉比的房屋,以都市村庄出租房在郑州广为人知;今天,它已被一个现代化的商业中心——曼哈顿广场取而代之,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难觅它的踪影。

曾经让郑州人引以为豪的燕庄村,它旧时的模样正在人们的记忆中逐渐淡化,如今只剩下一座“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和一个毛主席铜像在默默诉说着时代的变迁。

在繁华热闹的金水路东段,一座六角攒尖顶的亭子。这座造型古朴素雅的亭子就是为了纪念毛泽东主席视察燕庄修建的,亭上有穆青先生亲笔题写的“毛主席视察燕庄纪念亭”10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它在一片喧哗中别具一格,见证着郑州的发展历程。

矗立在亭内的一块巨大汉白玉石碑记录着亭子不平凡的历史:“公元一九六零年五月十一日下午,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毛泽东在有关领导陪同下,驱车燕庄,体察民情,健步来到麦田,望着长势良好、丰收在望的小麦,面带微笑,向在场的燕庄原党支部书记吴玉山询问,小麦种植、粮食产量、生活情况。领袖关怀之情时时激励着燕庄人奋发图强,报效国家。一九七零年五月十一日,毛主席视察十周年之际,燕庄人在此建亭。是日,各界领导和群众,数万人集会庆祝……”

纪念亭东侧10米处,屹立着“毛主席视察燕庄”铜像。铜像由燕庄委托郑州市雕塑壁画院设计制作,形象主要参考依据著名摄影家魏德忠先生在毛主席视察燕庄时拍摄的历史照片。雕塑总高4.34米,像高2.34米。

1960年,毛主席看到的燕庄只是一片片麦田,如今毛主席铜像周边却已是忙碌的人群、现代化的商业区、随处可见的高楼。

如今的燕庄作为曼哈顿商业中心,人潮涌动,车水马龙,成为金水路上一个新亮点。

2

张之洞拉开了郑州火车城市的序幕

郑州人几乎没人不知道这句话:郑州是火车拉出来的城市。

河南省内最早的铁路是1899年的卢汉线(卢沟桥至汉口)武胜关信阳段。如今的京广铁路北京至汉口段,前身正是卢汉铁路(后改名京汉铁路)。

不过,只要提起中国铁路历史,就有一个绝对不能绕过去的人物——张之洞。

根据《清史稿·交通志》的记载,1889年12月,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给清廷上了一道折子,请求修建从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

获准后,卢汉铁路(即后来的京汉铁路、平汉铁路)于1897年4月动工建设。1906年,贯穿郑州的京汉铁路通车,从此,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商业日渐繁荣。当时曾有评论:“汴省自铁轨交达,风气大开,商务、实业进步甚速。”

1904年,火车来到郑州!

这既说明了郑州在全国的交通枢纽地位,也从历史上把郑州与火车的渊源清晰地展现了出来。

其实,上世纪初的郑州(郑县),恐怕是河南城市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个由投资拉动起来的城市。

据史料记载,1904年春天,火车轮第一次亲吻郑县大地。一个“怪物”尖叫着,沿着铁轨奔驰而来,头顶上一溜烟雾喷向天空。不一会儿,响声震耳欲聋,大地不住地颤动,郑县站台上,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以前只见过马车、牛车的郑县百姓扶老携幼,纷纷涌出古城西门,来到古城西南郊外的火车站,“争睹蒸汽之火车,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

后来的郑州,就是当初郑县的城市雏形,“郑州是火车拉来的城市”之说也由此而来。

70年代的火车站

现在郑州火车站

看看70年代的火车站和如今的对比,不难发现火车,让郑州开始了百年来的跨越式前进

3

恍若隔世的二七纪念塔

郑州的人文标志性建筑之一------二七纪念塔

为了纪念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和“二七”烈士,继承和发扬“二七”光荣革命斗争传统,1951年,在 原“长春桥”旧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广场,当时场内建一座15米高的木制纪念塔。

1971年春由郑州市建筑设计院的三位建筑设计师林乐义、杨国权、周培南开始设计,7月1日开工建 设,10月1日开放,三个月落成 。

1971年9月29日改修成塔式,双身并联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层。

塔式新颖、独特,雄伟壮观,具有中国民族建筑的特点。钟楼上高矗一枚红五星。

50年代的二七广场

60年代的二七广场

70年代的二七广场

现在的二七广场

二七纪念塔,像一位岁月老人,见证着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变化。如今,置身繁华的“二七商圈”,回想当年,会让人情不自禁地产生恍若隔世的感觉。

4

华丽蜕变的郑东新区

十多年前,从郑东新区蓝图绘就到破土动工,很多人在观望与迟疑。十多年后,从一片“平地”到一座“城”,郑东新区悄然改变,如今,已成为一座名副其实幸福城。

上世纪末,随着老军用机场的搬迁,郑东新区由此萌动。2001年,时任河南省省长的李克强果断提出:高起点、大手笔,重新规划建设“郑东新区”。之后又提出“三年出形象、五年成规模”的目标要求。郑州首次向国际征求郑东新区总体发展规划概念设计,最终黑川纪章的设计方案高票选中。2003年1月20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标志着郑东新区建设大幕开启,千年古都上演了一出激情跨越。

2002年的千玺广场

会展中心建设中

现在的郑东新区CBD

十年耕耘,十年辉煌。郑东新区从无到有,从弱小到繁盛,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缔造了一个新城, 神话变现实。

曾经的郑州,沧桑、古老、传奇、悠久,

如今已过几十年漫漫时光,早已沧海桑田。

郑州的巨大变化,不知不觉都在发生着,

当我们停下匆匆的脚步,回头一看,

才蓦然发现,她早已不是原来的郑州了。

郑州楼鉴:zzloujian

一个有趣有料有深度的郑州楼市自媒体

楼市丨郑州丨团购丨区域丨活动丨点评

文章为郑州楼鉴原创内容,支持请转发别点赞!

Hash:d5217ddfd5db753e99c1013873c40a344a618ec9

声明:此文由 郑州楼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