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陈家埠发现古墓群,信息量巨大......

陈家埠古墓群位于浙江杭州萧山区闻堰街道湘湖旅游度假区老虎洞村陈家埠浙江海洋学院周边山坡,坐落于华眉山东麓和将军山北侧,东临越王路,东北距萧山区政府约7千米。2016年10月25日至2017年6月5日,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萧山博物馆对其进行考古发掘,发掘总面积约1150平方米。

此次发掘共清理春秋至明代的墓葬21座,其中春秋时期石室土墩墓1座;汉墓6座,其中竖穴土坑墓2座,砖椁墓1座,砖室墓3座;六朝墓葬4座,均为砖室墓,其中凸字形墓2座,长方形墓2座;唐墓1座,为纪年砖室墓;宋墓1座,为双室砖室墓;明墓8座,其中3座石室墓为曹氏家族墓,墓前有茔园,规模宏大。共出土文物115件(组),包括原始瓷器玉器、陶器、青瓷器、铜器、铁器和青花瓷器等,另有7合墓志铭

D41墓室清理后航拍

M7 为汉代凸方形竖穴岩坑墓,方向100°。由封土堆、斜坡墓道和墓室三部分组成。封土堆平面略呈圆形,直径约8米,高约2米,保存完整。墓道为长方形斜坡状,长4.4米,宽1.6~2.5米,坡度为11°,中部堆满大小不一的石块。墓口距封土顶部深1.8米、墓深2.7米、长3.46米、宽3.1米。口底同大,壁面较直,墓底平整,修制规整,墓底四面设熟土二层台。墓底设两条枕木沟,其内填满白膏泥。墓内填土为灰黄色五花土,近墓底平铺一层厚约15厘米的白膏泥,西南角发现有朱红色漆皮痕迹。随葬品多位于墓底北侧,共17件,器形包括盘口壶、灰陶罐、红陶罐、硬陶罍、铁釜、铁刀、铜盆、铜镜和玉手镯。

M16 为汉代横前堂双后室砖室墓,由封门、前堂、左右后室几部分组成,方向85°。封门单砖错缝平铺叠砌,宽1.06米、残高0.76米。前堂平面呈长方形,墓壁均呈顺向错缝平铺叠砌,墓底砖呈纵横交错对缝平铺。长2.58米、宽1.12米、残高1.77米。左后室长2.62米、宽1米、高1.78米,右后室长2.62米、宽0.78米,高1.78米。左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右后室和前堂亦发现铁刀等随葬品,共12件,有釉陶盘口壶、陶罐、陶罍、铁釜和铁刀。

M16全景

M7 发现保存完整的墓上封土堆,并出土一件完整的玉手镯。M16规模较小的后室专门放置随葬品,这种横前堂双后室的结构可能还保留着战国至西汉早期箱式木椁墓的分室结构特征和功能布局特征。它们的发现为研究汉代丧葬习俗提供了新线索。

M7玉镯出土情形

M19 为南朝凸方形券顶砖室墓,由封门、甬道、墓室以及砖室前的排水道几部分组成。砖室通长5.6米、通宽2.2米。甬道内宽0.8米、进深0.84米、内高1.1米,墓室长3.98米、宽1.63~1.8米、残高1.52米。墓室南北两壁明显外弧,东壁平直,西壁微外弧。砖壁呈三顺一丁方式砌筑。墓底平铺两层砖,下层砖为人字形平铺,上层为纵横交错平铺,位于墓室中部。排水道位于墓门前正中,前端向东北方向转弯,墓室外部分长约16米,墓内部分穿过甬道一直延伸到墓室前部。随葬品共2件,位于甬道口,分别是青瓷唾壶和青瓷小碗。其发现为南朝墓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M1 M5 M6 为明代曹氏家族墓,整体由地表茔园、神道和墓室组成。地表茔园自后向前分别是围墙和一级台地上的环道、封土堆、墓穴、第二级台地、第三级台地、第四级台地、第五级台地。第一级台地东西11米、南北20米,平台南侧、西侧和北侧用条石砌筑围墙。围墙与封土堆之间形成一圈宽约1米的环道。3个封土堆均呈圆形馒首状紧紧相连。第二级台地南北18.5米、东西3.05米。

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南端和北端设条石挡土墙。台地上设两个踏步,踏步由石台阶和两侧的垂带组成。第三级台地南北17.7米、东西6.40米,台地上发现三个踏步遗迹。第四级台地西侧南北长18米、东侧南北长15.6米、东西6.08米,西侧设一堵挡土墙,发现两个踏步遗迹,石子铺地。

曹氏家族墓茔园航拍

孙氏墓出土遗物

曹氏家族墓为大型明代家族合葬墓,墓葬规模宏大、造型考究,出土七合圹志,志文信息量大,墓上茔园和墓前神道保存较完整,为研究明代的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资料。

陈家埠墓地最早的使用年代为春秋时期,后历经汉代、六朝、唐代、宋代和明代,直至近代仍为墓地,沿用时间长、时代跨度大。D41基础的处理方式、M7高大的墓上封土堆、M16左后室专门置放随葬品、M12出土纪年砖和大型曹氏家族墓等等发现都为研究南方地区古代丧葬习俗和地方史提供了新线索和新资料。

本文编辑:孙丽娟

责编:张丽丹

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Hash:03f3c710b9d54c8b788bb21a16b6b34deea82870

声明:此文由 萧山广播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