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桓台鱼龙湾、井胡同、夏庄村的那些……

马踏湖地处齐国腹地,风景江南。《左传》《国语》《战国策》《晏子春秋》以及《史记》《汉书》等典籍和史书均有记载。湖区有着丰富的历史遗迹文物、胜景。

起凤是名副其实的“书画之镇”,具有厚重的文化生态和氛围,习文弄墨蔚然成风。夏四村是远近闻名的“书画之乡”,从该村走出的六十余位书画人才遍布全国各地。

鱼龙村处马踏湖中,因湾故名“鱼龙湾”,后简称“鱼龙”。

在鱼龙湾有座窄矮的“郭鲁桥”,两边用石块垒砌,桥面用木头土石搭建。古时两船不能并行,往来的溜子到桥下都要用竹篙敲打一下溜子,警示对面来的溜子有船来了。

此桥历史悠久,固有“先有郭鲁桥,后有鱼龙湾”之说。

千年古潭鱼龙湾,久传湾内深潜“仙鱼洞庭”又名龙窟。其湾水深莫测,寻常间潭水漩涡似石磨;若有蛟龙跃出水面,便行呼云播雨之功,待到返归湾内之时,伴有霹雳电火、水浪呼啸。而晴好天气,清风拂柳,波光粼粼, 紫烟万状。成群结队的金鳞鲤鱼显现于水面,时而列阵翔游,时而拱波戏水,素有“龙脉鱼丽”之称。

鱼龙湾大桥东不远处曾有棵古槐。传说,是明洪武二年巩姓始祖从河北枣强县迁徙时带来的树种,在这里生根、发芽、长大,它树干粗壮,树冠遮阴蔽日,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成为鱼龙湾一道难得的风景。可惜的是在道路扩宽时被毁。

槐树不远就是有名的鱼龙湾。湾底洞窟由地下暗流直达龙眼北井,再向南通过老槐树底下与龙眼南井相通,全长二百余米。传说鱼龙仙翁经常游走于南北龙眼井之间,并幻化成老叟,混迹于老槐树底下休闲纳凉的老头们中间,和他们一起戏谑说笑,而老人们竟浑然不觉。留下了“鱼仙月下听舆”的传说。

鱼龙村北四华里处有李家台子,为苏东坡登临赋诗处,建有胜处祠和东坡亭

马踏湖的名字演变和它的由来,马踏湖包括沿线的村庄,这些名称都对应着一个历史悠久的传说。马踏湖最初叫平州,春秋时期又称少海,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在桓台当地会盟六国诸侯,重兵陈列,马踏成湖,所以就有了马踏湖的传说。

马踏湖区方圆几十里,湖中有村,村中有湖。华沟村在马踏湖中,马踏湖里有个华沟村。

华沟村即古之鲁连陂,村中尚有鲁仲连故居和鲁连井故址,村北建有五贤祠。五贤祠北侧,有徐夜书屋、渔洋轩故址及冰山遗址。每到一处都会有一些美妙的传说和故事。

起凤桥,位于锦秋湖、马踏湖咽喉。据传,明洪武二年,巩姓从枣强迁此定居建桥。因为桥在河中的倒影,酷似种地用的“耙头”,故取名“耙头桥”,谐音“扒头桥”。传说,明朝正德年间的一个清晨,原耙头桥庄的一群民众, 在下湖洼劳作走近桥头时,惊喜地看到一只金凤凰从桥洞中飞起,迎着朝阳翩然而去,从此乡民俗称此桥为“起凤桥”。清嘉庆年间,因当代文英魏淳嘏隐而不仕,曾一度呼为隐居村,新城知县刘大绅曾题赠该村“勤朴可风”匾额。清道光年间正式雅易为“起凤桥”。

一九四九年划分为起北、起南、西三、西四四个行政村。村域里有元代元帅王瑄墓及明凤凰阁等历史遗迹。起凤有金扒头桥之称,盛产乌河鳝鱼,曾被清廷列为贡品。

刘大绅,字寄庵,华宁县宁州镇人。清乾隆三十七年进士,四十八年初任新城知县,遇连续三年大旱,马踏湖区的沟渠河湾也多是淤泥龟裂,涸泽之鱼虾蟹贝大多闭绝生息,稻菽瓜菜或歉收或绝产,百姓面呈菜色饥苦不堪。此知县大人捐出本人薪俸购买米粮,在新城兴庆寺前和城隍庙内,设粥场拯恤赈济断炊饥民。他还亲率民众抗旱进行生产自救,为缓解湖区多年间旱涝不均的弊端,主持凿深拓宽了此八里长的河道,旨在旱能引流,涝能分洪。在抗旱及后来挖河的日子里,他芒鞋榆杖,草笠茅蓑,操劳至体容削减,被百姓敬之为再生父母。

在新城县任职时,大绅以“务修德行,勿以记诵词章诡取功名”劝诫诸生。晚年掌五华书院,学生中有学业优异者戴炯孙、杨国翰、池生春、李于阳、戴淳五人世称“五华五子”。大绅擅赋诗作卷,均收入《云南丛书》,其书法古朴淳厚,恰如其人。

嘉庆十年,大绅以母老辞官回乡。新城张万灵等乡绅特请人作《遗爱图》一套十九幅,绘大绅在山东各地事迹,以寄托对刘知县的思念之情。

起北村里的羊坊胡同南段,有一条“井胡同”,长仅四十米,宽不足一米。胡同两侧厚壁高墙,不见门口窗扇。即使晴天丽日,也感觉昏暗幽深,犹如行走在横置的井筒里。但从胡同里走出后,眼前豁然开朗,瞬间走向了广阔天地。胡同的住户清一色魏姓人家,他们多年间坚守着一门传统制作技艺——凿染“乐门儿钱”。

“乐门儿钱”,也叫“落门钱”“过门笺”。是春节时粘贴在门框、窗楣等显眼处的吉祥装饰物。其形状,似随风飘逸、色彩明快的小彩旗,有迎春除旧、祈福驱邪的美好寓意。

每到冬闲时节,“井胡同里”的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着制作“乐门儿钱”。裁纸、凿刻、制穗。凿刻、染色,忙的不亦乐乎。井胡同里的“乐门儿钱”在当地相当有名,畅销至整个桓台地区。

“起凤田氏正骨”远近闻名。田氏正骨技艺始于清朝道光年间的田殿举。解放后第四代传人田宜勉主动将祖传接骨秘方献给了国家。第五代传人田茂宁于1997年创建起凤正骨医院。2011年被国家商务部评定为“中华老字号”;2014 年被授予桓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目前由田氏后人创办的正骨医院,仅在起凤镇境内就有五家:起凤正骨医院、起凤田氏正骨医院、桓台田氏正骨医院、桓台夏庄昭亮医院、茂桐正骨医院。

辛泉庄,明洪武二十八年,赵、宋两姓从枣强迁此定居。至清,他姓又迁来。明宣德六年,该村大旱,赵宋两姓于村南月河掘井泉涌,水清昼夜不息。抗灾解难后,为纪念先辈艰辛创业,取名为辛泉。

清初,村内乌河东岸有大柳树三株,三人合抱不及,树冠遮盖河面二亩余,方圆百里闻之,俗称大柳树庄。但人们仍沿称辛泉庄。

辛泉村是远近有名的“大褂子庄”。意指老辛泉村人做生意捞活钱儿的多,出出进进尽是晃人眼目的长衫“大褂子”。

傅庙村,座落于金鸡岭上,锦秋湖与马踏湖中间;系泷水之阳,鲁连陂之右。早有张氏聚居;洪武四年,李氏迁居于村西。村西有南天齐庙和北天齐庙以及关帝庙,村东有土地庙与张氏祖庙,故此定名为傅家庙。村中明清两代曾出有廪生、贡生、增生、庠生等功名人物,被三任县令提“明经”、“望重商山”、“妙手回春”等匾额。

巩王庄,明初,巩姓始祖德辛同亲属从枣强迁来定居建村,后王丹亭迁此,村名巩王庄,渐形成东、西巩王两庄。

夏庄村,曾名夏里、夏黄庄、夏家庄,西汉初立村,在马踏湖中,为桓台县第二自然大村。西周初,周宣王静会齐候于村东。汉初,崔广,隐居于此。

“夏家庄为夏黄庄,即夏黄公故里”。夏黄公,汉初隐士,姓崔名广,字少通,隐居夏里,故号夏黄公,是商山四皓(夏黄公、东里公、绮里季、甪里先生)之一。留侯张良在商山圮桥之下,为黄石公老人穿鞋而获得太公兵法的“进履授书”故事,说的就是夏黄公。后来,留侯张良发挥谋略才智,帮助刘邦成就了四百年大汉基业。

黄石公在夏里曾根据当地芦苇蒲草、柳树等湖区产品的特点,潜心研究和亲手实践,发明了一整套体系完备的编织技艺,后整理出书《湖编天书》,将编织技艺传承了下来。

在夏五村有座百年前的老宅,小院古朴典雅,青砖红瓦,树影婆娑,走进院子,有种直射人心的气息扑面而来。斑驳的墙砖上,刻画着老屋经历的沧桑岁月。上面的领袖像和标语口号还依稀可见,仿佛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个特殊的年月。在如此幽静的老宅里,想象着百年前田氏祖先在此悬壶济世、正骨疗伤的情景。

起凤镇是“建筑之乡”里的领头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域的建筑产业即由民间萌芽并勃然盛起。改革开放以后,起凤的建筑业更是兴旺发达,从业人员过万,以起凤建工和盛华建工为代表的起凤建筑业在全省也是榜上有名。

起凤建工先后被国家统计局评为中国五百家最大乡镇企业,排名第306位;被省城乡建委、省统计局、省建工局、省社会经济评价中心评为“山东省建筑施工企业综合实力五十强企业”。

由村办企业发展壮大的“山东盛华建设工程有限公司”,现拥有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一级资质、劳务分包一级资质、石油化工设备管道安装二级资质、市政公用工程施工总承包三级资质、机电设备安装专业工程三级资质资格。

少海水韵、江北青箱,与久负盛名的建筑文化、工商文化、农耕文化,构成了桓台文化的鲜明特色,奠定了桓台文化“甲于济东诸邑”的崇高地位。

乌河之上,腾凰起凤;猪龙河侧畔,龙脉鱼丽。凤采龙韵的起凤是黄河岸边一颗灿烂的明珠!

乌河在乌河头村遇分洪河后,水量明显减少,再经湖区多水渠的分流,老河道已经是很小的流量。由此,河道变窄,水浅膊肘可测。

经过夏庄大桥后,在夏七村和预备河交汇,大部水随预备河床下流。过预备河后的乌河仅数米宽,成了标准的小河沟。

夏庄四清大桥

预备河

预备河闸桥

南来的乌河

北去的乌河

Hash:adca3e4e996997fe978e87a6cd0a7a79a71ad363

声明:此文由 掌中桓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