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村落太多美景 —— 邯山区刘村,你去过吗?

说起邯山区南堡乡刘村,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是说到市一中大家一定都熟知。刘村就在市第一中学南门东行即到。您不知道的是,元代大诗人张之翰就出生在南堡乡刘村,并且归葬在刘村。

著名诗句“千里归心,六年愁抱。不觉朱颜镜中老。故园茅屋,依旧白云深绕”,就是张之翰《西岩集》中的诗句,由此可见张之翰在元朝时对刘村依依不舍的思乡之情。

小村不大,共有200多户1100多口人。刘村在美丽乡村打造中,找准定位,以还原历史情景的塑造为建设特色,以发展休闲体验消费项目作为乡村旅游内容。

目前,村里已经建成的元代张之翰纪念馆,再现了这位元代大诗人不平凡的一生;400米长的民国风情街,让人仿佛恍如隔世,穿越历史;正在打造中的邯郸往事馆,集中展示自鸦片战争至新中国成立期间,邯郸发生的爱国主义事件和人物。馆内洋行、当铺、裁缝铺等都是按照历史原景打造,身临其境中,让人走入影片中的流金岁月。下一步村里将合理规划场景,建设微电影拍摄基地,打造冀南版的横店——影视小镇。

淳朴民风引贤来

历史上刘村人就以淳厚朴实、热于助人而闻名。张之翰祖上落户刘村完全归功于村里的民风。张之翰祖籍为山西火山军(今山西省河曲县东北一带)。据史料记载,金代大定年间,张之翰伯祖(父亲的伯父)张进参加进士科考,路过邯郸,病死于刘村,家里前来办理丧葬事宜,村里人照看张进尸体并帮着办理丧事,热情厚道,慷慨相助,全家看到刘村一带民风淳朴,便举家迁居刘村。

张之翰于公元1243年(南宋淳祐三年)出生于刘村。曾在山东东西道提刑按察司任职。此后一度因疾病谢职,侨居江苏高邮,蓄书教授,并名其居所为“归丹斋”。相关历史学家考证,“丹”是邯郸,战国赵国古钱币上“邯郸”都写为“甘丹”,“归丹”是说张之翰在外思念家乡,要回归邯郸。

张之翰谢职一段时间后,至元末年又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知松江府事。张之翰为官勤勉尽职,他曾经向朝廷直言,减免租米十万石。据《松江府志》记载,之翰有古循吏风,当时灾荒严重,而租赋很重,以十万计,他向朝廷力除其弊,后得祀于名宦祠。他曾在松江府创立西湖书院,建松江小学。张之翰晚号西岩老人,故以“西岩”名集。其诗清新逸宕,有苏轼、黄庭坚之遗;文亦颇具唐、宋旧格。一生创作的诗文词章汇为《西岩集》,明朝初年编入《永乐大典》,清朝乾隆年间入编《四库全书》。张之翰积劳成疾,公元1296年卒于松江府任上,享年五十四岁。死后归葬故乡刘村。

刘村全力打造“美丽乡村”省级精品村,深入挖掘张之翰父子人文资源,目前已经收集齐备所有文献资料。继而将精心策划、建造面积约200平方米的张之翰纪念馆。通过寻访村民,村里在刘村找到了镌有篆书“故知府张君神道碑”的张之翰墓碑碑额,放置于张之翰纪念馆中,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元代文化专题展馆。

穿越于民国风情街

刘村美丽乡村建设的主题为影视小镇,村里正在建设民国风情街和邯郸往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两个主题项目,这里将成为未来的邯郸“横店”。

一进入刘村,迎面就是400米长的民国风情街,街道两旁商铺的建筑形式都是以1920—1940年民国冀南建筑民居为特色,建筑的主色调以灰色为主。

街道上陈列着民国时期的路灯、马车、人力车,再现历史的街景,让人感觉穿越了时空。据介绍,民国风情街是刘村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的一个旅游景点,这里主体工程已经完工,下一步将是培训服务人员,为服务人员配置统一的民国装束,让参观者从这里走进刘村,仿佛穿越了时光,走进民国街巷,感受怀旧之风。

民国风情街走到尽头就是“邯郸往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据介绍,民国风情街和“邯郸往事”馆这两个景点,将串联起村里的文化节点,为即将开拍的微电影等影视作品创作提供拍摄基地。

展馆与众不同的是,馆内建造很多小场景。比如说民国时期的洋货馆,里面放置有旧时的点钞机、老式打字机和时兴一时的舶来品。当铺里放置着各式各样的旧时代当品,高高的柜台上放置着大算盘和旧时的账本,来个账房先生就能开张了,让人想起鲁迅《从百草园三味书屋》里的记载。裁缝铺里老式的缝纫机诉说着历史的变迁,进入铺子,大脑里真的会出现一个挎着软尺的小裁缝,为你热情张罗,让人感慨时光荏苒,流连忘返。

责任编辑:温世钰、张洪梓

审 核:乔九照、韩艳萍

转自邯山新语

Hash:7b1652632f166ce13819c6414952269d49a5507d

声明:此文由 邯郸影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