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匿百年之后,大山深处的这个苗寨终于被世人所知

雷山深处一个叫白岩村的寨子离开的时候,村里的一个哥们送我去凯里高铁站,途中,他说时间还早,我们不走高速,走便道带你看看朗德苗寨吧。我说好。

他说,朗德苗寨分上寨和下寨,这里的山地吊脚楼遍布山野,素有“露天的民族建筑博物馆”之称。

离开高山公路,车子转入一条沿河峡谷公路,河流沿山脚蜿蜒,清澈而浩荡地奔涌向远方,两侧群峰耸立,碧野铺陈里,偶尔有一两座少数民族民居掩于山川草木。

郎德苗寨位于凯里市雷山县交界,地处苗岭腹地,郎德上寨苗语称之“能兑昂纠”,“能兑”意思是“欧兑河下游”,“昂纠”是上寨的意思。村以河名,位置属上方,所以叫郎德上寨。

郎德上寨的历史可追溯至元末明初,至今已经有640多年,如今有128户人家,500多人,全部是苗族,相较其他村寨,这里的族群相对纯正。

在峡谷公路行驶大约二十几分钟的样子,便抵达了朗德,距离村寨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刻,上面写着一条河流的名字“老巴拉河”。

朋友说,这条河流经他的村庄白岩,在他的小时候就是这样的河水,夏天的时候,经常下河洗澡、捉鱼,“流量不大,水域不宽,但水色清澈纯净,”他说,河流的两岸有很多有特色的民族村寨,非常漂亮。因为地处崇山峻岭之中的峡谷里,早年,朗德几乎与外界隔绝,没有出山的道路,父辈们只能在有限的一方天地里自给自足,如果要到最近的镇子,最少要走上两天两夜,翻过三座大山,十几年前这里修通公路之后,外界才知道这个村子……

郎德上寨依山傍水,建筑群坐南面北,四面群山环抱,房屋依山就势绵延开来,村子不算大,基本全是吊脚楼式样,屋基用石块垒砌,屋子为木质卯榫结构,典型的苗寨干栏式建筑,房屋结构与布局大多数为一楼一底,如果地势较斜,那斜面找平的部分也要建一层,这一层通常作为存放杂物或者牲口圈。而在吊脚阁楼的二楼,有悬空的走廊,走廊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

不得不佩服苗族先人的建筑智慧与审美,他们在荒山野岭安家落户,繁衍生息,根据自然环境和建筑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并终将栖身之地打造成独具特色的艺术作品。流传千年之后,依旧让世人感慨,他们将华夏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相融合,生态环境民俗文化相映照,让千里之外的来客可以零距离体验苗族生活形态,感悟苗寨村落之美、文化之美和生态之美。

择一条小道上行,你完全可以称之为“上山”,因为那一级级台阶虽然延伸在村庄,但地势确是在上山。穿梭在这片远古遗留下来的建筑群中,你会发现,这座寨子是那样令人赏心悦目,一座座吊脚楼民居,大多是三层结构,一层养猪牛或养牛,二层住人,三层堆放粮食及杂物。

除了石基、木架、青瓦的吊脚楼建筑,这里的小径也是依山布局、纵横勾连。小径主要是石板铺就,这种不规则的石片铺出的路,具有一种不规则的美感,长长弯弯,起起伏伏,从山底蔓延至寨子的每一户人家。这里很多人家的院墙基本也都是石头堆砌,人们质朴得近乎原始,看到我拎着相机,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这是什么?然后问你从哪里来?

不过,能听懂小男孩说的话也颇让我奇怪。朋友说,现在这里只要读书上学的孩子都能说普通话,年龄大一点的人说话你就听不懂了。

最令这里的人们骄傲的是,朗德上寨曾经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传递点,当时,火炬到达这里的时候,可谓万人空巷,朋友说“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任何一次民族节庆活动,方圆几公里的寨子里的人都跑来围观。”

与上寨相连的下寨同样是依山而建,在下寨的一处山顶有一个芦笙堂,在巴拉河沿岸苗寨中规模最大,建筑也最宏伟,每到节庆或者农闲时,人们就在这里的空地上跳芦笙舞,吹奏芦笙的通常是一些七八十岁老人,芦笙通常能达到两三米,甚至最长超过三米以上,去掉清脆悠扬,但貌似翻来覆去就那么一段。

问一老者,怎么就乐曲是重复吹奏啊?他说了三遍,我也没听懂他的意思。旁边一个年轻人笑了,说芦笙吹奏最早就是这样,流传至今还是这样。他说芦笙舞也是,就那么几个动作,能一直跳下去。

我问他们能跳多久?他说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不跳。

芦笙堂旁边是一片古枫树群,枫树在苗族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据说是黔东南苗族的神树,有保护村寨的作用,这些古枫树均有数百年树龄,高大魁梧,遮天蔽日。

树影婆娑,青山如黛,似乎每个少数民族村寨里有一座风雨桥,朗德苗寨也不例外,在寨子一端,一座规模宏大的风雨桥伫立在一条大河之上,这座桥在早年想必见证了有不少年轻人的爱情吧,如今的功能是人们可以在这里小憩,顺便成为来客的景致。

朋友说,这里的商业气息不是很浓,游客们来到这里通常是吃在苗家,住在苗家。“这里的苗家菜很是正宗,柴堆,瓦片,青石板,小住几日会生活得很安心”。

从一处山顶小径下行,路边参天古木、浓荫匝地,半山腰建有一处供人休息的长廊,长廊脚下有一条斑驳、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通向老巴拉河。

朋友说,这条老巴拉河蜿蜒四十余公里,流经之处,除了朗德,还串联着南花、怀恩堡、季刀、南猛、脚猛、猫猫河等六个少数民族村寨……每一个村寨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和生活习惯,等下次你来,再带你去探访这些神秘的村寨。

Hash:e8618f2624c72cb11b57e2fd323a44e4eef11e18

声明:此文由 观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