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伯张天虚:台儿庄战地记者,与聂耳惺惺相惜

在张天虚的相册扉页上,题写着京剧表演艺术梅兰芳的题词“勇猛精进”。这苍劲有力的四个字,概括了张天虚的一生,也铭记着他短暂生命中绽放的光辉。张天虚的侄女婿张家兴说,作为后人,不能忘记前辈的模范作用,要永远记得他为党为国为民奉献自己宝贵生命的精神。

张天虚原名张鹤,字友松,又称剑平,曾用名天虚、鹤、虹子、天山等,1911年12月8日出生在云南呈贡县龙街。由于父亲热爱诗文,张天虚自幼耳濡目染,爱好读书,尤其喜爱文学

14岁那年,他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求学期间,张天虚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逐渐接受了民主进步思想。他先后参加中共云南地下党组织的“青年努力会”,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五卅运动援助会,参与各种进步活动。在五卅运动期间,张天虚结识了聂耳。几次接触,他对热爱音乐,并与自己有着同样革命热情的聂耳十分欣赏,两人惺惺相惜,成为挚友。

1929年春,张天虚考入东陆大学(今云南大学)预科班。他一边读书一边练习写作,利用假期深入农村体验生活,同时在报刊上发表了不少诗歌、散文。同年7月,昆明“七·一一”火药爆炸惨案发生,无辜民众伤亡惨重。中共云南地下党立即通过“济难会”,号召青年学生组织服务团深入灾区,为灾民服务。

张天虚立刻响应号召,与聂耳等人积极进行赈灾、募捐等活动,并开展为灾民包扎伤口、送药送饭,组织灾民子女读书等公益活动。在以青年服务团名义组织召开的大会上,他强烈要求当局查明事件真相,惩办祸首。事后,反动当局开始追捕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

昆明的局势急剧恶化,张天虚于次年被迫离开云南前往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写作。

1931年,20岁的张天虚到北平读书,与主持北平“左联”工作的同乡陆万美共同提出“活路文学”的口号(活路即“普罗”的谐音,即无产阶级之意)。这段时间,即使环境恶劣,他依然积极投入写作。除了在报纸上发表短文外,他还用两年时间,三易其稿,完成了47万多字的长篇小说《铁轮》。

《铁轮》成为了左翼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不久后,张天虚在上海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5年,张天虚东渡日本,将《铁轮》送往当时身在日本的郭沫若审阅。收到书稿后,郭沫若为之作序,并给予很高的评价。期间,张天虚参与了郭沫若创办的大型文艺刊物《东流》的编辑、撰稿工作,成为“左联”东京分盟的活跃分子。

西安事变后,党组织指派张天虚到延安工作。西北战地服务团在延安成立,丁玲任主任,张天虚任通讯股长。他创作的宣传全民抗战的独幕话剧《王老爷》首演时,得到中央领导的欣赏和赞扬,毛主席还特地赠送了他一支钢笔。这支钢笔给了张天虚很大激励,在此后的革命岁月中,始终伴随着他出生入死。

1938年初,张天虚到滇军一八四师参与建立党支部工作,并随部队亲历了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战斗。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下,张天虚作为战地记者,持续传递革命思想,负责编撰《抗日军人》油印期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记录战地情况。

次年,张天虚因共产党员身份暴露,被迫回昆,参加“昆明文艺界抗战援后会”。期间,他担任《云南日报》编辑,积极为副刊《南风》《南方》《抗战知识》撰稿。多年的积劳使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但他不顾日益严重的肺疾,仍全身心致力于抗日救国活动。养病期间,他坚持写日记,通过书信了解国家安危。1941年8月10日,张天虚病逝于昆明,享年不足30岁。

张天虚的一生短暂而灿烂,他用满腔热血呼唤人们站起来斗争。郭沫若为他题写的墓志铭中这样称赞他:“西南二士,聂耳天虚……弦歌百代,永示壮图。”张天虚一生的创作达300余万字,为党的事业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做出了不朽贡献。

来源:云南网

编辑:字昕

责编:王涛 赵辰

Hash:7787ee1649656873e2f1b433a7b528e82e9d25d5

声明:此文由 让你爱上一座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