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工业遗产在传承历史中焕发生机

当炼钢的锤声渐渐远去,纺纱的机器停止转动,巨大的烟囱告别晨钟暮鼓时,那些蕴含着大工业时代产业工人奋斗精神、匠人精神的工业遗产,以时光为底,在记录历史的同时,传承着中国工业精神。

坐落在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11号楼的工业主题酒店——老钢厂左右客,是老钢厂蜕变的缩影。8月6日,老钢厂左右客酒店的餐厅。记者 刘强摄

在西安幸福中路109号,一座依托工业遗产,以“设计创意”为主题,废弃的老厂房经过改造再生,成为西安首家城市主题产业园——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

8月20日下午,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西安市城市记忆博物馆。“市井生活”系列展陈的区域内,展示了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产业工人们使用的搪瓷碗、热水壶、长木条凳。

这里每天都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有些是曾经在这里奋斗过、创造过的老职工,但更多的是年轻人。这个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网红打卡地”,用大工业时代遗存和创新产业的碰撞,让到访的年轻人感到震撼。

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是陕西省首个以产业转型为背景的博物馆。 记者 刘强摄

老厂房的华丽变身

从旧址遗迹文化地标,从废弃厂房到城市艺术空间,进入新世纪,一些经过改造和再创造的工业遗产,开始快速向文化艺术空间转型。

2002年,秉承着“旧厂房、新生命”的理念,践行老厂房活化再利用的城市更新方式,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诞生。

2011年,大华纱厂旧址入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始建于1935年的西安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纺织企业。新中国成立后,陕西一度成为全国重要的棉纺织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大华纱厂开始亏损,最终在2008年因为经营不善申请政策性破产。

2013年,“大华·1935”项目的先期呈现——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向公众开放。

如果说,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重在以创意为老厂房寻求再生之路,那么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则通过将工业实物的展陈,为人们翻开了一页属于城市工业的历史。

“我们面前的这座锈迹斑斑的大铁门就是当年大华纱厂的正门,现在被称为‘老南门’。从1935年落成至今,它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讲解员折光利说。

老厂区内的一排民国建筑,曾为高级职员办公室。建筑外壁的壁画绘制于1958年,呈现了人民公社、农业丰收、大炼钢铁等内容。艺术广场东侧三个高低错落的圆柱型建筑体,是20世纪80年代用于治污减排的除尘塔。“这是西安最早的环保装置了。”折光利笑着说。

在工业实物的展陈区,机器设备、厂房设计、选址规划、生产工艺记录,让工业科技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谨慎地做加法,适度地做减法。大华工业遗产博物馆的出现,让二产变三产,单色变彩色,最大程度上承袭了珍贵的工业遗产。

几乎与“大华·1935”同期,2012年7月,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与灞桥区委、区政府等部门多方合作,保留并改造原纺织城核心区主厂区,并将其更名为半坡国际艺术区,旨在以艺术的特殊价值带动工业遗产“蝶变”。

……

越来越多的老厂房华丽重生,让前来参观的人们能够追溯工业历史风貌,唤醒了深藏于他们内心的工业发展恢弘记忆。掩于岁月的工业传奇,正在被重新梳理,为我们讲好陕西故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半坡国际艺术区一角。 记者 刘强摄

第223号提案的复函

7月25日,陕西省工信厅总经济师、陕西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羌薇的一份提案得到了陕西省文物局的复函。这份名为《强化文物保护手段,推进工业遗产遗存保护》的提案,是她提交给省政协十二届委员会一次会议的第223号提案。

复函显示,早在2008年3月,陕西省文物局就制定了《陕西省工业遗产普查工作方案》,从2009年至2014年与省工信厅联合组织开展了全省的工业遗产普查工作,由各地工信部门组织辖区内相关企业接受普查培训并填报普查登记表,筛查和梳理出工业遗产备选名单599家,对具有潜在价值的75处企业进行了调查登记,经核查拟定工业遗产45处,推荐地方列入保护名单的企业遗存12处。

2017年,省工信厅会同省文物局启动“一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在陕“156”重点工程项目的工业遗产调查。这次调查,筛查出宝鸡申新纱厂、白水杜康酒业、汉江钢铁厂、榆林毛纺织厂、铜川王石凹煤矿等普通工业遗产20处,西安东方机械厂、长岭机器厂等“一五”时期的“156”工业遗产25处,统计出部分遗产名单。

在省文物局对第223号提案的复函中还涉及铜川市王石凹煤矿旧址的改造。目前,以王石凹煤矿旧址为基础的煤炭工业遗址公园建设工作进展顺利。同时,宝鸡申新纱厂窑洞车间旧址经由省工信厅推荐,在2017年获得国家第一批工业遗产认定。

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遗产被梳理、认定,陕西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陕西是文化大省和文物大省。多年来,我们的文化遗产特别是文物保护工作始终走在全国前列,但工业遗产保护整体上仍然相对薄弱。”尽管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羌薇仍不乏担心,“对工业遗产认识不足、总体存量不清晰、缺乏保护标准,是当前陕西工业遗产保护和利用面临的主要问题。”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以纺织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在陕西陆续建厂。20世纪50年代和六七十年代在陕西建设了一大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厂和基地,留下的办公楼、工厂车间、机械设备、专用设施等是一个时代科技进步的缩影,承载了我国及陕西省一段时期工业文明的重要信息,见证了陕西工业历史的传承。“不仅如此,工业遗产中所蕴含的,从工业活动中继承下来的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仍然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基础。”羌薇说。

半坡国际艺术区成为艺术家的聚集地。 记者 刘强摄

见证历史更要启迪未来

位于半坡国际艺术区D区的“在长安”艺术空间,外部设计显得别具一格,翠绿的竹子仿佛从建筑的切口中伸出来。据了解,十余年来,这里每年至少烧出40万件原创陶瓷制品。艺术创作,连接起了拥有8000多年历史的制陶工艺和一个“废弃”的工厂。

“工业情怀”和艺术梦想的碰撞,让艺术家们在这里搞摄影、做雕塑、办展览……艺术创作者们的才华让这座被废弃的“孤岛”逐渐“苏醒”。

据半坡国际艺术区负责人陈勇介绍,改造后的艺术区总占地约110亩,总建筑面积近5万平方米,目前入驻艺术家及艺术机构涉及油画、雕塑、摄影、设计、国画、陶艺、博物馆、小剧场等20多个艺术领域。

“工业遗产的嬗变,不仅呼应经济转型、产业创新,更关乎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和方向,更需要在文化内涵上进行探索和挖掘,使工业遗产与城市功能进行深层次的对接。”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全建彪说,由入驻企业、商户带动的商品物流供应链及衍生文化效应,将间接拉动就业岗位4000余个,对带动本区域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当地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有效的保护是合理利用的前提。羌薇介绍,目前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工业博物馆、遗产保护公园、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根据历史基础、区位优势等条件确定不同的发展路径。

“工业遗产的保护和利用,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协调,打造围绕工业遗产为核心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业文化,建设一批具有社会公益功能的工业旅游示范点。”羌薇说。

陕西的工业遗产,特别是近代一些民族企业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些工业项目,包含着浓重的爱国主义色彩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再到富强的重要见证。

保护好、利用好工业遗产,不仅是为了留存城市工业发展的印记,更是为了对未来的城市工业发展提供启迪。(记者 陈卓珂 见习记者 鲍莹莹)

来源:陕西日报

NEWS

监制:孙文生

审核:任虎鹏

编辑:陈怡文

Hash:48f8d37927da940b4401fb42e70a2ca6cb8c7458

声明:此文由 陕西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