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地理|正本清源说“废丘”

陕西又被称为“三秦”,其由来与秦末“楚汉相争,三分关中”有关。当年项羽自立西楚霸王,继而三分关中,其中立秦将章邯为雍王,都城定在废丘。那么,废丘在哪里?学界一直认为废丘就是现兴平市的南佐村遗址。但前不久,考古专家在地铁5号线经过的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高桥街办东马坊村,发现遗址和有关实物,认为这里才是废丘所在地。

“废丘”是如何废的

我工作过的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有几枚有关废丘的封泥,所以我对废丘到底在哪里的话题很关注。

废丘,县名。原名犬丘,后名槐里。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扶风有槐里县”。班固自注:“周曰犬丘,懿王都之;秦更名废丘;汉高祖三年更名槐里。”槐里县就是今天的兴平市。《大清一统志》说“故城在今兴平县东南十里”。

废丘的来源,还得从“犬丘”和“西戎”谈起。大家知道,中国西北部陕甘一代的游牧民族,夏朝称“昆仑人”,商代称“羌人”,西周时期才称“西戎”。在周灭商以前,但凡与周为敌的各部落,都称为“西戎”;在西周到战国时期,非周人的各部落,也都称为“西戎”。

西戎的一支称作“犬戎”,而“犬丘”就是犬戎的大本营。《国语·语上》记述:“周穆王将征犬戎”。西周座居“丰镐二京”,外布“周六师”守卫京城。大骆是秦朝的先祖,其族裔就是老秦人。最初的封地在今甘肃天水。到了周懿王时期,西戎再次强盛,直逼京师镐京。镐京城破,周幽王被犬戎所攻杀,秦襄公派兵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秦国正式建立。《史记·宋微子世家》记载:“周幽王为犬戎所杀,秦始列为诸侯”,周平王将犬戎占据的关中封给了秦国。秦国历代国君前赴后继,励精图治,与西戎作战,终于将关中收复。秦宪公时期,已达到“灭西戎国十二,开地千里”的程度。

著名的“商鞅变法”,让秦国日益强大。到了武王时期,起了“代周”之心,秦武王直接带兵杀进洛阳,要废周天子,将“九鼎”运回咸阳,可惜力举大鼎失败,断骨绝膑而死。正因秦国起了代周一统天下之心,才有了三国韦昭:“犬丘,周懿王所都;秦欲废周,故曰废丘”的断言。

项羽灭秦,自封为西楚霸王后,分封了18个诸侯王。为困锁汉中刘邦,特将关中分割为三:封秦降将章邯为雍王,辖咸阳以西及甘肃东部地区,定都“废丘”;封司马欣为塞王,辖咸阳以东,定都“栎阳”;封董翳为翟王,管辖陕北,定都“高奴”。之后,汉王刘邦出散关,趋陈仓,翻越秦岭奇袭雍王章邯。章邯败于陈仓,退守废丘。刘邦亲率汉军团团围住废丘。但废丘坚固,城不能破。直到汉二年六月,刘邦大将韩信用“水攻”之计,汉军大将樊哙水淹废丘,章邯遂拔剑自杀。而废丘也沦为汪洋之地,此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过去,学界公认的“废丘”所在地,是兴平市南佐村遗址,又名“犬邱遗址”,在那里立有一个石碑。

东马坊遗址的土丘 王高 摄

新考古发现推翻旧观点

几年前,西咸新区修建重要规划项目秦皇大道,地铁5号线和连霍高速从中间穿过,这些项目就在沣西新城东马坊村一带。

2016年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对秦皇大道进行文物调查勘探时,钻探发现了一些灰坑、水井、陶窑等遗迹。2018年7月到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组成了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对东马坊村段遗存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经过几年的考古发掘,今年3月,考古界宣布:西楚霸王项羽所封雍王章邯的都城废丘被找到了,它并非在传统所说的兴平东南的南佐村遗址,而是在西咸新区沣西新城的东马坊村。这两个地方相距三十多公里。这一消息发布后,社会各界一片震惊。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队领队刘瑞说:“此次发现,等级很高,规模很大,还有出土废丘公文字印证。”

已公布的考古资料显示,东马坊遗址位于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东马坊村(原为长安区高桥街办管辖),发掘的遗迹始建于战国中期,延用至西汉,内周长大约2920米,内面积约57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渭河以南发现的最大规模的秦人城址。从建筑时代看,该遗址始建晚于栎阳城遗址,早于秦咸阳宫和阿房宫,但参与营建的机构规模却与阿房宫相当,显示出该遗址建筑始建时有相当高的建筑等级,是已知秦人在渭河以南修建最早的高等建筑群。考古人员从出土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上发现了“左宫”“右宫”“大匠”等字样的陶文,这些都是秦汉时期负责大型宫殿建筑营建的主要职官。过去只有阿房宫遗址以及20世纪50年代在西安东北郊发掘的徐家湾遗址中,发现过这三类陶文。同时,在一个陶罐上还发现了“灋丘公”三个字,而“灋”是“法”的繁体字。根据传统文字学研究,“灋丘”就是“废丘”,“灋”和“废”通用。

刘瑞研究员表示,除此之外,研究文献还发现:刘邦和章邯作战时,曾两次用水灌废丘。过去认为的废丘所在地兴平东南的南佐村遗址,位于渭河北边高地,周边并没有水可以利用。而东马坊南边很近就是沣河,地理位置南高北低,由南向北顺流而下是完全可以水攻的。在遗址周围的勘探过程中也发现了大量水面,而且在南侧也有大量淤沙淤泥的分布,往南正好延伸到沣河边。从这些情况来看,东马坊遗址确实被水泡过。这种情况在其他遗址是极少发现的,而这恰恰和水灌废丘的文献记载是相符的。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珍藏有100多枚秦郡县亭里系列封泥,其中有两枚“废丘”地名的秦封泥,为“日”字界格,长方立体,右下角略残,这两枚封泥为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独有;还有一枚“废丘丞印”,为“田”字界格,品相完好。这些封泥上均为秦小篆,文字清晰,是秦都咸阳内史郡所属县“废丘”地名和“废丘丞印”官职的重要见证。

废丘封泥及墨拓

废丘丞印封泥及墨拓

这三枚封泥发掘于上世纪九十年代。1995年,北郊六村堡相家巷村,一位村民在地里挖粪坑时,发现了大量带文字的泥坨坨(秦封泥),引起文物考古界、书法篆刻界的轰动。时任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的傅嘉仪先生非常关注,把其中精品700余枚收入馆内,其中就有这三枚废丘封泥。

在我23年的秦封泥研究中,“废丘”一直是个“问号”,为什么把个好好的地方叫“废丘”?一枚封泥,一段记忆;一处遗址,一座古城

5月4日上午,我在学生王高的陪同下,前往东马坊村考察,他的老家就在东马坊村附近。东马坊村遗址在村子的东北方,现在已被围挡起来了。为了保护遗址,东马坊村村口的牌楼已拆除,并且,地铁5号线还进行了改道。

进入遗址,我看见其中心位置留存有一处“小土丘”,大约30来米长,10米多宽,5米多高,周围和上部杂草树木丛生,被雨水冲刷得处处瘢痕的墙土,大部分裸露在外边。走进仔细瞧,可以看到一层层累积起来的夯土层,一片片曾经被火烧的瓦砾和砖块,大部分还镶嵌在土墙里,少许碎片已经滚落在遗址下边地面。我顺手捡起一块红色的“土疙瘩”看,上边有明显纵横交错的“麦蒹纹”,掰都掰不开,想必这是古代工匠造城的法宝,是否还有糯米汁灌注?有待进一步考证。更奇怪的是,土丘西侧上方一排,间隔三四米,就有一块“大石头”,一半藏在墙里,一半悬空,不知是干啥用的。

这个“小土丘”应该是废丘古城的中心和制高点,当年上面应有建筑。

离开遗址,正是中午时分。头顶上的太阳,照得人浑身上下热乎乎的。我在此建议省市文物主管部门,在这里尽快立碑,保护遗址,我们期待这里会有更多的文物出土。

什么是“封泥”

在现代,人们为了保密重要文件,通常会在信封或者档案袋口贴上有字的纸条——封条。而在古代,没有纸张之前,古人则是用泥来封口,再钤上印章,使之成为“封泥”。

先秦时代文书将文字用刀刻或用漆写在竹简或木札上,封发时装在一定形状的斗槽里,用绳捆上,在打结的地方,填进一块胶泥,在胶泥上打玺印;如果简札较多,则装在一个口袋里,在扎绳的地方填泥打印,作为信验,以防私拆,封发物件也常用此法。这种钤有印章的土块称为“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魏晋后,纸帛盛行,封泥之制渐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大建咸阳宫,其中一处名章台,秦始皇曾在这里“躬操文墨,昼断狱,夜理书”。于是,中央各公卿机关、全国各郡县的奏章便向这里源源汇集。一本奏章就是一捆竹简,作为当时的一种保密措施,上奏官员要将竹简捆好,并糊上泥团,再在泥上钤上自己的玺印,然后放在火上烧烤,促其干硬。奏章被送到章台,值守吏要呈送秦始皇亲自验查,封泥完好,确未被人私拆偷阅,才敲掉泥封壳御览。

封泥的正面是印文,背面有绳迹,形状不定,大多是不规则圆形,少数呈方形。

由于封泥上留有古人用印的遗迹,记录了当时的官制与行政设置,对于后世研究古代文字、官爵、地名及书法、篆刻艺术,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

▲长按上面二维码可关注晚报微报▲

Hash:9be49a41e267bec97366c27473760b0aa7a3004c

声明:此文由 晚报微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