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

集腋成裘 聚沙成塔

节选《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概述

文/束家平

一代大帝隋炀帝杨广在《泛龙舟》诗中写到:“舳舻千里泛归舟,言旋旧镇下扬州。借问扬州在何处?淮南北海西头。”该诗准确形象地将扬州的地理位置、交通格局精到地描绘出来。扬州占据河、湖、海、江之利,物产富饶,交通便捷,先民们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创造了个性鲜明的地域文化、极具特色的地域文明。扬州城屡废屡兴,生生不息,茁壮成长。这不仅有卷帙浩繁的正史记载,鸿篇巨制的野史文学渲染,更有大量地下出土文物为证。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扬州地区带有学术性的主动考古发掘、配合基本建设的抢救性考古发掘,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呈几何级数增长,大量地下文物重见天日,述说着扬州悠久灿烂的光辉历史。迄今扬州地区最早的龙虬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约5000—7000年,遗址内既有自身特点的地域文化面貌,又存在东西碰撞南北交融的外来文化因素与外来文化,史前的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历史时期的唐宋、明清时代的遗存都有发现。高邮周邶墩遗址揭示出三类文化遗存,以早晚时间为序:第一类文化遗存是王油坊类型的龙山文化,第二类文化遗存是尹家城类型的岳石文化,第三类文化遗存与宁镇地区西周至春秋时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相一致。龙虬庄遗址与周邶墩遗址的发掘充分说明了扬州自古以来就是文化走廊,是古代人类迁徙、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

因没有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商周时期扬州的文化面貌不是特别清晰,文化遗物数量较少。然考古调查在仪征、高邮、宝应等有多处商周遗址分布,历年零星的发现与发掘结合文献的相关记载,表明彼时扬州虽然不是文化核心区,但境内也曾有过短暂的辉煌,亦是兵家必争之要地,吴王夫差修邗沟筑邗城即是扬州建城之源。汉代扬州得铜盐之利,社会安定,轻徭薄赋,先民们奋发有为,励精图治,扬州发展到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开创了汉王朝时扬州的兴盛。境内留下了无数规模不一、等级不同的墓葬,因汉人“事死如事生”的社会习俗,随葬物品丰富多彩,体现出汉代扬州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高超水平。六朝时期呈现出北人南下、王朝更迭频繁,道教佛教融合发展的特征,扬州为北人南下的重要通道与寄据点,南北文化交流碰撞,经济中心渐次南移。隋唐时期由于隋炀帝杨广对扬州及江南多年的战略经营,特别是大运河的沟通与开筑,扬州在全国的地位凸显,扬州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鼎盛阶段。时有“扬一益二”之美称,是长安洛阳之外最大、最繁华的商业城市,是全国贸易陶瓷的集散中心,也是当时国内四大港口之一。两宋时期的扬州是北宋的“文治”与南宋的“武功”截然反差的一座城市,特别是南宋的扬州作为南方最重要的江北大营与门户,在抗击北方的侵略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扬州城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清代的扬州再次借助于江河运输交通之利,充分抓住政府对盐业的国垄断,扬州的发展到达历史上的繁盛高峰。

透物见人,见微知著,与古城址、墓葬、窑址、古河道等遗迹伴出的一件件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历史的缩影,从它们的身上折射出一地一隅的社会生产力水平、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管中窥豹,以物说事。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文化资源,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印刻着文明的痕迹。抢救保护好地下文物是考古人的第一要务。近年来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全体同仁放弃节假日休息,顶烈日酷暑,斗严寒冰冻,风里来雨里去,与建设工程抢时间,争分夺秒,发掘了大量历朝历代的文物,极大地丰富了扬州的文物资源,夯实了扬州的文化内涵,为文化名城扬州的建设增添了厚重的物质基础。

出版《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既是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汇报、展现近年的工作成果,又是让大家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护文物意识。由于是建所以来的第一本图录,经验不足,水平能力有限,书中不足之处还请方家多多指正。

《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

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编

定价:600.00元

《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主要选取上世纪90年代以来扬州城区及近郊出土的历史时期的文物,展现还原扬州的历史风貌。以时代序列为经,以器物类别为纬作描叙。囿于篇幅的体量,图录中的文物侧重于能反映地域文化特点,与当代扬州文化有传承关系,而非蜻蜓点水面面俱到。出版《广陵遗珍—扬州出土文物选粹》既是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一次工作汇报、展现近年的工作成果,又是让大家在欣赏精美文物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的自豪感,进一步提高全民的保护文物意识。

四铺首铜壶

时代:西汉

2007 年9 月西湖镇经圩村蚕桑砖瓦厂“董汉”墓出土。

尺寸:口径18.6 厘米、底径22.8 厘米、高45.0 厘米。

侈口、束颈、溜肩、圆鼓腹、圈足。腹上部贴饰四对称铺首衔环,上、中、下各饰凸弦纹带一道。四铺首铜壶十分少见,常见为两铺首。该器造型稳重,简洁大方

铜鼎

时代:西汉

2010 年8 月西湖镇中心村高南组出土。

尺寸:口径11.0 厘米、通高11.6 厘米。

鼎盖弧隆,上置三鸟形立钮。扁球腹,圜底,三蹄足。腹上部附二对称环形耳,中部饰一道凸棱。

铜鋞

时代:西汉

2010 年8 月西湖镇中心村高南组出土。

尺寸:口径11.8 厘米、通高20.1 厘米。

器体呈深圆筒形,子母口。器盖微隆,顶部圆环纽。器身直腹平底,中腹饰凸宽弦纹一周,三蹄足,弓形双龙首提梁,龙口衔腹侧链环。器型构思巧妙,做工精致。

贴金箔彩绘云气纹铜镜

时代:西汉

2010 年8 月西湖镇中心村高南组出土。

尺寸:直径18.5 厘米、缘厚0.7 厘米。

圆形,圆钮,钮上嵌宝脱落,柿蒂纹钮座,四叶外缘以红漆勾勒,每叶中心嵌宝脱落,四叶间用金箔贴饰四只凤鸟。主纹为高弦纹间饰三道宽槽,槽内贴饰金箔,金箔上绘神兽云气纹,边缘用红漆勾勒一周。该镜工艺复杂,制作精美,极为罕见,代表了汉代扬州高超的制镜水平。

桃形金饰

时代:西汉

2004 年8 月杨庙镇杨庙村王家庙组“刘毋智墓”出土。

尺寸:高4.8 厘米、宽4.5 厘米。

桃形, 用金箔锤打而成, 四边中部均穿二孔。顶尖处有一个双角卷曲的小羊首。主题纹饰是两个相背的羊首侧面像, 巨角弯曲, 目立耳,鼻孔贲张, 似正在以角相抵。

夔纹玉瑗

时代:西汉

2007 年10 月西湖镇经圩村蚕桑砖瓦厂“董汉墓”出土。

尺寸:直径6.4 厘米、宽1.8 厘米、厚0.3 厘米。

瑗为白玉质,圆形,体扁平,两面均琢刻变体夔纹,夔纹相互缠绕交错。玉质温润,雕刻精细。

玉舞人

时代:西汉

2007 年10 月西湖镇经圩村蚕桑砖瓦厂“董汉墓”出土。

尺寸:高4.2 厘米、宽2.1 厘米、厚0.2 厘米;高3.4 厘米、宽1.5 厘米、厚0.1厘米。

舞人为白玉质,扁平状,双面线雕成舞人形。在舞人的面部和衣饰细部均采用阴线浅雕刻,舞人身穿交领长袖衣,舞袖上扬过头顶,甩向对侧。另一袖卷于胸或垂于下,作舞蹈状,形体古拙,上下均有一穿孔,为佩饰。

彩绘漆陶罐

时代:西汉

2005 年1 月西湖镇金槐村出土。

尺寸:口径6.4 厘米、底径7.3 厘米、高12.1 厘米。

侈口、厚唇、束颈,肩部对称饰两牛鼻耳。圆鼓腹,平底。口沿残损处露出灰陶胎,褐彩髹漆,红彩勾勒,绿彩填隙。肩部饰一周三角云气纹带,腹部饰云龙纹。

青釉莲花纹瓷盘

时代:隋代

2009 年7 月城北乡沈家山(瘦西湖新苑三期)出土。

尺寸:口径15.1 厘米、底径6.7 厘米、高3.2 厘米。

圆唇敞口,弧腹,饼足,足面微内凹。内壁口沿下及腹部刻画细弦纹,盘内刻画莲瓣纹,中心有莲蓬,并画有四颗同心圆组成的莲心纹。灰白胎,胎体较细腻。青釉,内壁施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局部有脱釉现象。内底粘有三个大小、形状不一的支点痕。浙江瓯窑产品。

灰陶彩绘甲骑具装俑

时代:隋代

2013 年12 月江苏扬州隋炀帝墓出土。

尺寸:长22.3 厘米、宽11.4 厘米、通高26.2 厘米。

武士头戴风帽,身跨骑于马鞍之上,面部表情平和,首左倾侧视前方,手执缰绳,右侧斜挎箭箙。马垂首昂颈,四肢直立,目视前方,劲健有力。武士上身、上肢及马铠甲底饰朱砂。甲骑具装是指人和马皆披铠甲的重骑兵,是我国古代军队的主力。标准的马铠由六部分组成,即面帘、鸡颈、当胸、马身甲、搭后、寄生,还配备马鞍、马镫和缰绳之类。隋炀帝墓出土的甲骑具装俑,为研究隋唐时期我国骑兵编制和武器装备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莲花纹铜镜

时代:唐代

2012 年3 月城北乡佳家花园三期出土。

尺寸:直径23.3 厘米、缘厚0.4 厘米、缘宽0.9 厘米。

圆形,圆钮,莲花形钮座。镜缘微凸,镜面部分剥蚀,镜背饰一周浅浮雕形态不一的莲花纹,纹饰较为舒展、自然生动。

葵花形铜镜

时代:唐代

2009 年7 月城北乡沈家山(瘦西湖新苑三期)出土。

尺寸:直径11.8 厘米、缘厚0.4 厘米。

八出葵花形,内切圆形,圆钮。主纹为四仙人骑兽跨鹤,腾空飞翔,同向绕钮。仙人头戴冠,披帛穿过两胁,在背部呈方圆弧形后分成两股向后飘拂。其中二仙人跨仙鹤,二鹤展翅伸颈,作疾飞状。另二仙人骑瑞兽,二兽四肢奔腾,作迅跑状。花枝蜂蝶纹缘。

铜耳坠

时代:五代

2011 年7 月西湖镇司徒村新庄组华纺工地出土。

尺寸:长6.1 厘米、宽4.4 厘米。

耳坠主体为弯月形,由一根铜丝弯折作框,下部捶打成长薄片,尾部卷曲,其上二侍女顺势仰卧其中,手持花束,为整铜雕镂制成,侍女下身由缠枝卷草与薄片焊连,其下原应饰以相互连接的半圆,半圆之间焊以铜珠。此耳坠布局饱满而不繁琐,纹饰左右对称,层次分明,眉目、花草、衣饰的细节处理精细,工艺精湛。

桫木武士俑

时代:五代

2011 年8 月西湖镇司徒村新庄组华纺建设工地出土。

尺寸:宽9.8 厘米、厚4.3 厘米、高39.0 厘米。

主体系整木雕刻制成,形象应为下级武官。头戴方顶幞帽,面部五官清晰,双目鼓凸,高鼻。身着圆领长袍,袍上髹红漆,漆上墨绘线条,惜髹漆与墨线大部脱落,难以看到全貌。木俑左手上举至胸前,中有穿孔,原手中应握有兵器,右手扶托腰带。桫木质,木俑雕工简洁明快,流畅生动。

四犬纹铜镜

时代:宋代

2004 年宋大城北门水门出土。

尺寸:直径15.5 厘米、缘厚0.7 厘米。

保存较好,镜面微鼓,窄缘凸棱,有穿半球钮,圆形钮座,里面凸棱将铜镜分为内外两区。两凸棱间按顺时针方向铸有阳文“赏得秦王镜□□□千金非欲照胆是自明心”20 字。内区有4 只动物图案,4 只动物尾均上扬至股上,基本呈左右上下两两对称。两两之间有乳丁状凸起,上下2 只呈奔跑回首状,左右2 只呈奔跑状,动物似为犬。

樽式玉盒

时代:明代

2003 年扬州市郊明墓出土。

尺寸:口径4.0 厘米、底径4.0 厘米、通高3.7 厘米。

灰黑色木盖,盖面呈圆弧形,饰一周凸弦纹,顶部有一小钮,钮残损。盖内饰一周凸棱,与玉盒盖合,器身与底分制粘结。玉盒方唇直口,竹节式腹,器身外壁饰2道凸弦纹。三瓦形足,青玉质。造型小巧,精致。

“张君德制”紫砂盖钵

时代:清代

2004 年10 月江苏扬州市中医院基建工地出土。

尺寸:口径14.0 厘米、通高12.8 厘米。

朱泥,胎质细腻,胎中含较多的黄色沙粒。器物整体造型浑圆,古朴,敦实。子母口,钵口内敛,腹部圆润,圆底。蘑菇形盖,线条流畅,做工精细。盖内模印“荆溪”圆形阳文篆书印款,“张君德制”方形阳文篆书印款。张君德为清代紫砂艺人,鲜有文献记载,生卒不详。

Hash:3c43ee2bb28e6d650b61e7b5c1b1cb309a0f1cc3

声明:此文由 考古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