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院子

  夏日的清晨,远离城市的喧嚣,我撩开缥缈的薄雾,吸着丝丝清凉,走进了赵家院子。这是一个如画般的村庄。薄雾在村前屋后如白纱萦绕,树木环绕,田园相依,灰黑相间,阡陌小径,小桥流水,在朝阳的逆光映照下,古老的村庄坠落仙境里。耳边骤然响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鸟唱蛙鸣虫叫,一种由内而外的淡淡清欢,随着淡然的心绪驻留在我的文字深处,赵家院子那些模糊的岁月逐渐清晰起来……

赵姓植根于黄都

赵家院子位于黄都集镇北方,属于黄都社区。整个寨子因姓赵而得名。据传,赵姓祖先赵成昆来到黄都后,先后居住在白果庄(万元村)、毛台(野毛箐),三合(毛官殿)。发现桂村这个地方后山像笔架,前面的水塘像砚台,有山有水,环境清幽,形成天然锣坊,是一个适宜居住的风水宝地。于是,到桂村修房造屋,开荒辟土,娶妻生子。就这样,赵氏家族在这里繁衍生息,薪火相传,如今已经延续到第十五代了。

赵姓族人到底从何方迁来,发源地到底在哪里,至今仍是一个谜。更让后人不解的是,赵成昆在黄都定居后,从不提及自己的家人,也不讲述自己的身世。后人在研究家谱中发现,赵成昆来黄都的那一段时间,恰巧有一个姓赵的朝廷命犯越狱逃跑了,且逃进了贵州。由此,后人怀疑,赵成昆极有可能就是那个钦犯。也许,这也是他只字不提父母、亲人或家乡的丁点事迹的原因。

但后人还是从其他地方的赵姓族人中得知了八句诗“瓜蒂绵绵说起基,唐朝入播自山西,始因建立胡欢地,后转夜郎各另居,堰坝吼滩杉未台,五房一脉另分支,子孙繁衍支难剪,世代勿忘八句诗。”以此猜测,赵姓祖先或许起源于山西。

斗转星移,岁月如梭。赵成昆分支的族系越来越庞大,形成了一个自然村落,为此,赵家人将桂村更名为赵家院子。但随着时代的更替,由于生活原因,院子的人们,有的搬迁到丝绵、有的搬迁至务川、有的搬迁到凤岗等地,现仅有63户人家,这当中,更多的也只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了,更多的人们要么进大城市淘金去,要么走在工作岗位上为国家奉献一己之力了。

村史馆里的故事

在当地村民的带领下,我走进了赵家祠堂所在地。祠堂位于黄都至务川的大道边,经过几番改扩建,现在这里成为村史馆了。

这里存放着历代以来赵家人的一些生产生活用具:镰刀、蓑衣、锄头、石磨、背篓、犁铧、簸箕等数十类物件,它们以一种特殊的存在,记录着这里一代又一代人们的生活轨迹,记录着他们厚重的农耕文化

在村史馆,最吸引我们的要数陈列柜里已褪色的、残缺不全的众多奖牌和奖状:“一九七八年被县委评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妇女先进集体立新妇代小组、一九七八年度,聂仲维被评为社会主义建设中成绩显著的妇女县级先进个人、1995—1997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五个好”村党支部、1995—1997年被为市级文明单位、2000年被评为市级小康村……。

看着一张张沉睡的荣誉,仿佛看到了赵家院子人们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在这里,日子握在村民的手中,在时光的利刃下,将祖辈的沧桑刻进生命的年轮里,年轻人循着前人的足迹,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为脊梁,他们用青春点燃生命的旋律。

站在院子中间,我静静的参观了赵家祠堂。祠堂修建于德宗光绪四年(1878年),与先祖赵成昆第九代子孙赵洪泰同生日,距今140年了。解放前,赵家子孙但凡逢节气,都会来这里祭拜先人,族中有重大事务也会聚集在此共同商讨。大集体时期,人们又在祠堂边拼接了两间木房,用作大集体粮食分配房。1974年,赵家院子的人们集体在祠堂边修建了另一栋木房,兴建了赵家学校。就这样,黄都周边的很多孩子都来这里读书,成就了赵伯宏之流的乡土人才。

朝代更替,时光留白,新人变老人,新屋变老屋, “新”成为记忆,“老”成为现实。祠堂内的一些设施已经被损坏了,只有年老的祠堂依然屹立在那里,见证了一段划时代的历史

树木是一道风景

太阳,终于爬上了浓雾弥漫的东山,把阳光撒向田野和村庄。我们穿梭在寨子的林荫小道上,及目之处陡然陇起的绿把村庄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大道两旁有树,房前屋后有树。树成了这个村庄独特的风景。

之所以这么多树,还得从赵家祖上传下来的种风水树的习俗说起。赵家人认为,门前当桂(贵);人家居所之四方,须植以树,以为四神具足之地.居家以东有流水为青龙,若无流水,植柳九棵,以代青龙。以西有大道为白虎,若无大道,植楸七棵,以代白虎。以南(前)有汗池为朱雀,若无淤池,植桂九棵,以代朱雀。以北(后)有丘陵玄武,若无丘陵,植榆三棵,以代玄武。如此为之,以为四神相应之地。居者官位福禄皆备,无病长寿。而在庭院青龙位则适宜栽植银杏、樟木、杉木等树,因为长势高而且对家居风水环境有好的调理,在不需要的时候就进行移植而并非砍掉,赵家族人还认为,乡野居址,四畔有竹木青翠进财,树木兴则宅必发旺。树木败则宅必消亡。大丛林大兴、小丛林小兴。不栽植树木,如人无衣、鸟无毛,裸身露体。 门前明净无遮蔽,宅后偏宜绿树浓;茂盛四时形不露,安居长远禄千钟。惟其草木繁,则生气旺盛,护荫地脉,斯为富贵。

在这里,一棵树代表着一个家宅的整体运气,在这里,树,就是聚气点。

因此,寨子的人们每建一栋房子,就会根据风水规则,在不同方位,按照不同要求,种植不同的树木。随着人口不断增多,风水树也越植越多。尤其是解放前,环绕赵家院子的参天大树有300多棵,数百年古树有10多棵.大跃进时期,很多古树被毁掉了,只有一颗千年夫妻树守在赵家院子的山岗上。

改革开放后,这里的人们又兴起了植树造林,并于2000年,荣获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如今,寨子里有柏香、桂花李子桃子、枣子、翠竹、楠木等数十种类别的树,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姿态,千娇百媚,守望着那份根植于内心的故土情结。

有树就有灵气。这不,松鼠不时在大树间穿梭扑腾,鸟儿们竞相亮出歌喉“摹咕、摹咕、摹咕”“薅草大婆、薅草大婆”“贵贵阳、贵贵阳”,蝉也欢歌了起来“知了、知了”;各种美丽的花蝴蝶像一个个精灵,伴着交响乐不时在绿光点点的叶面翻飞。小生命们用一种别样的方式,诠释生命的美,演绎着大自然的和谐。

消逝的古墙院落

每一处老宅,都记录着一段心酸或幸福。从祠堂出来,沿着田坎,我们来到了赵成昆故居所在地——石朝门院落。在郁郁葱葱的玉米地里,还躺着几块光滑的阶梯石。一些石墒墩散落在土边土角。而能证明这里曾经住着大户人家的风水树,有环抱大,郁郁葱葱的排列成为两行还站在那里见证着什么。

穿过窄窄的古巷,我们来到了第二个石朝门。这就是出名的花院坝。花院坝为赵国珍所建,大致有1000平方左右。整个院坝是用河里的冲刷过的光滑的条石铺垫而成。其形状为象征“天人合一”的图案。图案中,一个大圆与四个半圆交汇,中间有一个方框,外面有太阳、星星、北极星和月亮。古建中的外圆内方具有很深的文化源渊和历史相学内涵:外圆代表天空苍穹,内方代表博广大地,院中住上人,就意味着天、地、人的三要素结合,得天地人之精气,即可运化阴阳,镇宅、化煞,人才旺盛,具有扭转乾坤的能量。“斗斛星” 斛是古代的计量器,呈圆形。一般用在庙宇神像后面。在这里的“斗斛星”触犯风水禁忌。

从花院坝精美的图案及面积上看,其工程量是相当大的。仅用石就要好几十吨。按照当时靠人工和马驼的运输条件下,花院坝的工期以每天20人工作时计算,至少耗时2年。赵国珍的老宅也相当大。当地人介绍,老宅共十多间,是一个很大的三合院。如今,只剩下一间老屋了。由此可以看出,赵国珍家业相当大。但由于花院坝和房屋构建在风水学犯上一些禁忌,致使赵国珍无后人。

沿着水泥路,我们来到了第三个石朝门。这个石朝门大院是赵成坤的第五代子孙赵有为所住的院落。老宅坐南朝北,青砖垒砌、木椽土瓦,兀自矗立在微微隆起的小山梁之下,呈四五四匚型排列,原本十三间房。据传,赵有为不仅学识渊博,家境殷实,还是一个很有远见的乡绅。他认为,便捷的交通是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为此,赵有为组织黄都百姓修建黄都至鹿坪段30里的泥石路,为黄都打开了一个对外联接的窗口。随后,赵有为的儿子赵国成走上了经商之路,专门从事油漆、布匹、骡马等生意,在当地很有名望。赵国成是一个家风非常严厉的人。在他的严厉管束下,其子赵体仁、赵希员长大后,共同成就家业,两兄弟共生育11个儿子,其中有9个儿子考上了秀才。为了光宗耀祖,赵国成特别命人将纬墩并列排列在一起,形成一堵墙。

这个时期的赵家院子在黄都算名门望族了。其家族势力的强大仅从赵国成的葬礼上就可以看出。赵国成墓地在猴子岩,距离赵家院子四华里。下葬那天,从四面八方赶来前来悼唁的人将赵家院子到猴子岩沿线的路都挤满了。因坟地在陡峭的岩上,而棺材太重致使很久没有抬上去。这时有人建议将棺材盖子和盒子分开抬。土溪皮家人吴大脚板一听这话,大声说,“这么有名望的人,怎么也要合棺抬到坟地。”随即,大吼一声 “起”, 众人一鼓作气的将棺材抬了上去。而赵国成的下葬席面更为壮观,直接用“晒天”煮饭招呼客人,吃流水席。

时光的痕迹把情感归集,所有的依恋都因无法忘却曾经的痛苦或者欢喜,种种记忆让人叹息或者惬意。石墙院落、窗花雕刻、古宅老屋经过岁月的洗礼,已腐朽不堪了,但这里融进了太多的亲情、友情、族情、乡情、山水情、泥土情。这里曾是鸡犬相闻,炊烟相望的一首诗,是山水相依,绿树相拥的一副画,是古今相接,内外相连的一段故事。它让这里的人们做着五彩斑斓的梦,见证着这里历经的繁华与沧桑。但,今天,先人的念想只成为功成名就的归乡人的回忆了。

文风盛行的山村

一个地方能世代兴旺发达,必然离不开这里厚重的文化支撑。赵家院子也是如此。据说,寨子前有口塘,人们称为廓环湾。这里有句谚语:九循廊环上当湾,转看廊环本自然,二龙抢宝争纷斗,子孙才可代代传。这里的斗是指送子女去读书的意思。

当地退休教师赵宏修计算一下,解放以来,赵家院子前前后后考出去的大学生有90多人。之所以人才辈出,原因在于祖祖辈辈重视教育,祖祖辈辈勤耕苦读形成的良好的文风。

这一点,我们在先生赵深仁的故居发现一些了痕迹。赵深仁的故居位于花院坝后面。经过百多年的刮风淋雨,木柱子已经腐朽失落,屋已经倾斜,房子残缺不全了,但堂上那块“耳顺春长”的寿匾还保存完好。拂掉寿匾上的灰尘,寿匾上落款为“恩师赵深仁五十寿辰.众门生赠”。在赵深仁的影响下,他的子孙连续六代40多人教书, 从过去办私塾当先生,到近现代在学校当老师.赵宏修是赵深仁第六代后裔,在教育事业上一干就是40多年.

更让族人骄傲的是赵家院子出了一个名叫赵恩普的人。当地人说,赵恩普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在参加司南府考秀才过程中被人暗杀。其母亲就将赵恩普带到娘家正安中观读书,随后考上了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桐梓县长。上任前夕,赵恩普的母亲去世了。按照清规律法,赵恩普得为母亲守孝三年。为此,赵恩普将母亲安葬在赵家院子自家庭院门口的桂花树下。

守孝期间,赵恩普学习地理、医学、风水学.三年后,他从董姓人家购买一块风水宝地将母亲下葬。但赵恩普的任职的期限早就过去了。为了生计,也为了救死扶伤,赵恩普在务川开了一间诊所,将六个子女抚育成人。在务川生活期间,他总是乐善好施,在每年除夕前,都会根据各自家庭情况写春联送当地老百姓,无一副春联重复,在当地口碑非常好。年老后,赵恩普为了报答舅舅的养育之恩,到正安中观镇教授表弟、表侄儿文化,直到生病去世。据《务川旧志.南园纪事(二)》记载,光绪年间,务川地方考取包括秀才在内的功名志士共32人,其中名单中就有黄都坝赵恩普的名字。具体考的是什么级别,没有详细的记载。

赵洪轩也是赵家院子值得自豪的人。他是赵成昆第十一代子孙。高中毕业后到黄埔军校读书。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赵洪轩到徐州任职。途经重庆时,被姑爷劝回,让他回家看望父亲。回家后,其父赵执礼坚决不让赵洪轩离开家乡了。

解放初期,赵洪轩隐藏身份在四乡。解放后,赵执礼家庭被划为地主,赵洪轩则到柏村参与土改。文革时期,红卫兵在赵洪轩岳父冯区长家,搜出赵洪轩的一些国民党的文件,随后,被定性为反革命,判刑20年。三反五反时期,赵洪轩被平反,又因文化高,政府将他安排到新田小学教书,后到教育局工作,2014年去世。

聆听着渐渐模糊的故事,注目着画卷一般的赵家院子,仿佛赵家的书生们正拿着一张凳子,带上一杯水,读着一本书 ,用心感悟书中的每一份情,每一段事。多年来的心愿,终于完结在这个清晨,完结在这最后的一片清寂中。

时光飞度,夕阳西下时,山峦,树木,村庄,公路,全部笼罩在一片宁静之中,村庄里的炊烟已袅袅升起。我们怀揣一份恬静,踏上返城的归途。我知道,多年后,赵家院子或许会消失掉。山坳里,树林边,溪水旁,孤独的老屋,经风受雨,坚守方向,让时间沉淀,把惆怅流转。那时,赵家院子或许只是历史里栖息的一个词,只是一种模糊的想象,只会躲在字典里沉睡。但赵家院子的子孙们永远在村庄的注目下,完成他们的行走或者栖息,一代又一代。(刘建梅)

Hash:fecadc286b1b774ce03590ca7a69b729731abc0b

声明:此文由 人民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