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足山之“祝圣寺”

壁● 厦门

七言律诗·访鸡足山之“祝圣禅寺”

【平水韵·下平·十一尤】

鸡足山三咏之“祝圣寺”

一壑烟霞荫古丘,

蒙茸翠滴竹篁幽。

环池承露青莲石,

高地浣云玄瓦楼。

龙象千祥关不住,

宗风百度喜能修。

太虚新月饮光照,

赤足山猿知几秋。

注释

1、蒙茸:蓬松的样子。宋·王安石《至开元僧舍上方》“溪谷溅溅嫩水通,野田高下绿蒙茸。”

2、太虚:指天空的意思。宋·白玉蟾《曲肱诗二十首》“金鸡叫罢无人见,月射寒光满太虚。”

【 滇行闻见录(八)· 鸡足山之“祝圣寺”】

‍‍祝圣禅寺是鸡足山最大的禅宗寺院,原名迎祥寺,又名钵盂庵,始建于嘉靖年间。万历时,名士福建人李贽两登鸡足,住钵盂庵。清嘉庆后,庵无人住,遂渐衰颓。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虚云老和尚上山,发愿扩建寺院,创立十方丛林。他亲自到国内外募化功德,筹金建寺,十年始成。其间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虚云为寺产之事进京,不仅说服朝廷停止提取寺产,更得到光绪皇帝亲赐《龙藏》,并赐寺名为“护国祝圣禅寺”,该寺遂成为鸡足山十方丛林。建国后,几经劫难,许多珍贵文物散失于60年代。1980年后,再次得到修复。1984年被国家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虚云老和尚(1840—1959),中国近代禅门泰斗。生于道光二十年,一生历经“五帝四朝”,五帝指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为清、北洋、民国、新中国。十九岁出家,依福州鼓山涌泉寺妙莲老和尚受具足戒。后在云南阐教近二十年,从朝礼鸡足山到重修鸡足山等。九十五岁返曹溪,重建南华,中兴云门。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发起成立中国佛教协会,被选为名誉会长,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1959年示寂,世寿一百二十岁。其曲折坎坷而富于传奇的一生是中国近代百年沧桑历史的写照。

东元还感兴趣的是寻找虚云老和尚与厦门之因缘交集。根据岑学吕居士编辑的《虚云和尚自述年谱》,其父萧玉堂,年轻时“宦游福建”,并于咸丰三至五年“任厦门关事”。而虚云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出生于泉州府。十二岁的虚云曾和父亲一起前往台湾。“初乘小洋船,由厦门出发。于茫茫大海中,现一物大如山,高出海面数丈,全船人均合掌念观世音菩萨。船行半小时,始见鱼尾形,其长不知若干里也。”这是虚云和尚记载下来的一件童年“奇事”。

在光绪三十二年,虚云和尚前往北京,并为鸡足山求得光绪皇帝“钦赐龙藏”。如何运输这部龙藏,颇费周折、却也殊胜,而且这其中还与厦门相关。所以东元要特地将这事件从历史尘埃中剥离出来,专门重点来说一说“龙藏南行”!(厦门可是这次“龙藏南行”的重要站点之一。)

光绪三十二年(1906)岁末,虚云和尚在得到了朝廷钦赐的龙藏后,如何才能运到大理鸡足山呢?依当时的运输条件,最适宜的路线是,先将龙藏运到厦门,由厦门前往南洋,再从南洋进入云南。(从中也可略窥当时厦门在大陆与南洋之间的运输角色之重要!)虚云和尚亲自运送。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起运,走的路线是从北京出发,先到上海,再从上海运至厦门。而在厦门接待、布置的,虚云和尚重点提到了一人:“养真宫转道和尚”。养真宫今还在,转道和尚我也曾提到过,此师后来前往新加坡弘法,成为“新加坡佛门鼻祖”。当龙藏运抵厦门时,发生了一件事:虚云和尚的师父妙莲和尚于福州鼓山圆寂。于是虚云和尚与厦门诸山长老都赴鼓山,恰好妙莲和尚灵骨一半欲送南洋,于是就随着龙藏继续前往南洋。经槟榔屿、丹那到暹罗(泰国),于龙泉寺讲经,竟入定,“一定九日,轰动暹京”,得到暹罗国王的接待赠资。并在暹罗讲经、闭关,直到宣统元年(1909),才由槟榔屿继续运经起行,到达缅甸仰光。在居士高万邦帮助下终于经腾冲、下关进入大理。奉经入藏,值十二月,请经事至此,才告一段落!从光绪三十三年正月起运,到宣统元年十二月正式入藏祝圣寺,此次“龙藏南行”竟耗时三年整。

匆忙拜访祝圣寺,已是黄昏时分了。寺院的建筑自然大都为新修的,而且许多地方仍在修缮之中,但我们还是得到了寺僧的“特许”,前往虚云和尚纪念馆参观、瞻仰和尚法像。离寺时,一轮新月已当空高现,而太阳,却尚未下山。本想就此结束鸡足山的行文,但总觉得还是有些话题尚未提及。不访,就让我来篇总结 :“鸡足山三咏”,再接着继续聊吧。

附·云南十八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当地多有高山深谷、峭壁悬崖。而当地的妇女们常年住在大山之中,从小就辛勤进行重体力劳作,象爬山越岭、砍柴种地,都是习以为常的。因此勤劳的妇女们就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许多内地的小伙子,无论是行走、还爬山,往往还赶不上当地的老太太呢。所以也就留下了“老太爬山比猴快”之说。

Hash:658767904c1ea838f30ee4f533f55627f69aae3a

声明:此文由 厦门网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