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被云南这个地方所震撼,他题写了“南天瑰宝”

南诏大理国,雄踞西南边陲五百余年,然而,除了简短的《蛮书》和《新唐书》,居然没有留下史书。这个古老王国历经的500多年沧海桑田,悲欢离合,我们只有从野史和民间传说中窥见一二。有幸的是,在滇西北石宝山上,留下了16个石窟,永久地记录下了属于那个王朝的辉煌。

文/杨建开

遇见“智慧石”

对于石宝山石窟,中国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曾多次考察,赞誉“北有敦煌壁画,南有剑川石窟。”武侠小说宗师金庸也慕名考察过这些石窟,并挥毫题写了“南天瑰宝”四个大字。

能得到这些大家毫不吝啬地赞美,这些石窟有着怎样的魅力?它们在岁月的长河里越显珍贵,它们记录着谁的故事?讲述着怎样动人心魄的历史?带着这些疑问,我们踏上了石宝山的寻访之旅。

石宝山石窟,享有 “西南敦煌”的美誉,早在1961年就被列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雕共16窟,分布在石宝山的石钟寺狮子关、沙登箐3处绵延六七公里的地带。

石宝山位于大理市北120公里的剑川县境内,剑川县县城往西南25公里,这里就是著名的石宝山。

石宝山上随处都可以看见龟背石,这些石头呈浅红色,属于丹霞地貌。在石钟寺寺院背后,雄奇壮观的“石钟”最有神韵。从对面的狮子关远远望去,确实非常像一个巨大的石钟。古人曾以“石有形形备万象,钟无声声彻千里”的联语,来形容这形态各异、千姿百态的大石头。

当地白族人则形象地称石钟为“石头开花”、“馒头山”,也有的叫它“智慧石”。据当地白族人介绍,因为这石钟看起来很像象征着生命与智慧的大脑,也叫它“智慧石”或“生命石”。当地老百姓常常会带了家里的小孩来抚摸它,希望孩子能沾一些“智慧”,多一些灵性。听了这个典故,我们一行人都忙不迭地上前抢着抚摸这“智慧石”,希望能沾染一些智慧。

一个个石窟 揭开一个王朝尘封已久的面纱

沿着石头阶梯而上,古朴而壮观的石窟群展现在我们面前,那个尘封已久的古老王朝的辉煌时刻被永久地雕刻在这里,一种肃穆的感觉充满人心,一行人都摒住呼吸,带着敬意开始观赏。

石窟所选阁逻凤、异牟寻二代南诏国主,都是极有代表性的人物。一号石窟为“南诏王异牟寻造像图”。异牟寻及其侍从、官员的衣冠相貌,生活用具等等,无不真实自然,形象逼真,真实地纪录了八、九世纪南诏王国宫廷的政治生活成为研究南诏历史不可多得的珍贵实物资料。

第二窟“阁逻凤议政图”尤其精彩,场面非常壮观,人物众多,极富民族特色。“阁逻凤议政图” 全窟凿成一座宫廷大厅,上檐雕着花纹、连珠纹、垂帐纹三种花纹,还雕着高卷的人字形幔帐,看起来富丽堂皇。厅堂中央坐着南诏风云人物阁逻凤。两旁簇拥着文武大臣及侍从,他们或拿仪杖、或举旗旗、或揣宫扇、或捧宝瓶、或握宝剑、或执曲柄伞,姿态不一。人物精神饱满,每个人物的外表和性格都不尽相同。侍者所持的八面旗帜向不同方向飘舞,产生一种静中有动的效果。全窟高1.45米,宽1.50米,人物多达16人。构图虽复杂,却在有限的空间内把人物雕得栩栩如生,连人物衣褶的线条也层层折皱,细致如真。

这些王者造像犹如一面镜子,反映了南诏社会政治生活的若干侧面,成为了解和研究南诏历史的珍贵资料。几百年的光阴荏苒,后人通过这些精美的石窟,才能一睹国主及王朝的风采。

甘露观音——白族的维纳斯

再往前走,是地藏王菩萨、华严三圣、愁面观音、明王堂、甘露观音等石窟。我们可以窥见,佛教在南诏大理国时期的盛况。

这些佛像大多是禅宗风格,也有密宗格调的八大明王。八大明王多首多臂,面目狰狞,造型怪诞。像后以桃叶形佛光为屏,边缘都以火焰纹为饰,烈焰升腾,将明王衬托得凶猛异常。慈悲为怀的佛祖身边出现了浓眉倒竖、青面獠牙、头发如火焰、呈怒吼之状的三头六臂的八大明王,这种布局时巧妙地把扬善和惩恶的双重功能结合起来,融合了佛教的感化力和威慑力。

明王造像与青海塔尔寺甘肃拉卜楞寺等密宗寺庙护法神造型相似。八大明王造像作为佛教密宗艺术珍品,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第五窟的“愁面观音”特征颇为突出,观音身躯前倾,面目瘦削而凄苦,苍眉俯视,好似愁肠万断,流露出内心深处对苦难众生的慈悯。“愁面观音”右手放在胸前,左手拿着扇子,面目的凄苦似有无限的忧愁。“愁面观音”的背景是悬崖峭壁,上面雕有小径、佛龛、佛塔、柱着拐杖的老者、抱琴的乐师,还有樵夫、童子、仙鹤、猴子等,这是深山苦修的环境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在这里,给我留下的印像最为深刻的当属第七窟的“甘露观音”。这尊雕像肌体柔和、形态丰腴,面容憨厚,温柔而不轻佻,柳眉凤眼,下颌丰腴,形若唐代贵妃。“甘露观音”脸上的喜悦之情微妙地流露在眼梢嘴角之间,体现了东方民族追求的优雅与内秀,将人的思绪一下子带回了唐朝

中外美术评论家和艺术界一直把她誉称为“白族的维纳斯”、“东方的蒙娜丽莎”、“剑川的微笑”。

由于观音右手上举柳枝,似在洒甘露,所以称为“甘露观音”。然而,奇怪的是,观音的胸口有个缺洞。传说那是因为她虔心修行,用甘露为人间降福,可有人不信,于是她毅然剖开胸口,掏出赤心,将其捧在钵内,以示心诚,表现出一种执著、坦白、勇敢的精神,所以人们又誉称她为剖腹观音。

“阿盎白”

石钟山石窟中的最后一窟最为特别,佛龛正中莲花座上,雕着一具巨大的女性生殖器,白族语称之为“阿盎白”。“阿盎白”两侧壁上分别还雕着造形生动、构图独到的毗卢佛和多宝佛。

为什么女性生殖器会赫然雕刻于佛像之中呢?其实,这是母性生殖崇拜的象征。当地白族人中,至今还残留着向“阿盎白”祈祷、跪拜、抹香油以求子嗣的习俗。

佛教中至高无上的佛和护法天王都来守护女阴石刻“阿盎白”,像这样的石刻在我国其它石窟中是绝无仅有的。 听当地的白族人介绍,关于“阿盎白”有很多版本的解释。其中之一是说很久以前,有一对外地来的夫妇,他们一直没有生育孩子,便来到石宝山膜拜了“阿盎白”。此后不久,他们便有了孩子,所以,这里成为人们求子的膜拜场所。

另一个版本是说,以前医疗条件很差,女人生孩子时难产的几率很大,也非常痛苦。每年的正月和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期间,附近地区的青年男女都会来这里膜拜求子,还带上香油涂抹在女阴石刻上,祈求将来生产顺利,减少痛苦。

“阿盎白”引起了无数人,包括联合国有关学者专家的极大关注,也引发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阿盎白”是少数民族地区性崇拜的产物;有人说说是女人求子的崇拜物;有人说此物是当初雕凿不成功而随意打成的;也有人说这反映了人生老病死的规律。这些说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石刻前,我们看到供人跪拜的莲花石蒲上磨出了几个深深的凹槽,由此可见当地人确实对“阿盎白”非常恭敬和崇拜。

石窟里的老外背包客

在石钟寺对面的狮子关山谷中,也隐藏着3个石窟。“狮子关”是因为有巨石像雄狮蹲卧而得名。明代的著名学者李元阳在其《游石宝山记》当中描述道:“有一山石,蓝碧如染,宛如一狮子也,掉尾低头如奋迅之状。”

狮子关中有南诏第一代国王细奴逻全家福造像和阿嵯耶观音“化现梵僧”造像。细奴逻全家福造像汇集了国王及其王妃、王子、公主和男女从者,场面非常壮观。传说,阿嵯耶观音“化现梵僧”,指点细奴逻建立南诏国,成为了南诏国的开国始祖。

有趣的是狮子关山谷的最后一个石窟里,居然是身披毡幅、穿着长靴、手执拐杖的老外。雕像旁刻有“波斯国人”四个大字。而在石钟寺的石窟里,也可以看到头发卷曲的背包客的造型。

这波斯国人,也许是剑川历史上最早的“老外背包客”。这也证明了南诏、大理国时期,途经剑川的茶马古道已经延伸到了波斯湾沿岸地区。这波斯人是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来到了剑川。

距石钟寺两公里的沙登箐也有6个石窟,主要是佛、菩萨和弟子造像。第十三号石窟中的阿嵯耶观音尤为特别,因造像要不特别细,有被称为“细腰观音”。由于其造型独特,既具有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艺术特点,又具有显著的地方民族特色,为云南所特有,被国际学术界誉为“云南的福星”。

观赏着这一个个石窟,仿佛走进了那已消逝的古国。这些惟妙惟肖的石窟雕刻让我们得以摆脱时空的限制,在晨钟暮鼓中,大理国曾经的辉煌灿烂,王室的威严华丽、佛的肃穆和慈悲徐徐向我们展开。

Hash:805df92bd13ad420367d1efc4c72b15302fac007

声明:此文由 朋游云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