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云龙古桥安全 搭建两岸“幸福”通途

云龙县境内众多大江小河上,千百年来修建了无数跨江过河的桥梁,有藤桥、木桥、石桥、铁链桥、钢桥等各式各样的浮、梁、拱、吊古桥,素有“古桥之乡”“世界桥梁艺术博物馆”的美誉。云龙古桥不只局限于数量上的庞大,这儿的每一座桥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人文。桥梁文化也早已成为云龙的一大宝贵特色。特别是贯穿县境南北的沘江河上以及其支流师里河等地,各种古桥的风格形式变化多端,堪称“古桥梁艺术博物馆”。

云龙为何有那么多的古桥? “隔山容易隔水难”,这句在云龙留传了千百年的民言,就是最浓缩的答案。云龙江河之多,水资源的丰富,其它地区难与之攀比,可谓是大自然的恩赐。事物总有正反两方面,在大江大河阻隔中生活,艰难也就不言而喻了。云龙古桥就是人们战胜自然的物证,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智慧和创造遗产。云龙古桥众多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古代云龙盐业和银铜矿的开发,为修桥奠定了物质基础。

水城藤桥位于白石水城村,距县城约65公里。因桥是用藤子编缀而成,故名藤桥。从远处看,整座藤桥就象一张悬挂在江面上的渔网。由于藤桥是由藤子编缀而成的,因此,每隔两至三年就得更换一次藤子,以保持原样。云龙县境内,现存的藤桥还有松水藤桥、吃场坪藤桥等为数不多的5座仍在使用。25米长的松水藤桥上,服饰鲜艳的乡民驮着背篓说说笑笑走过,那样窄的藤桥,他们如履平地。等到自己亲自走上桥去,才知道原来每走一步,木板都会摇晃,脚下湍急的江水更是让人胆战心惊,只有紧紧抓住藤圈,才能缓步前行……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技艺类)赵冠斌告诉记者,以前村寨集体修筑维护藤桥,到了更换藤子的时候,每家每户派一个人,大家一起到2000米海拔以上的地方寻找野葡萄藤,砍了背下山加热烤制后扭打编绕而成,每次历时一个星期。他说,“这个技艺我们家传了三代人,从爷爷开始就在参与维护藤桥,我作为藤桥的守护人,更是要做到守护它的职责,还希望我的孩子将来也能继续守护它,把这个技艺一直传承下去。”

每一座桥都是一种文化,它见证了时代的变迁,承载了当地的民族风情。大包罗村的通京桥,古朴优美、典雅秀丽。该桥初建于乾隆41年,全长40米,孔净跨29米,采用木枋交错架叠,从两岸桥头层层向河心挑出,在相距9米处用5根粗壮的横梁衔接,上铺木板,并有抬梁式木结构桥屋,为我省民族地区特有的桥梁形式,也是云龙乃至云南省现存最长的古廊桥。漫步其间,也许你会偶遇在这廊下临风谈情的白族阿哥小妹,也许你会偶遇田间归来的大妈亲切地向你打招呼问候,也许你会偶遇悠闲归家的老汉牵着负重的驴友踏过桥面。“两个村的村民生产生活都要经过这座桥,我们自发组成公益岗人员,每天维护打扫卫生,它守护着我们的同时我们也要爱护好它”,大包罗村村支书许尚清说。

云龙各族人民与桥梁有着特殊的情缘,在拥有桥梁带来的幸福中,人们也呵护了它们,逢年过节老百姓都要到桥上上香,祈求大自然保佑桥梁,降福民间。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创造中,桥梁在继续延伸和发展。

来源:云龙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施晓倩

责编:王涛 赵辰

Hash:c167b6c6ff8d31ee120312db123fb1a3c78adf75

声明:此文由 大理电视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