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式风情馆陶路

说起青岛具有特色的道路,我们能列举很多,比如说人文气息浓厚的鱼山路、秋天落英缤纷的居庸关路和具有现代都市繁华气息的香港路等等。在青岛中山路的北侧,有这么一条具有欧式风情的道路,路两侧的古欧式建筑错落有致,人行横道上的法桐茂密成荫,马路上车辆行人稀少,漫步其中,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欧洲小镇,这条路就是青岛的馆陶路。

(馆陶路上具有欧式特色的道路指示牌)

说起馆陶路,可追溯至上世纪初,1910年,中国最早的汽车客运站在这里建成,并且开通了第一条公交线路(中央饭店至柳树台),从此,这里便成了当时青岛最繁华的道路之一,每天到汽车站乘车的旅客熙熙攘攘,络绎不绝。汽车站的建成也在中国道路客运史上写下了新的篇章。当时的馆陶路不仅是交通中心,更是商业金融中心,各大银行、洋行及会馆汇聚于此,整条街道一片繁华。

(中国)道路交通博物馆

位于馆陶路最北侧的一幢两层欧式塔顶建筑原为馆陶路汽车站办公楼,前年,升级改造为青岛道路交通博物馆。馆内陈列了从上世纪初至今道路交通行业的相关物品和资料,最著名的当属当年青岛工人承运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心石的工具,以及慈禧太后六十周岁生日时,袁世凯赠予的汽车。在馆内二层,主要陈列的上世纪80年代至今的道路客运资料,以及VR 影视体验馆,亲身体验未来交通发展带给我们的便捷。

(中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客运站)

在展馆对面,便是中国最早的汽车站——馆陶路客运站,这里早已不是昔日的交通枢纽中心,只有少数几条客运班线和一条公交线路从这里始发,但候车大厅内却并非一番萧条景象,宽敞明亮的大厅内人头攒动,这其中,许多人是以游客的身份前来参观的,这座百年老站见证了中国道路客运史的发展和变迁,车站内陈列了各种交通票据、汽车模型及交通证件,许多展品勾起了游客儿时的回忆。

(馆陶路22号——青岛取引所旧址)

沿着馆陶路往南走,有一座庞大的礼堂式建筑,这座建筑主体三层,中间部分矗立了六根圆柱形支柱,两侧分别有塔尖型建筑,这就是著名的馆陶路22号建筑——青岛取引所旧址。该所是由日本设计师三井幸次郎设计,历时五年建成,于1925年竣工,整栋楼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主要进行粮食、日用品及股票交易,当时作为全国最大的证券交易所,青岛解放后作为海军俱乐部使用,且近几年有许多在青拍摄的剧组在此地取景,我们熟知的电视剧《大浴女》,就曾在此地取景拍摄。现在该处建筑正在进行修缮,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座崭新又不失古典风貌青岛取引所旧址将重新展现在我们面前。

(齐燕会馆旧址)

齐燕会馆也是馆陶路上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齐燕会馆建成之初取名山东会馆,于1902年建成使用,1922年改名为齐燕会馆。因战国时期山东为齐,河北为燕,该会馆内以山东、河北商号为主,故更名齐燕会馆。齐燕会馆于青岛取引所使用性质大致相同,均可进行粮食及证券交易,但齐燕会馆功能更为全面,馆内搭建戏台,供演员唱戏使用,且会馆门前广场也是当时许多重要集会的场所,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青岛方面的追悼会就在此举行。青岛解放后,齐燕会馆旧址由海军部队使用。

自2011年起,每年九月中旬都会在馆陶路上举办“德国商品展销会”,许多国内外知名商家纷纷前来参会,甚至许多德国本土商家不远万里前来参展。展会期间,馆陶路上人头攒动,叫卖声、砍价声不绝于耳。三五人成群结队,走累了,就近找一个摊位,打上几扎德国自酿啤酒,再点上一盘烤肉,席地而坐,畅快痛饮。老爷车、人力车在街道上来回穿梭,感觉仿佛穿越回了上世纪初。

馆陶路距离虽短,但历史却源远流长,一公里多长的路上,每一座建筑都代表着一段历史,这条道路的历史,要比它的外观精彩。

Hash:a6d5882fb5b09999b294d49ae5489f7ad47b26a4

声明:此文由 青岛故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