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洞、“山海重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应予“重光”

白云洞、“山海重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应予“重光”

青岛城市记忆2020-12-28 08:24:54

修复白云洞、“山海重光”等崂山抗战旧址遗迹昭彰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抗日战争开始90周年。

“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十四年抗战,浴血浴火,艰苦卓绝。为了山河光复,中国的每一块土地、每一块土地上的人民为之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进行了坚韧的斗争。在青岛,自1938年1月10日,日军登陆崂山山东头,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青岛人民开展的抗日斗争同样勇毅顽强、可歌可泣。

特别是崂山,成为了青岛人民坚持抗战的重要乃至主要根据地。包括抗日游击队伍、崂山道士僧人、崂山村民百姓在内的多方抗战力量,在方圆五百里的东海崂,勠力同心,同仇敌忾,坚持与日伪展开了决死抗争铁血战斗。

白云洞抗战遗址

抗战期间,崂山一座座危崖巨壑,一重重深谷密林,出没着铮铮的汉子。他们出奇兵,袭倭寇,以血还血,给日伪以持续不断的袭扰和打击,是坚持青岛抗战的主要力量。

而为山河重光做出牺牲的,还不止扛枪的游击队员。

许多人听说崂山,是因为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劳山道士》,但崂山道士,并非只会清修和穿墙。民族大义和家国存亡之前,以崂山道士为代表的崂山出家人,并未安于一己一室的超然,他们默默地作出了令人感佩的担当,甚至生命的牺牲。

还有那些泯进人群里就再也难以发现的,淳朴憨厚木讷善良的崂山村民,在那一段沉重的历史里,他们为反抗压迫抗御日伪,同样作出了巨大贡献,付出了令人感佩的牺牲。

《崂山抗战》辑录:日伪统治时期,不完全统计,据文献记载和调查分析能够确认的崂山地区直接伤亡人口为376人,间接伤亡人口12人。

抗战时期曾任青岛市国民政府代理市长兼青岛保安总队总队长的李先良,在其回忆录之《抗战在青岛(崂山)》中,列述了与日伪军的78次战役,载录了《青岛保安总队部分对日作战阵亡官兵暨遗属名册》(回忆录申明:尚有未统报补正者多人)。名册载录了167名对日作战牺牲官兵,姓名,年龄,籍贯,遗族,服务队别、职别,阵亡情形(地点、年月日、原因)、备考等。

167名抗日官兵牺牲时,年龄30岁(含30岁)以下的144名,其中最小的王敦礼,才17岁,崂西区王子涧人,时为“青保”督查大队上等兵,1942年12月23日在三岔村与敌作战时阵亡;年龄最大的程开方,籍贯山东省东昌县,时为“青保”第三大队上等兵,1944年12月3日在即墨大北曲与敌作战时阵亡,时年47岁。

为镇压支持抗战游击队伍的崂山人民,日伪还制造了白云洞、晓望、王哥庄、大崂、南屋石、山色峪、双石屋等惨案。

白云洞抗战遗址

地处崂山东麓冒岭山上,海拔400多米的白云洞,曾是游击队员抗日的山中落脚之地,并成为他们修理枪械的场所。正是由于游击队员伏击打死打伤了为数不少的日伪军,搜查找出枪械修理设施的日酋,才恼羞成怒,朝手无寸铁的道人和乡民,举起了屠刀,制造了“白云洞惨案”。链接:白云崂山,还记得81年前那个喋血的日子吗?

据《崂山抗战》记载:“1939年4月24日上午,100余名日军在十多名伪军和翻译的带领下围剿白云洞游击队枪械修理所,遭到预先埋伏在这里的鲁东行辕保安第一团李希先二营四、五两个连的伏击,游击队在打死打伤日伪军十数人后,隋永谞和李希先率部退往深山谷撤出战斗,日伪军蜂拥进入观中到处搜查。白云洞道长邹全阳不承认有游击队住在观中,坚称他们只是偶然路过。由于(游击队)撤出匆忙,未及掩藏的一盘化铁炉和焦炭等物被日军搜出,恼羞成怒的日军将四名道士和两名乡民当场残忍杀害,烧毁白云洞宫观……”史称“白云洞惨案”。

1938年日本《东亚画册》刊登的白云洞道士对弈照片,谁能预料不久之后的一场惨案在这里发生。

综合有关资料,惨案中,被日本兵在白云洞当场杀死的四名道人,他们是史是祥、邹全阳、高全鹏、刘真养;一名厨夫,隋道有;一名道童,王福子;另有两名道人,王真吾,匡真觉,因外出躲过了日军在白云洞的屠杀,但归来后,目睹洞前惨状,因锥心悲恸而投海自杀。

当年,抗日力量将根据地选在崂山,除了地理、地利因素的考量外,更多的是信任和相信:这里的老百姓,会给他们最可靠、最坚定、最有力,而且也最无私最不计条件不计得失的源源不断的支撑。

事实,也证明了他们的判断和选择是正确的。不仅山下的乡民这样,白云洞等宫观庙宇因为容留掩护他们坚持抗战而殉难牺牲的道人们,也义无反顾地这样做了。

抗战期间李先良在崂山检阅“青保”部队

抗战期间,方圆五百里东海崂的危崖巨壑、茂岭深谷中,从白云洞、塘子观、太平宫神清宫华严寺明道观太清宫、上清宫,到先天庵、百福庵、法海寺,等等,为数众多的宫观庙宇,不仅成为抗战游击力量的落脚地、狙敌地,有的还成为修理枪械制造弹药的简易兵工厂,甚至重要的军政机构所在地。

华严寺 ,1939年春曾经是隋永谞鲁东行辕暂编保安第一团团部驻地。1943年初,李先良为代理市长的青岛市政府,也选择了设在日伪势力不易抵达的华严寺。

而太清宫 ,则是“青保”总部驻地及游击干部训练基地。当年“青保”在太清宫举办了三期军事干部训练班,每期300-500人,训练3个月,训练项目包括了学科、术科,参训干部完成训练后分发至“青保”各部。

“白云为家”石刻旧影

白云洞 ,则是抗战力量的修械所,曾驻过青保总队七中队,并接待、留宿胶东各地前来崂山接洽公务的抗战志士,以及日伪扫荡进犯崂山时抗战者的藏身之地。

太平宫 ,则是抗战力量的军品粮秣库所在地,太平宫后山的洞穴,被用来储藏军械、被服、粮秣等。

明霞洞 ,曾驻扎过“青保”第六中队。神清宫,也曾是抗战力量的枪支修械所。

神清宫遗址

明道观遗址

华严寺

太平宫后狮子

太平宫

太清宫

在《鲁东及青岛抗战纪实》回忆录里,李先良写道:“崂山各宫观禅寺,均幽雅绝伦,皆为修真养性之圣地,……挺立海隅,隔绝世俗,确是海上仙山的境地。在抗战几年当中,这个仙山却行起了尘缘,造成一段悲壮的历史”。

青保抗日武装

回忆录中,他特别提到了华严寺、太清宫、白云洞、太平宫等,以较大的文字篇幅,记述了当年这些宫观庙宇在抗战中的作用和重要贡献。

当年的抗战队伍在崂山与日伪激战频仍(仅据李先良回忆录中记载的78次战役,毙、伤、俘日伪军即在1170名以上)。除这些支持抗日的道观庙宇之外,崂山域内还留有多处抗战战斗遗址,如登瀛石屋岩战斗遗址、黄山据点战斗遗址、大崂据点战斗遗址、石门山战斗遗址;抗战刻石如太清宫后山石崖“山海重光”刻石、汉河村西山“光我河山”石刻、白云洞“白云为家”等石刻、黄山村“表海雄风”石刻、华严寺“抗战”等石刻;白云洞、虔女峰、黄山、砖塔岭、神清宫枪械修理所,以及太清宫抗战干部训练基地、太平宫军品粮秣库、高石屋储粮库等遗址。

白云洞“白云为家”刻石

河西山“光我河山”刻石

太清宫后山“山海重光”刻石

那些为抵抗外侮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士、义士、勇士、烈士们的事迹,是不应也不会被时间磨灭被后人遗忘的。

他们的牺牲,他们的骨气、血性,都深深镌刻在中国、中华民族的历史里,即便有的英雄,身后并没有勒石立碑,甚至连姓名都是错的或没有留下名字。

他们留下的,是血性,是骨气,是硬气,是清气和正气,是直面生死的悲壮之气,是侠肝义胆的慷慨之气,是善悯苍生的淳和之气,也是充盈天地贯通古今的浩然之气。

时间喜欢消磨一切他所经过的事物。刻在石头上的字,当时铁画银钩凿凿分明,可是不过几十年的工夫,风雨,霜曝,不知不觉间,就会让这些文字漫漶不清。

但,时间的橡皮擦擦去的淡淡血痕,历史的涂色笔往往会将其再度描红,而且一次比一次更加浓稠和沉重。

人是需要提醒记忆的,提醒记住安宁、幸福,也要提醒记住苦难、牺牲,特别是提醒为换取安宁和幸福而经受的苦难和牺牲,否则,那些有血性的人所流的血,就白流了。

为家国而殉难的道人,勠力同心浴血奋战的抗战者们,他们应该被铭记,他们不畏强敌的斗争事迹、抗战精神以及抗战遗址遗迹,不该随时光湮没。我们应该为他们也为我们的国家和将来做些什么。

就白云洞,至少可以做这些:

一是可否找到当年死难道士和乡民的埋葬地,加以修缮,树碑,将他们的事迹及生平刻石纪念,以便人们瞻仰凭吊;

二是可否将白云洞,辟为抗战遗址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恢复相关洞观建筑,以及当年抗战修械所遗址?

三是白云洞为抗战牺牲的道人(乡民),他们毫无疑问是义士、勇士、壮士,那么,他们符不符合烈士的条件,能不能被列入抗日烈士的名录?

白云洞只是崂山抗战的一个点,以此为契机和带动,就崂山抗战旧址遗迹,我们至少还可以做这些:

1、开展一次系统的崂山抗战旧址遗迹调查,明晰各处遗址遗迹地理位置、当年抗战史实、事件、人物,绘制《崂山抗战遗址遗迹图略》;

2、在白云洞以及同样为当年抗战作出贡献的太平宫、神清宫、明道观、华严寺、太清宫等道观寺庙(包括遗址)立碑,将抗战史迹考证备述,勒石纪念,并在太清宫、太平宫、华严寺、白云洞等相关景点解说词中,增加抗战史实内容;

3、在登瀛石屋岩、黄山、大崂、石门山等战斗遗址立碑,述明战斗经过、参战双方伤亡情况、阵亡抗战者姓名简历、战斗作用意义等;

4、修葺恢复太清宫后山“山海重光”、汉河西山“光我河山”石刻、白云洞“白云为家”、黄山村“表海雄风”、华严寺“抗战”等石刻;

5、在白云洞、虔女峰、黄山、砖塔岭、神清宫枪械修理所,以及太清宫抗战干部训练基地、太平宫军品粮秣库、高石屋储粮库等遗址,立碑勒石纪念;

6、作为当年青岛地区的主要抗战根据地,建议在崂山山中建立一个抗战纪念馆,当然,陈列展示的内容,在时间、空间、历史事件和人物上,可以不局限于二战抗战期间,不止于崂山;

7、以崂山风景名胜区被设为“山东省对台交流基地”为契机,围绕纪念“崂山抗战”开展相关联谊活动,如邀请当年崂山抗战老战士(包括但不限于在台老兵)或其后人重访崂山抗战旧址遗迹等,以铭记过去,尊重历史,崇敬牺牲,缅怀英雄,努力增进爱国认同,为祖国统一凝聚广泛的共识和积极的力量。

本文编辑源自“看山人”公众号,作者为网友“望之崂山”,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收藏

举报

Hash:4ac2f6aa1d8f8dacd26ccec82267039f0626caaf

声明:此文由 青岛城市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