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朔东郎山下的文化遗存

阳朔东郎山,俗称人仔山,又称东人山,位于阳朔县福利镇夏村村委人仔山村、福利镇至阳朔高铁站公路旁,因山形酷似一衣冠楚楚的古代男子而得名,是阳朔著名的象形山之一。“东郎屹立在东方,翘首朝朝候太阳。一片丹心存万古,谁云座处是遐荒?”这是唐代末期阳朔籍历史文化名人曹邺的《东郎山》诗作,其大意是:东郎山屹立在阳朔城东,抬起头天天在等候着太阳出来、普照大地、造福人民。这样的一颗报效乡梓、报效国家的红心万古可鉴,谁又会在意他现在所处的地方偏远呢?或者说这个地方不会永远是荒僻之地的。唐末,东郎山下虽已有人家居住,算不得荒蛮之地,但也谈不上人烟稠密;想必正是因为有了曹邺这首诗作的出现吧,宋初,即曹邺诗作问世100多年后,东郎山下竟繁华一时,至今仍留有许多文化遗存,如黄道街,如应诚庙,如清官亭、东山亭……

一条黄道街,莫氏七进士

据清康熙十二年版《阳朔县志》及阳朔当代编写的《阳朔文史地理辞典》《莫氏宗谱》等史籍记载,黄道街,在阳朔县城东北约10公里处,东郎山下,现福利镇夏村村委人仔山村一带,建于唐代中期,繁华于宋代,取名“黄道”,寓“诸事皆宜”之意,即每天都是“黄道吉日”。当时的黄道街处有“九拱十三村”、有“烟火八百家”,可谓“繁盛甲于一时”,民谚云:“头上无金钗,莫过黄道街”。之所以如此富庶繁华,缘于当时“莫氏一门七进士”。黄道街是阳朔莫氏的发迹地,现在的人仔山村村民亦主要为莫氏。阳朔古代考中进士者凡20人,其中黄道街(现人仔山村)便占有7人,即宋代的莫琮、莫焕、莫知微、莫知彰、莫杰、莫贽、莫奭。北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年),莫琮登进士第,官待至兼侍读;北宋徽宗政和二年(1113年),莫焕登进士第,官谏议大夫。莫知微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登进士第,官谏议大夫、监察御史;莫知彰于绍兴八年(1138年)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莫杰于绍兴十八年(1148年)登进士第,官监察御史;莫贽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登进士第,官职无考;莫奭于绍兴三十年(1160年)登进士第,官广东东莞知县。由此可见宋代黄道街莫家权势之显赫,亦难怪当时黄道街“商贾云集,灯红酒绿;香车宝马,络绎不绝”了……

这东郎山下的黄道街现在尚存7座拱桥、许多残砖碎瓦、众多莫氏子孙……其繁盛景象究竟湮灭于何时、缘于何故?史籍无考,民间亦无传说。清代道光十年(1830年)时任阳朔知县的仇兰有诗云:“东郎原有邨圩,谁付咸阳一炬?古今人事沧桑,可惜石人不语”。

(黄道街遗存的古井)

(黄道街遗存的石水槽)

(黄道街遗存的部分古桥)

一方“牒文”碑,奇事千古传

东郎山下的莫氏家族发迹以后,他们认为是东郎山对莫氏的特别佑护,于是便在山下建庙祀奉“东人山大王”和大王的女婿“白马灵王”(东郎山旁有白马山)。此庙建成后,因百姓有事时每每前去祈求照应,甚是灵验,北宋朝庭于大观元年(1107年)敕赐庙名为应诚庙。又因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有贼人曹成入县界劫掠,父老率众到应诚庙祈求二神相助,“是日一面进发团结民兵前去迎敌,忽有黑风暗雨,飞砂走石,贼马遂退,一方生灵皆出二神佑护”,后经地方保奏,朝庭委官询究,“得应诚庙前项灵明是实”,遂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由尚书省牒书准敕静江府阳朔县应诚庙二王为“威显侯”“威武侯”。此事离奇之处有二:一是打退贼人曹成的竟是应诚庙二王相助的“黑风暗雨,飞砂走石”;二是经当时朝庭自下而上上报、下查确认属实后,才封应诚庙二王为侯的。

应诚庙因年深日久多有毁损,现存建筑占地31平方米,庙内也没有了“威显侯”“威武侯”塑像,仅存一方高1.4米、宽0.8米、厚0.12米的古石碑,碑两面分别刻有《尚书省牒静江府阳朔县应诚庙威武侯》《尚书省牒静江府阳朔县应诚庙威显侯》两份牒文,刻立时间为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正月,距今已880年了。两份牒文内容除“封号”及受封对象不同外,其余完全相同。这是一块堪称阳朔“县宝”级的古碑,它的碑文是由朝廷主管全国行政事务的尚书省(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颁发的布告类公文;签发这份公文的都是当时朝廷的高级官员:“参政知事王Δ(押)”“参政知事孙Δ(押)”“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押)”这些官员已属副宰相(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或宰相(总理)之职了。对研究当时中央政府公文格式、官员设置等行政管理提供了部分实据。

(应诚庙残存的部分建筑)

(应诚庙内800余年古碑)

(白马山

紧邻应诚庙的是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的东山亭,建筑面积87平方米,是目前阳朔县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形制亦最具代表性的路亭。此亭为民众来往及参拜应诚庙提供了歇息场所。

(东山亭)

一座“清官亭”,秤立天地间

吴德征,贵州遵义人,举人,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至十八年(1838年)任阳朔知县,后官至庆远府(大致为现在河池地区宜州市及其周边)知府。吴德征在阳朔为官仅4年,但其任内官德极佳,离任后阳朔民众自愿捐资在福利东郎山下兴建了阳朔历史上唯一的一座“清官亭”纪念他。吴德征之所以获此殊荣,因为他为官清廉、为阳朔办了一系列的好事、实事,给阳朔留下了一批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一是带头捐资,兴建了阳朔第一所县学——寿阳书院(地址为现在的阳朔镇小学)。二是重修了《阳朔县志》。三是请匠人在阳朔碧莲峰腰巨壁上刻下了寓意“一带山河,举世无双;少年努力,万古流芳”的大“带”字。四是兴建了阳朔县城漓江边“临水观山第一楼”——帜江楼。五是倡导禁山育林。现在碧莲峰东麓风景道石壁上,还有他在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刻的《正堂示》摩崖,文曰:“正堂示。寿阳镇山,风水攸关。封蓄树木,一县观瞻。毋得斫伐,自罗重愆。倘敢不遵,枷号勿宽。道光十八年七月吉立。”阳朔今天能拥有优良的生态环境,吴德征功不可没。六是想方设法减轻了老百姓的徭役和赋税,以利民众休生养息。

阳朔清官亭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因故坍塌已久,在倡导为政清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新时代,2020年,当地党委、政府顺应民意,重建了清官亭。村民传说,古代初建这清官亭时,在久旱或久雨后,人们经常会在清官亭旁看到一杆金黄色的巨秤立于天地之间、并伴随着童谣声声:大秤称白银,小秤称黄金,天地巨秤称良心……为政为官好不好、孰轻孰重?天地之间有杆秤,这秤砣就是老百姓。

(2020年重建的阳朔清官亭)

(阳朔“带”字石刻)

(人仔山村尚存的部分古建筑

信息来源: 阳朔海洋山文化传播

Hash:6d1487cf776bc4eefc4733b6ef801825876c400c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