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福建有一石缝,每日流出一碗米,是什么原因?

引言 一念贪痴万劫饥,山翁何事不忘机。明知信施难消得,日日城中乞食归。——《锦岩杂咏五首》

中国历来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粮食一直都是国家的战略物质,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只有在温饱问题得到解决的前提下,发展之路才会向前推进。五谷丰登,是古代劳动人民一直以来的追求,许多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田地里总结出来的,例如二十四节气的产生,孟子便说过,如果一个国家要兴旺发达,就要做到“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在饥荒时代,若有一处地方能源源不断地流出食物,且能够供人们使用,便不会有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悲痛场景。

古往今来,有神农尝百草寻得五谷,让百姓过上了有粮食可种可食的生活,在南方,变种极多的“出米石”传说,更多的象征着一种对粮食的敬畏。福建便有这样有一怪石缝,每日流出一碗米,这是什么原因?相传在唐朝时,一位高僧曾建了一座寺庙,广纳心善向佛之人,选址恰好就在“出米岩”不远的地方,一位僧人在偶然间发现,寺庙附近的一处石头缝中竟然唦唦地流出白米,他用碗去接大米时,又发现这白米不多不少只流了一碗。于是寺庙内的僧人决定以此米布施,帮助那些饥民,让饥民不至于饿死。

而如今出米石上自然不再流出颗颗大米,对此,有着不同的两个传说故事来解释出米石不再出米的原因。其一,相传在许多年前,因为这处石头的缝隙中常常流出大米,有一个贪心的小和尚想多出点米来,于是拿竹签戳石缝,结果竟然把洞堵死了,以至于如今石缝不能出米。

另一个传说则是根据人们口口相传的故事,甚至故事就发生在离现在不远的几十年前,在此处的守桥人还会来出米石取米,每日也只取一碗,这样的习惯一直到他的去世。新上任的守桥人也在此处取米时,他觉得从石缝里流出的米流速太慢,便打了个主意想将石缝凿宽一些,这样米流出的速度可能会更快,出米粮也会更多,但事与愿违,在他凿完石缝后,石缝就再也不能出米了。

传说归传说,一个石头凭空流出米来到底是不符合自然规律的,于是当人们在试图为出米石找出一个合理当解释是,就产生了下面的猜想。那位建立寺庙的高僧恰好在出米岩周围也建了一个粮仓,以此来储存寺庙的粮食,粮仓破损了,便有米从粮仓中流出,恰好沿着石缝往下流,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出米石可以出米,至于为什么出米石一天只能出一碗米,当流出一碗米后,来自各个方向的粮食压迫最底部的粮食,使其无法往外流,可以类比沙漏堵住的情况。

而出米石不出米的原因也众说纷纭,许是因为粮仓里没有米了,也可能是真的有一个贪心的人想要更多的米,用工具将石缝凿开,结果反而弄巧成拙,将石缝堵死了。关于出米石,更多的都是传说,不可全然相信,但是的确有着这样一个石头存在,并且它承载了福建的出米石传说。出米石的传说,更多的是象征一种对食物的敬畏,产生了这样的传说,正是源于古代先辈们对食物的追求。那时的百姓以农耕为主,若是遇上连年饥荒,就是天大的事,出米石所出的米无论是来自于上苍,还是来自于僧人自己储存的米,都代表着百姓们对食物的感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国南方,除了福建的出米石,很多地方都有着有关出米石的传说,甚至有些地方的传说不比回到遥远的古代,在他们的故事里,或许就在十几年前,就有人用碗在出米岩下接米煮来吃,看到这里,或许你可以问一下家里的长辈,你的家乡是不是也有类似的传说。

结语

最早的传说可以追溯到南朝宋刘敬叔《异苑》所载“屋漏秫米”,讲的是弘农地区杨子房家中方亮流出大米,但是这个故事和后面的故事关系并不密切,它甚至讲的不是石头,最广为流传的传说还是要追溯到唐朝,百丈怀海禅师将米以神通藏于石佛肚中,以便从石佛肚脐处取米,这和本文所讲的第一个故事有些类似,并且几乎很多地方的出米石传说都有他的影子,都是以佛家人发现了出米石为开端,或许这也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联系提供新的材料。除此之外,每一个出米石不再出米原因的传说,都向我们展示着一个道理,那就是要学会知足常乐,不可贪心。

Hash:6e3789e759d2a11b44aa6321b35c85cb4f6ba085

声明:此文由 方舟世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