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岁月,留住乡愁丨醉美遇龙河之古桥篇

遇龙河是漓江在阳朔境内最长的一条支流,常年水质清澈,水流缓缓。有水必有桥以济之,桥便成了遇龙河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桥之美,不仅在其功能和造型,也因其诠释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文化内涵。

大大小小的桥梁横亘在水流两岸,连接南北,跨越东西。看桥、走桥、穿桥而过,都各有风姿韵味。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遇龙河都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古桥。

富里桥

里桥处于遇龙河上游500米,桥长30米,宽5米,高10米,为料石结构单拱桥,桥面、栏杆、台阶均为方石构成,筑于明代永乐年间,距今约600年历史,系阳朔县著名古桥,也是遇龙河漂游的必经之地。

富里桥造型美观,桥头各有古树一株,桥长与高大致相似,远远望去,桥拱与水中倒影相接,恰似一轮满月。

桥上则是观赏田园风光的最佳处,立桥头可观田野,四周青山环抱,绿水绕庄,河坝浪花滚滚、溪水潺潺,田畴井然,阡陌如织,好一派南国风光。

遇龙桥

遇龙桥又名回龙桥,建于明永乐十年(1412年),位于阳朔县白沙镇境内,为虹式单拱石桥,条石错缝起拱,干砌。桥长36米,宽4.2米,高9米,是广西最大单孔石桥。遇龙桥造型气势雄伟,古朴美观,历经数百年而无损,极具民族特色,是著名风光音乐故事片《刘三姐》的取景地,也是阳朔重点文物古迹。桥面立有抗战胜利纪念碑,记载着1944年村民自发与日寇激战数十天取得胜利的史实。

遇龙桥两侧栏杆藤蔓缠绕,嫩绿的藤萝,悠闲的荡在桥洞里,像碧石所串缀的门帘,使这座古石桥更显清幽古朴。桥下,群鸭在浅水中尽情嬉戏,那“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的景致,更为这幅龙桥图增添了几许诗情画意。

倘若站在遇龙桥上远眺的话,但见上游之金龙桥、富里桥依次横跨在遇龙河两岸;而下游之旧县村一带的山峰气势磅礴,有如万马奔腾一般,蔚为壮观。

关于遇龙桥,还有一个经典的传说故事。古时候的遇龙河没有桥,过河依靠竹筏,祈求平安的人们将此河叫做“安乐水”。明代永乐年间,一位赶考的书生因暴雨无法过河而恸哭,叹道“此生休矣!”正在绝望之际 ,河中出现一条巨龙将书生载过了河。不久后,书生金榜题名,中了状元。为感“龙”恩,状元上任后报皇上恩准:在遇到龙的地方建造了一座桥。他请来九十九位能工巧匠,花了九十九天的时间,用了九千九百九十九块本地大理石建造了一座造型雄伟美观,坚固耐用的石拱桥,命名为“遇龙桥”,“安乐水”也因此而更名为“遇龙河”。

仙桂桥

仙桂桥始建于宋代宣和五年(公元1123年),位于阳朔县白沙镇旧县村北一华里,至今870余年仍完好无损,是广西现存最古老的单孔石拱桥,1994年被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

桥长25.8米,宽4.16米,高2.2米,采用极为罕见的并列砌法。仙桂桥不仅建筑结构独特,桥拱内侧的石刻是研究遇龙河文化的宝贵资料。

古桥是民间传说和乡愁的载体,也是中国古代民间桥梁建筑技艺的体现和结晶。看一座古桥,就是看一个故事、一方烟火、一段历史、一种文化。如果你有时间,不妨来桥上走走,聆听它们的前世今生,享受悠闲宁静的慢时光!

信息来源:遇龙河景区

Hash:1e9fd59cd31c018f4957a5791c93d3c48a6e21f5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