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海县第一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名录——煌言塘

敬请关注“乡土宁海

长街山头村(摄影/徐剑中)

冯安云,仕宋河南彰德府尹

元武宗四年(1311)以兵燹游于宁海

因长亭有渔盐之利

定居于旗山(今山头山)之下

以村居旗山东南端

故称山头

明末张煌言(字苍水)起兵搞清

曾在山头村屯兵

亦称王爷塘

2016年“煌言塘”以唯一的“海塘”地名

煌 言 塘

煌言塘,塘名。塘本义为堤岸、堤防,却有湖塘、海塘等区别。《吴越春秋》:“夫差姑苏台东,丹湖万顷,内有金银塘。”句中的“金银塘”即为淡水“湖塘”,如宁海城区泊所塘、岔路九顷塘。《钱塘志》:“曹华信立防海塘,募致土石一斛与钱一千,来者如云。乃曰:不复需土。皆弃而去。塘成,因名钱塘。”志所载“钱塘”,即指围海而成之“海塘”,像长街大成塘、大湖合宁塘、伍山松岙塘等。煌言塘在宁海长街滨海地区,非指淡水湖塘,而属《钱塘志》中提到的围海而成之“海塘”。

半山庵(摄影/徐剑中)

煌言塘,既是海塘名,又是地方名。地方在今宁海县长街镇山头村。当地百姓一直称之为王爷塘。煌言塘坐落在山头村旗山南麓。因塘在山头村的村前门外,塘成之时称为门前塘,像长街古村的门前塘。山头门前塘的大致范围,据《长街镇志》记载,东至海(今太平塘),南至横塘岸,西至今山头老街。面积约400亩。门前塘,由始迁山头的冯姓先祖始筑,筑成时间约在宋末。门前塘后改称王爷塘、煌言塘,与抗清英雄张煌言有关。

张煌言屯兵处——石塘庵(摄影/徐剑中)

张煌言(1620—1664),字玄箸,号苍水,鄞县(今宁波鄞州区)人。出身名门,文武双全。明崇祯时举人,官至南明兵部尚书。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张煌言与钱肃乐等起兵抗清,奉鲁王朱以海诏命,出生入死,转战千里,三渡闽海,四入长江,与清军作殊死斗争。1659年,与郑成功配合,收复大片失地,终因郑成功兵败,孤军无援,杀出重围后,一路潜行。据传得到一位仰慕其情操老者帮助,来到较为安全的宁海长亭山头村。张煌言有文字记载:“海滨居民闻余生还,咸为手额,却以壶浆相饷。”1664年,张煌言在象山南田悬嶴岛被俘,遭杀害。在杭州就义前,赋《绝命诗》一首。张煌言与岳飞、于谦并称“西湖三杰”。被史学家誉为“义帜纵横二十年”“海上苏武”。谥号忠烈,入祀忠义祠。《明史》有其传。清国史馆专为其立传。有《张苍水集》行世。

旗山烽火台(摄影/徐剑中)

山头旗山有明隆庆(1567-1572)年间修建烽火台。烽火台约呈正方形,由石块垒砌而成,南首筑有台阶,现存烽火台高约1.7米、边长约7米,处旗山最高处,海拔144米。从烽火台上可监视附近沿海区域动向。张煌言在山头旗山屯田练兵期间,把旗山烽火台作为其指挥瞭望台。张煌言既深忧国事,又忧心“国难频仍”“民力用是益殚”。见百姓“家室不保”,闻山头门前海塘“沉潦内溃,洪畴外啮,向之膏腴者仍归澙卤,桑田亦几变为沧海”,为之怅然。“国事固沧桑矣,而民事宁可缓乎?”他为解百姓痛苦,决定修复山头门前塘,并“出五十金为倡”,“鸠工经始”。由“义士冯某”“醵金钱,聚土木,以虔其事”,派军中参军、执金吾等“董其役”,并“计及久远”“以今时捐财多寡,为他日授田之广狭”申约。“因就其(门前塘)故址,增以新防:凡埤者崇之,圮者累之,阙者修之,薄者丰之。”1660年,经三个月而海塘修复重筑“告竣”。张煌言在“文则猴冠,武则虎翼”,百姓“遑问封洫”,国家多难之时,“以民事宁可缓”之心,倡议重筑海塘,以“捍海潮”,为民办成好事。百姓感念张煌言之功,“思勒诸石”,请张煌言撰文。张煌言感百姓之恩,应百姓之求,撰成《山头重筑海塘碑记》,记录门前塘重筑“颠末”。张煌言也由此事为山头村历史留下厚重一笔。

门前塘称煌言塘,是为纪念。时代迁变,沧海桑田,山头村外,海塘围筑逾多,煌言塘变成了内陆田园与湖塘。适逢改革盛世,为尊重保护历史地名文化,2016年12月16日,宁海县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煌言塘”以唯一的“海塘”地名,列入《宁海县第一批历史地名文化保护名录》。“台之缑城,枕山负海,其东鄙即尾闾也。有乡名长亭,吞吐潮汐……”《山头重筑海塘碑记》石碑,原立在张煌言驻兵的旗山东麓西山殿内,后遗失。碑石虽遗失,但历史却永远记住“枕山负海”的长亭、山头、旗山、烽火台,记住了心忧国事热心惠民的英雄王爷张煌言。

张煌言屯兵处——西山殿内外景(摄影/徐剑中)

□制作:水东居士

xiangtuninghai

Hash:b2b4bd716c4a28d7e19b7b6f7d764ceb43aee031

声明:此文由 乡土宁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