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千百年风雨,福清这些古桥每一座都埋藏着浓厚文化底蕴。

福清现存的古桥,至清代保存有60座,其中有年代可考的有宋桥17座、明桥12座、清桥2座。今天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福清古桥的历史吧!

龙江桥

位于福清市海口镇海口旧街,又称海口桥。横跨龙江下游,是福清规模最大的一座古代石梁桥。它与龙海江东桥泉州洛阳桥晋江安平桥合称福建省古代四大桥梁,是省内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宋代石梁桥之一。

政和三年(1113),太平寺僧人惠图、守恩等倡议造桥,后乡人林迁、林霸、陈侈、僧人妙觉等继续募缘建造,于宋宣和六年(1124)建成,初名螺江桥。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少师林栗根据“江南沙合接龙首”的古谶语,更名为“龙江桥”。

龙江桥是座梁式结构的石桥,上至石栏及独具匠心的横铺石板,下至填基架梁,均以石为材。现龙江桥有40孔,孔径9~13米,桥宽4.2~5.2米,全长476米。桥墩高6米,成舟形,两分水尖间长为10米,墩宽3.3~4.2米。6条石梁并排铺设在墩顶帽石上。石梁宽60~75厘米,厚60~90厘米,每条石梁约重15吨。桥南侧还建造镇桥塔两座,分列左右,为六角七层石塔,塔上雕刻有大量的佛像,现已风化严重。

龙江桥历史久远,由于洪水、飓风、海潮的频频袭击,自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至民国的400年间,可考的修缮就有十余次,平均每二、三十年大修一次。当地绅衿、耆民为表其功绩,立碑纪念,石碑现仍立在桥头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维修,先后把第六、七、二十六孔的木桥面改修为石桥面,石梁断折亦随毁随修。1961年5月,公布为福建省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家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首桥

位于福清市龙山街道利桥街瑞云塔下,原址在县城南门外,是龙江上游第一座古桥,故名“龙首桥”。初系木桥,宋天圣五年(1027),灵石和尚洞然募缘,改造为石桥,正对旧县衙门,初名通海桥。元祐二年(1087)僧显光和林日进募缘再改建,更名“坦履”。绍兴二十年(1150),知县黄童、邑人刘允恭募缘扩建,长七十余丈,始更名“龙首桥”。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因堪舆家们说“桥如箭,直射衙门,于风水不利”,为此,叶向高之子叶成学与县父老诸生呈请知县凌汉翀出面倡缘移建于小孤山,即现桥址。龙首桥为石砌墩台的石梁桥,全长55丈,宽1.5丈,共19门,桥墩宽2米,长5.2米,两端设分水铗。清康熙、乾隆年间两次重修。后因年代久远,西南端八门圯毁。1949年因机动车通过,西南端石板折断。1958年在石板上架设木梁桥通行,压缩了八孔,成为现在的十孔桥。1980年4月14日,政府拨款重修,将桥面铺成水泥。目前在桥下面仍可看出明代桥梁的建筑风格。1987年11月23日,被列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明、清以来,每年正月十五和清明节,男女老幼成群结伴过桥踏青,以取吉利,故该桥又俗称“利桥”。

蹑云桥

蹑云桥,又名上迳桥,位于上迳镇上迳村,横跨迳江上端,为上迳及渔溪两地的交通要道。为便利两处通行,宋元丰四年(1081),由翠林寺僧宋思与乡人李诚募缘兴建。桥身原长120米,宽4米,梁15根,为石构梁桥。宋淳熙年间,福清一都人状元黄定立石,兴化知府潘畴书写碑文,并把仙游陈伟书写的“享龙桥”三字刻在石上。清顺治年间重修,用大石板平铺为梁,跨孔经为6.8~8米,每孔平铺5~8块花岗石石板,石板搁架在倒置的梯形帽上。桥墩用条石砌筑,并在上下游设分水铗,最大墩高为4.8米。数百年来,由于江中泥沙沉积江面渐窄,桥梁被泥沙埋没三孔。民国初年,北端圯毁1孔;民国27年,桥北又被日本飞机炸毁两孔。现尚存9孔,长71米。每墩之间的梁架皆以5块青石条并排直铺,两侧石砌扶拦,结构与海口龙江桥相似。该桥古朴壮观,与江东面的鳌江宝塔遥相辉映。1981年2月,公布为福清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波澜桥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波澜村,横跨波澜溪,为当地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成化十九年(1483)建,传万历年间邑人内阁首辅叶向高曾奏请朝廷拨款修缮此桥。清乾隆元年(1736)重修。是一座单孔的石拱桥,净跨6.6米,宽2.15米,拱高3.3米,拱矢比为1/2,拱圈厚0.37米。桥面中间最高点比桥的两端路面高,因此,站在桥的一端看不见桥的另一端。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桥尾桥

位于福清市新厝镇桥尾村,是福清与莆田分界的桥梁,曾名“迎仙桥”、“上洋桥”。始建于宋元祐五年(1090),用花岗石平铺为梁,桥墩呈舟型。明代重建。清代雍正元年,国学生魏明昌捐款重建。民国时期,损坏严重。解放后,政府多次拨款修缮,1962年在原桥墩上铺设钢筋混凝土桥面,改成公路桥,成福(清)(莆)田两地交通要道。现桥长97米,宽4.8米,9墩10孔,条栏式护栏。桥头竖立有一尊护桥武官石像,高约1.2米,站立于圆形石墩之上,石像前有一石制香炉。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五龙塔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五龙村西北处,宋治平四年(1067)建,三孔石梁桥。古桥为南北走向,跨于大坝溪的下游,通长22.3米、宽2.95米,两个舟形墩。石梁桥大石板长5.64米、宽0.3米、厚约0.5米。桥面的大石板上阴刻有“治平四年造”字样,桥栏已毁。桥头有一座八角七层实心阁式石塔,为镇桥塔,高6.2米、须弥座、葫芦刹顶,塔壁每面浮雕佛像一尊。1987年11月23日公布为福清第二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张石坑碇步桥

位于福清市东张镇石坑自然村,当地村民叫它“马齿桥”。桥长约70米,由108个石墩及组成,石墩上部呈长方形,长约0.5米、宽约0.4米、高约0.4米,排列规整。碇步桥风格朴素、简约,一块块石头独自竖立溪水中,彼此约隔半米,溪水从石间流淌。每隔几米,桥墩旁就多出一个方形石块,这一石块被称为“避人墩”。据村民介绍,原来在石桥的桥头放置有一尊石雕弥勒造像,于“文革”期间被毁坏。

石坑碇步桥是东张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西翻过两座山就是南少林寺遗址,向东二百米就是石码头,当年宋窑瓷器就是从码头向外运输的,而再走两公里是东张古镇区,连接福清县城。

少林下洋桥

位于福清市东张镇少林村少林院遗址前的溪流之上,为单门石板桥。桥长约10米,桥面用四条长约4米、宽约0.6米的花岗岩石板并列铺设,桥的两端为块石铺设。桥面的石板上阴刻有铭文“少林院沙门谨募众缘,共发心德,捨银造下洋桥一间 … ”。

另外,因少林院位于崇山峻岭之间,和尚们为了出行方便,还在寺院周边建造了十余座桥梁,这些桥梁依据地形的差异与溪流的大小,其造型和规模大小各异,现存的桥梁除下洋桥外,还有薇洋桥、南岭宫桥及石拱桥等。

城头龙亭

位于湖美村龙卧寺东侧的大山之中,龙亭水库入水口,古代福清至长乐的驿道上,南北走向,为梁墩桥,三孔,桥面以五块石板顺向铺设,宽2.3米,设三段,总长约25米,桥面两侧设有石栏,一边已缺失。该桥始建年代不详,驿道旁有一间简易小亭,为古代路人远足歇脚之处,亭壁上有两石碑,一通为“桥铭记”,从其内容上可看出该桥的倡建者为附近寺院的出家人,但仅记录“戊戌八月日”,无法判断古桥确切的始建年代;另一通石碑为记载该桥重修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

城头彭洋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彭洋村北侧大王宫前。古桥为梁墩桥,双孔,东西走向,横跨于小溪之上。桥面两侧护栏保存较完好,桥总长约13米,桥面长9.65米,宽1.8米,护栏高0.57米,桥栏柱0.78米,其中东侧两个桥柱保存完好,其余缺失。该桥造型古朴、保存较好,为我市明清时期小型石梁桥的典范之作。

城头薛田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横圳村薛田自然村薛田大王庙前的小溪之上,为附近乡民前往南冲村的必经之路。桥为石构、南北走向,全长约19米,共有三孔;宽约2.1米,有四块石板并排而成;桥墩为船型,两头均有分水尖,墩高约2.5米;按照桥的建筑风格分析,该桥的建造年代应该为明代至清代早期。

城头首溪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首溪村西侧,始建年代不详,横跨于首溪之上,为石构两墩三孔平梁桥,东西走向,加引桥全长13.2米,孔跨2.5米。桥面以五块石板顺向并列铺设而成,共有三组,桥面宽1.8米,舟形桥墩,两侧依地势而建。解放后,村民在桥面上建造灌溉水渠。

城头新楼古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新楼村林氏宗祠左前侧,始建年代不详,为石构单墩双孔平梁桥,桥栏已缺损;古桥为西南、东北走向,全长约13米,桥面宽1.45米,每孔各用三快石板为梁铺就,孔跨约4.5米,舟形墩,宽1.4米、长2.65米、高约2米,迎水有分水尖。桥面有铭文,较为模糊,无法辨认。

五龙爱坐桥

位于福清市城头镇五龙村,古桥位于涌泉寺旁,为石构单孔平梁桥,桥长约3.5米,桥面为两块石板并列平铺而成,宽约0.8米,石板上阴刻有铭文。桥头有一天然石壁,高约1.5米,宽约1米,刻有“爱坐”二字,为上下排列,小篆阴刻,字径约0.2米。据清代《方成里志》记载:在五龙涌泉山麗,宋释子郊爱坐处,因勒石“爱坐”二字于桥前之石。

南岭梨洞宋桥

位于福清市南岭镇梨洞水库西北部,水位高时即被淹没。古桥为石构平梁桥。东西走向,长8米,宽1.7米,两岸桥墩用长方形石块垒砌,桥面以三块石条顺铺,架于桥墩之上,高约1.5米,石条长约5米,宽约0.45米,厚约0.35米。北侧第一块石条上有题刻“绍圣元年十月日重造题”等文字。该桥古朴简约,有确切年纪,是宋代平梁石桥的重要实例。

南岭七社桥

位于南岭村七社自然村的梨洞水库支流上,桥为石构、一墩二孔平梁桥,南北走向,长约15米,宽1.7米,高约2米。条石迭砌舟形墩,每孔桥面以三块条石顺铺为梁。每块条石长约4米,宽约0.5米。厚约0.35米。在北侧的条石面上阴刻有“皇祐辛卯岁仲冬月”等字样。该桥虽短小,但结构规整,且有确切的建造纪年,是此类宋代石桥的重要实例,为研究宋代古桥梁提供了翔实、生动的实物标本

琯口石桥头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琯口村南侧河道上,古桥为当地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南北走向,连接琯口与上店两村庄,为石构单孔平梁桥,桥总长约7米、宽约2.7米,桥面由四块长6.6米、宽约0.6米、厚约0.35米的石板条并列拼接而成;桥墩为舟型,由块石垒砌而成、高约2.2米。因古桥上无铭文,无法推断准确年代,但据当地八十岁老人介绍,该桥至少为明清时期建造,因为在明清时期当地这条古驿道就已存在,是厦漳泉莆四地通往省城福州的主要通道

东山边古桥

位于福清市镜洋镇东风村东山边自然村,古桥横跨于东山边村西南侧的小溪流上,当地人称“古桥头”。古桥为石构平梁桥,通长约18米、宽约1.1米,四墩三孔,各墩桥面均为两块长约5米的石板并列铺设而成;桥墩为块石垒砌而成、舟型墩、高约2米。因洪水侵袭,古桥第二墩向北侧倾斜,致使古桥桥面弯曲。在古桥东侧的田埂边遗存有一块“捨钱名字”碑,仅遗存碑身,碑座缺失。碑身为长方形,长1.5米、宽0.8米、厚0.15米,抹角首,石碑字迹模糊,大致内容为记录当年造桥的经过与捐资名录,具体年代待考。

渔溪东漈宝财桥

位于福清市渔溪镇东漈村刘厝自然村村口处,该桥为石构、单孔拱桥,两端为石垒引桥、全长约三十三米,下宽一米八、桥面宽一米四、拱顶距桥面约二米、孔跨一米四、高三米,全部用块石堆砌而成。桥头建有一座小庙,庙墙上嵌有清光绪戊戌年建造保财桥石碑一通。

来源:福清市文体局

Hash:3a8d6d4350814146f967c51688e5590733540c6b

声明:此文由 福清零距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