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雷峰塔, 杭州塔里的这些故事你知道吗?

塔在杭州乃至全中国都很常见,它是有着特定的形式和风格的中国传统建筑。最初是供奉或收藏佛骨、佛像、佛经、僧人遗体等的高耸型点式建筑,称"佛塔"。14世纪以后,塔逐渐世俗化。

古塔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更是一个地方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每一座塔都见证了一段历史,也流传下来了许多传说,杭州留存至今的古塔数量不少,除了雷峰塔的故事外,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塔的故事吧!

六和塔

六和塔是一处始建于宋代的汉族古建筑。位于西湖之南,钱塘江畔月轮山上。一说是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僧人智元禅师镇江潮而创建,取佛教“六和敬”之义,命名为六和塔。

也有传说是吴越工钱留应延寿、赞宁两个和尚之说,为镇服汹涌的汀潮而建造的。此地旧有六和寺,“六和”的原义有说指的是天地及四方,又有说出白佛经:“身和同住、口和无争、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当时钱缪以保境安民以为国策,故塔名命为“六和”。

关于六和塔是谁而建似乎成为了一个谜语,但是关于梁山好汉的故事却在六和塔附近流传甚远。

梁山泊英雄南征方腊,宋江将兵马驻扎在六和塔外的寺庙内,鲁智深与武松忽听得钱塘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北方人,从没听说过钱江潮,以为是战鼓声,便起身准备迎战。后来僧人跟他解释,方知这是潮信。于是他想起以前出家时师父说过“听潮而圆,见信而寂”的偈言,他当时参悟不透,尤其是“听潮而圆”,什么意思?一直到坐在六和塔下,听人说了,才猛然醒悟,叹一声:“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这位花和尚圆寂之后,为他点火的大惠禅师也有几句偈言:“鲁智深,鲁智深!起身自绿林。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忽地随潮归去,果然无处跟寻。咄!解使满空飞白玉,能令大地作黄金。”

现在的六和塔塔身重建于南宋。六和塔又名六合塔,取"天地四方"之意。90年代在六和塔近旁新建“中华古塔博览苑”,将中国各地著名的塔缩微雕刻而成,集中展示了古代汉族建筑文化的成就。

保俶塔

保俶塔位于宝石山顶,始建时代,一般认为系吴越国王钱镠时所建。五代后周年间(948年-960年),吴延爽信奉佛教,当时为了安放唐朝高僧东阳善导和尚的舍利,建了九层高塔。塔建后不久,北宋建立之年(即960年),吴延爽因犯“谋叛罪”,被吴越国王钱俶削职除名并流放(据《宋史》、《吴越备史》等记载)。故吴延爽未给塔正式取名,民间就叫之为“宝塔”,后由于人们因山而叫成“宝石塔”。

北宋咸平年间(998年-1003年),被尊称为“师叔”的永保和尚,双目患疾,募缘十年重修此塔,宝塔焕然一新,人们感其精神并以作纪念便改叫“宝石塔”为“保叔塔”(据《咸淳临安志》记载)。

之后的宋、元、明朝一直都称之“保叔塔”。

不过,“保叔塔”一名沿用时间一长,人们便产生望文生义,故也有了“宋嫂为保佑小叔造宝塔”的传说。有文人大儒对此感到有伤风化,道学精神使他们发起“正名运动”,编撰了“吴延爽祈求国王平安造宝塔”的新故事。因“吴延爽建造‘保俶塔’”的故事,就广泛流传起来,这样“保俶塔”的塔名随之叫开了。

现今,称其为保俶塔,主要是根据塔身上的碑记。

三潭石塔

西湖三潭石塔始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是当时宋代文学家苏轼任杭州知州清理西湖的淤泥时,将这里挖掘最深,为了标志水域界限和标示湖中淤泥淤积情况,在此修理石塔。

苏轼疏浚西湖之后,在西湖深水处建成三座瓶形石塔,明令从苏堤到这里的水域不得种植菱芡,并显示湖泥淤积情况。

其二,修筑苏堤后,苏轼马上又想到:如何才能使淤泥不再淤积,水草不再滋生?他集中大家的智慧,作了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将岸边湖面租给民户种植菱角。因为种植菱角时必须按时清除水中杂草,这样,一来农民可以及时清理水草,保证不再淤泥;二来可收取民户的租金,将这笔钱用于西湖的整治维护;三来可解决一些民户的生计,真正是一举三得!

但西湖水面实在太大了!如果有民户在水面随意种植,官府也很难及时监督管理。不过这也难不倒苏轼。为了保持西湖大部分水域的开阔清澈,苏轼在西湖的中心位置建造了三座小石塔,石塔之间相望为界,围成一个水域,严禁民户在这个水域内种植。

后来,塔被毁,如今见到的这个塔身呈葫芦形,中空,分五个心形小孔的石塔是明代重建的。

常有三潭印月的说法,说的呀是传统佳节中秋,皓月当空,人们在塔内点上灯烛,洞口蒙以桃花纸,烛光从中透出,倒映入水,宛若一个个小月亮。

慧因高丽寺塔幢

慧因高丽寺位于赤山埠与玉岑山之间,是以寺庙建筑为载体、以宗教文化为基调的特色旅游景点。慧因高丽寺最早建于后唐天成二年(927),由吴越王钱镠建造。慧因高丽寺的出名则与高丽国王子义天有密切关系。

北宋元丰八年(1085),高丽国王文宗王徽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出家封号为“佑世僧统”的义天义天远涉重洋,到杭州来求佛法,并随师傅净源入住慧因教院。后来,义天归国,将《华严经》三部,共170卷,都送给了慧因寺。还捐了白金二千两,在慧因寺造华严经藏经阁菩萨像等。这之后,慧因高丽寺名声大振,被誉为“华严第一道场”。此后,慧因高丽寺屡毁屡建,到光绪初年,寺庙建筑基本无存。

2004年,杭州参照“古高丽寺图”开始筹建,复建后的慧因高丽寺,占地面积约15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风格为宋式。很多看点都是独一无二。如轮藏殿、四大天王独特造型、佛像、壁画……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轮藏殿内的“转轮藏”,是世界第一高的转轮藏,高13.5米,通身楠木雕就,金箔装饰。

“转轮藏塔”为一种可以绕轴转动的八角形书棚,是古代寺院专设放置经卷的地方,木质宝塔式样。佛教有“推之一匝,与诵读一大藏经无异”的说法,佛教转藏制度。

首创者为南朝梁代义乌双林寺善慧大士,《神僧传》卷四记载:“初大士在日,常以经目繁多,人或不能遍阅,乃就山中建大层龛,一柱八面,实以诸经运行不碍,谓之轮藏……从劝世人有发于菩提心者,能推轮藏,是人即与持诵诸经功德无异。今天下所建轮藏皆设大士像,实始于此。”唐宋时,江南一带寺院竞相制作华丽轮藏。

安乐塔

安乐塔位于余杭街道东南宝塔山顶,始建于五代吴越时期。据传,吴越国王子在此山养病得痊愈,建此塔为纪念,取名安乐。现塔重建于明代。塔系砖木混合结构形式,六面七层,高约35米。

在余杭,有苏公塔和安乐塔两座塔,当地人称“雌雄双塔”,又称“双塔”。一座位于镇东南一公里的安乐山山顶,另一座在苕溪北岸临水处,两塔隔溪相对。传说,老余杭内北有苕溪、南有运河,地形就像是一张竹排,所以常会遭遇水灾,所以古人就建造了两座塔,如同竹篙来稳固竹排,永保平安。

清嘉庆《余杭县志》载:“安乐塔,吴越王子筑庵养疴于此而愈,故名安乐,今遗塔现存”。安乐塔始建于五代。相传吴越王之子钱锷,养病于余杭而愈,便在原来狮子山顶兴建宝塔,取名安乐塔,狮子山由此改名为安乐山。

提醒

在游玩时要注意文明欣赏古迹,

切忌在墙体上乱涂乱画哟!

Hash:23d8a123881f65bbe1fd0c048b8df9bb484106c3

声明:此文由 指意show生活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