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河道历史建筑》丨西兴过塘行:古老集镇的历史标本

河流是杭州历史的现实见证,是保存古代灿烂文化最丰富的长廊、博物馆与百科全书。

运河(河道)丛书》共9本: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穿花泄月绕城来》、《杭州河道诗词楹联选粹》、《口述杭州河道历史》、《杭州河道文明探寻》、《中东河新传》、《杭州河道社区》、《亲历杭州河道治理》、《杭州河道故事与传说》

这九本书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杭州运河与市区河道的前世今生,希望人们能从书中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更加享誉世界!

《杭州河道历史建筑》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是凝固的历史,透过建筑可以感受到沧桑的历史。本书通过河道沿线现存的各种类型的历史建筑,去感受杭州河道“倚河而居、倚河而业”的历史风情。

西兴过塘行:古老集镇的历史标本

西兴古镇是依托浙东运河源头而发展形成的商贸集镇,老街位于高新滨江区西兴镇,走进西兴老街,就像走进了一幅古老水乡民居的画卷。老房子、古拱桥、阔石板,是典型的绍兴风格,但建筑色彩又不完全是绍兴的“黑”和“灰”,而是和杭州的传统民居相接近;封火山墙则又是集合了杭州、萧山、绍兴的特色;一些门窗的装饰风格却又是宁波风味的。悠悠运河水,引来了南来北往的商贾,老街也由此繁华,那夹杂着杭、萧、绍、甬四地风格的古老民宅,证明着这一点。

历史上西兴曾是两浙门户,到了春秋末期,吴国和越国几度交战,至越王勾践时,越国大夫范蠡在西兴西端筑起了一座城堡——固陵城,西兴过去名叫固陵,至今这个城堡的遗迹还在。

西兴最有名的是西兴过塘行,每一个西兴人说起自己家乡的历史,都是一脸的骄傲。

过塘行,即为专替过往客商转运货物的“转运行”,西兴过塘行,是西兴商业全盛时期的标志。西兴为浙东运河之起点,水陆之要冲,南北客商、东西货物都须集此中转,故过塘行布满西兴上街、下街。

问住在河岸两边的人,他们的祖祖辈辈会和他们说起些什么往事,大抵都会告诉你这里曾经有过的过塘行。在离桥最近的一幢老房子门口,我看到一块石碑,上面刻着“钟大椿过塘行”,第一次看到过塘行字样时,我有些不明其意,拉着坐在街头晒太阳的老师傅问个究竟。他指着一条小弄堂说,以前这里过去是一条塘,站在塘上可以看到钱塘江,船在那边过来,这里是渡口,货物都是用牛拉上来,要过浅滩,翻过塘,暂时在这里放一下,第二天再从运河上运出去,所以叫过塘行,老人说这些时,很是流畅,想来这样简单的问题,一定很多如我这般不太有常识的人向他问起。这么说来,过塘行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托运部或是快递公司,只是名字更加有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而已。

过塘行最早出现在何时?《萧山县志》载:“萧山在明万历间(1573—1619)即有过塘行,清末民初,过塘行陆续增多。”西兴过塘行是萧山最早发展起来的,当在明代就有,只是繁荣发育却在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时西兴正处于上海、宁波两个开放城市的中点,客货运输空前繁荣,过塘行便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那时,几家经营得法、资金充足的过塘行,如徐记、戴永清等已具规模,养有大群水牛,自备牛车,通过牛车搬运,加快了转运速度。抗战胜利后,徐炳记、曹大本、来锦标三家装有电话,并用自备汽车客运货;曹大本还在萧山火车站开设分行,行里常有舞会、酒会,用留声机播放音乐,十分气派。过灯笼、灯竹丝的沈八房、傅林记过塘行,把西兴灯笼(半成品)批包销往金华衢州嘉兴湖州,有的远销到江苏江西安徽,为西兴灯笼的发展作出很大的贡献。过人的过塘行最早始于同治年间。《西兴历史故事》说:“清同治二年(1863)太平军退去后——西兴人俞谓东在杭州某钱庄供职,与官商胡雪岩有旧交。胡雪岩授意他回西兴经营民办的接待过往官吏的业务,他开张了俞天德过塘行。”由于这是桩“无本钱生意”,又很赚钱,乡里纷纷仿效,过塘行就蓬勃兴起。在李维松先生的《萧山古迹钩沉》中了解到,从清代到民国,当年的水运码头西兴是多么的繁华,“街市坊肆栉比,集散两旺”。据《西兴镇志》载:自清末至民国时期,有过塘行72爿半,从业人员(挑夫、船夫、轿夫、牛车夫)达千人,成为西兴一大支柱产业。

72爿半过塘行的经营范围,也有大体的分工:其中过客人、禽蛋的有赵永利、俞小八房等8家;过茶叶烟叶、药材的有来锦标、孙太和等4家;过牛、羊、猪、鱼秧的有钟大椿、富三房等12家;过酒酱的有傅汝贤、陈光记等6家;过棉花蚕丝、绸缎的有曹大本、沈惠全等7家;过百杂、灯笼、木器、锡箔、扇骨的有协亨祥、徐炳记、沈八房等29家;过建筑材料的有源盛和、王诚孚等3家;过其他的有李庆记等2家;过银元的只徐国佩一家;另有孙家汇“黄鳝行”,因不是常年有业务,故称半家。

过塘行转运的客、货,一部分来自内河,通过西兴转运至中原一带,货物如茶叶、黄酒、锡箔、棉花、土布水果、木柴、竹制品萝卜干霉干菜等;一部分自钱塘江运入,如锡锭、香烟、火柴、洋布、颜料、肥皂、淮猪湖羊等,再由西兴转运至宁绍地区。船舶停靠各有地段,从大城隍庙前的“大埠头”一直停到资福桥边的“日船埠头”,长达千余米,首尾相接,起航靠埠,上客卸货,昼夜不歇;运河里舟来纤往,吆喝声此起彼落,俨然一卷流动的《清明上河图》。晚清长河先贤来又山《西兴夜航船》诗,对此有惟妙惟肖的描绘:上船下船西陵渡,前纤后纤官道路;子夜人家寂静时,大叫一声“靠塘去”!在运河之头,上船下船人流如织,古纤道上纤夫前后相接,夜深人静时,还有夜航船靠岸卸货、卸客,一派繁忙景象。

西兴规模最大的过塘行,据调查,数金家的协亨祥过塘行。金家传人回忆:协亨祥过塘行创办于清代,过布匹、火柴、烟叶、杂货等,抗战前有几百间货库,东起仓弄口,西与来锦标过塘行相接,南至运河边,北到北海塘,占半个西兴街,过往货物、客商,昼夜不绝,生意兴隆,“富可敌国”。可惜日军侵占西兴后,行里进驻日兵,行旁又筑炮楼,协亨祥无法营业,以后就渐渐萎缩败落。西兴在刚解放时还是很热闹的,那时候的交通没有现在方便,水运还是一种较重要的运输方式。西兴作为联结各地的枢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西兴过塘行在陆路日渐发达的今天,已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那些依河而商的人们也渐渐淡出视线,但留下的历史让人念念不忘,现在在滨江区老街官河沿岸,还有很多保留下来的过塘行,一两层的房屋,门面不大,看起来像客栈、门店,大多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如沈渭全过塘行、官河路102、103、104号等,直接见证了运河的发展兴盛。苏轼在《望海楼晚景之一》中写道:“青山断处塔层层,隔岸人家唤欲应;江上秋风晚来急,为传钟鼓到西兴。”写的就是西兴当年的繁华,从前绍兴等地运往杭州、上海的货物都在此中转,现在也都改走了陆路。住在过塘行两边的人们,很多也远行工作或是婚嫁。

西兴过塘行,像是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默默地存在着。问起一个在冬日午后阳光下晒梅干菜的老伯,他说孩子们都在国外工作,问他为何不跟着孩子们去,他笑着说:“美国,能让我在街巷里弄里晒梅干菜吗?住了一辈子了,我欢喜待在这。”看,自己欢喜的,就是最美的,哪怕西兴斑驳的光影和当下的喧嚣确实有点格格不入,但这种古朴而平淡的生活,不正是我们现在所向往的吗?时间总是从容地流逝,繁华已褪去,但河流依旧,房屋依旧,运河之头,只剩下遗落的风景和小镇居民安详宁静的生活。

Hash:c4312cc6e4fc30f39a8dd45e7c05417db362258e

声明:此文由 杭州河道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