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特辑丨康乐红楼的百年记忆

提起“红楼”,脑中立刻会浮现出一串著名建筑:故宫,雍和宫颐和园大观园……那些红色的建筑物和附着其上柔润的青苔,似乎有让人魂牵梦系,浮想联翩的魔力。无论是登科进第仰首的一抹庄严,还是墙头马上横斜的一支红豆,那红楼绿瓦和碧树白云,构成的是中国人醇久悠远、永不过时的建筑记忆。

康乐园的红楼更是每一位中大学子的“避风港”——我们在它的保护下成长,从这里出发前往四面八方,然后再在某个午夜梦回的时候,又嗅到雨后湿润的紫荆花香。

1952年,中山大学文理科院系与岭南大学相关院系合并,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至今已67年。

康乐园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南侧为入口,北侧直达珠江江畔。主轴线两侧的建筑一律山墙临路,没有围合院落,没有主次之分,没有标志性建筑。岭南大学时期,康乐园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以马丁堂为中心,半径约300米的建筑群。中山大学迁入康乐园后,在20世纪80年代开发了一批现代建筑,形成以逸仙大道及大草坪为骨架的轴线建筑带。

值此中山大学95周年校庆之际,且以这篇推文带领大家欣赏红楼风景,分享红楼故事,追忆红楼故人。

马丁堂

下滑浏览▽

马丁堂是中国教会建筑史上具有独特地位的建筑,也是中国第一栋钢筋混凝土建筑。1906年马丁堂落成,成为康乐园内第一座永久性建筑,第一栋由硬质红砖而不是通常的灰色软质转建起的房屋。辛亥革命后,岭南大学的半永久性建筑都盖上了绿瓦,这在满清时期是不允许用于私人建筑上的。以马丁堂为开端,红墙绿瓦成为康乐园建筑的基调。此外,马丁堂南门前的石狮子是钟荣光先生从一个被拆除的庙宇中找来的。

1912年5月7日,孙中山先生在此作《非学问无以建设》演讲。在马丁堂的墙面上,至今留下了孙中山先生和教员们的合影。

怀士堂

下滑浏览▽

怀士堂是中山大学折中主义建筑的典型,各部分都体现着中西两种文化的交融,成为中山大学的标志性建筑。怀士堂北立面即正立面仿哥特教堂风格,设两座哥特双塔楼,而塔楼顶端盖上悬山屋顶,门外走廊的两根两层楼高的砖柱为入口增添了不少气势。屋顶比较复杂,基本采用中国屋顶的脊和坡面形式,而根据平面的变化自由组合,屋顶上开了许多气楼和老虎窗,屋檐下可以看到一些仿华栱形式的水泥构件;在屋身装饰上,门窗是西方的拱门拱窗,柱上的装饰和柱顶的雀替却是东方形式;外墙为麻石材料,与上部的红砖相区别,显得很稳重。

1923年12月21日,孙中山先生偕夫人宋庆龄到校园视察,在怀士堂作长篇演讲,勉励青年学生“立志,是要做大事,不可要做大官”,成为每个中大学子的座右铭。

格兰堂

下滑浏览▽

因楼顶钟楼东、南、西、北四面均安有大钟,故格兰堂又称大钟楼。入口高高的台阶上,方形双柱支撑起三个大尺度的拱,勾勒出了格兰堂粗犷的线条;双柱之间留空,并各镶入一个小拱,柱上和拱间几处镂空为花格,使原来的粗线条显出几分精致。正中开间的圆窗图案原为格兰堂英文缩写GH,现已换成普通方格图案。正脊是清式龙吻脊,垂脊尽端立七只走兽跟随仙人;脊中建有两层重檐八角攒顶式钟楼。

麻金墨屋一号/陈寅恪故居

下滑浏览▽

大钟楼对面有一幢两层的房子,连接该房前面有一条几米长的水泥路。20世纪50年代,每天早晨或晚间,会有一对老夫妇在路上散步。他们沿着门口的斜道,走到图书馆边上,沿着草坪边上的水泥小路走到黑石屋再转回门前,从后门再回去,成为康乐园一道风景线。

这对老夫妇就是陈寅恪和夫人唐筼。

1949年1月19日,陈寅恪抵达广州,此后20年先后在岭南大学和中山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他在岭南大学住下不久,人民解放军便渡过长江,挥师南下。他的一些亲友、同事和学生都竭力劝说他到台湾或者香港的大学教书,但他坚决不去,以后也从未为这个决定后悔。

彼时陈寅恪在麻金墨屋一号居住和授课,名著《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尽管是一代名师,但他每上一堂课,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认真准备;所讲授的内容,“皆关宏旨,绝无游词,每堂皆自立己说”。1953年他的南北朝史课,课堂就设在住宅东南区1号2楼的长形走廊上,这个教室可坐三四十人。来的人很多,不仅有学生,还有许多老师,可谓济济一堂,座无虚席。讲台两边挂着两块小黑板,上面满满写着资料;中间还有一块空的黑板,供板书用。

陈寅恪晚年双目失明,只能略辨光影,陶铸探望他时问他有什么需要,大师说:“我的眼睛不好使,出入不方便,帮我把门前的小路涂成白色的吧。”后学校专门把小路漆成白色,并在房屋东侧路口装上栅栏,以策安全。现在路上的白漆仍依稀可见。

除陈寅恪外,王季思、姜立夫、杨荣国、荣庚、商承祚等著名教授先后在此居住。

黑石屋

下滑浏览▽

美国芝加哥伊莎贝·布勒斯顿(黑石)夫人出资捐建。黑石屋打破了一贯的沿南北轴线对称布置,而采用L型布局,立面也是非对称构图,正门两侧的建筑突出部分,左为三层楼住房,歇山顶,而右为塔楼形式,八角攒尖顶,宝顶为七颗大小不一的珠子相叠,高高耸起;门窗基本为拱门拱窗,比例瘦长,正门为中国形式,而门上方的半圆色彩色玻璃窗表现了明显的教会建筑气息。

黑石屋最初用作岭南学校教工宿舍,后为岭南大学首位华人校长、著名教育家钟荣光寓所。1900年,钟荣光投身岭南教育,1909年出任岭南学堂中囯教务长。他认为长期依赖外国人办校并非良策,于是开始向国人和华侨募捐,足迹内至粤港沪津京,外达东南亚及南北美洲,20年间共募集资金逾120万元,其中大半用来建筑校舍。1927年岭南大学收归国人自办,钟荣光被推举为第一任校长,至1937年退休任名誉校长,黑石屋与他相伴了十年的光阴。钟荣光锐意建设,为岭南大学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1942年钟荣光于香港病逝,他在自撰挽联中“惟一事工,尽瘁岭南至死”一句,足为一代宗师的写照。

马应彪招待室

下滑浏览▽

岭南大学原来没有招待所,为解决招待来宾和小聚会用房,校董事马应彪先生捐资兴建了一栋招待所,1921年6月落成。1922年陈炯明叛变,炮轰设在观音山上的总统府,孙中山先生在卫士的催促下撤退,来到岭南大学(校址即今中山大学),住进‘马应彪接待室’。今天这所马应彪接待室的北墙外,还嵌有一颗小小的尖头炮弹,约七厘米直径,二十来厘米长。1983年9月中山大学在原马应彪招待所旁立石,题为《墙上弹头的由来》:“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兵变,中山先生在此避难遭陈炮轰。一弹从本楼(马应彪招待所)南墙射入。幸未爆炸。事平之后,将弹嵌回原洞口,以昭陈之罪行。一九八三年九月中山大学立石。”

惺亭

下滑浏览▽

惺亭于1928年设计,可以说是标志中山大学古典复兴主义时期开始的里程碑建筑。屋顶为蓝色琉璃瓦八角攒尖顶,垂脊呈曲线,上面出现了垂兽,檐角起翘,从外观看已经是一个真正的精致的传统屋顶。在檐下可以清楚的看到斗拱,在中大校园可以说仅此一处。

岭南大学每届毕业班都有一个社名,1928年毕业班命名为“惺社”,惺亭由此得名。我国著名音乐家冼星海即为惺社毕业生。惺亭是为纪念岭南大学三位殉国先烈史坚如、区励周、许耀章而筹资捐建。史坚如于1900年10月为配合惠州三洲田起义,欲炸清朝两广总督府和总督德寿,未果,后被抓获英勇就义;区励周是岭南大学教员,许耀章是岭南大学学生,他们参加了1925年6月23日举行的反英示威游行,在沙基惨案中遇难。

哲生堂

下滑浏览▽

哲生堂,名字取自孙中山先生之子孙科的字。建筑外观仿宫殿式,采用单檐歇山顶,覆以蓝色琉璃瓦。檐角有明显起翘,屋顶装饰部件也采取传统形式,吻兽、垂兽、走兽及蹲兽已非常规范,在屋顶四角还各挂了一只金铎,古典雅致。屋身部分大量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形式,柱子为深红色仿木形式,并使用了雀替,柱旁墙体粉成黄色,栏杆则镶嵌翠蓝琉璃通花砖,色彩醒目。额枋的装饰彩画在色彩形式上已非常相似于清代宫廷建筑,阳台围栏也采用中国形式,柱头是莲花柱头。门兽檐际,悬兜盘形匾额,乃1982年商承祚教授提写的“哲生堂”。

广寒宫

下滑浏览▽

岭南大学是近代中国较早实行男女同校的大学,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招收女学生,广寒宫一直是女研究生宿舍。

这幢仿清代宫廷建筑上采用了更多更纯粹的中国传统建筑形式。建筑以中国古典建筑的台基、屋身、屋顶三分构成,屋顶部分是完全的中国式重檐歇山顶,覆以绿色琉璃瓦。窗户虽采用了现代材料,窗棂仍尽量做成传统的灯笼锦隔窗形式。广寒宫大门是纯粹中国传统的木质隔扇,门框及周围墙面却设计成西洋风格,门框上的垂花看起来却像两根西方石柱。台基为水泥制成,石米抹面,造成中国传统的石材效果,石栏的望柱为传统莲花座柱头,踏步两侧的重云菊花抱鼓石的雕刻极为精致。石米表面经过长期雨打风吹形成的水纹更使广寒宫的台基显出更加浓郁的古典气息。同时,建筑师将庞大的建筑体量隐藏于绿树丛中,缓和了宫廷建筑的宏大气势,使建筑更加典雅亲和。

《我们的中大》一书中,作者李俏梅回忆起在广寒宫的生活:

“我在广寒宫住了三年……里面的红色木梯,每天都被搞清洁的老太婆擦得锃亮。那上等的木料和漆水,历数十年而簇新如故。每一间房子都有阔大的玻璃窗,但窗棂有各种繁复的图案,大同中存着小异。总是有一些精致的趣味供你玩摩。……广寒宫的老鼠肥得像小猪仔,它们定定地和你对抗。那神气,仿佛它才是这里的主人;而我们,不过是过客。”

百年以来,世事浮沉,无数风流尘埃落定,化为史册上的一页墨香。而康乐园里这些沉默的见证者,依然无言地见证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平凡与荣光。

康乐红楼里居住过一代代名师教授,红楼的灯光里诞生出一篇篇论文和一本本著作,培育了中大优良的学术传统,凝聚了中大的人文精神。九十五年,于人而言已是一生,于中山大学,却还只是历经风雨的树木,抽出她第一支春条。

五华年文德砥砺,三千桃李意吐清芬。九十五年以来,中大教师们如暗夜明灯,以渊博的学识和博大的胸怀,为无数懵懂迷茫的学子拨开迷雾,指导前程。莘莘学子如同星辰遍撒四方,老师们却仍在红楼,守着这棵大树发芽,扎根,成长。

前人之好,后人之荫

寸草之心,难报春晖

在中山大学九五周年华诞之际

谨祝中大和它的全体师生

万事康乐,太平长安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文献:

《康乐红楼——中国大学校园建筑典范》余志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14年第2版

《白云山高,珠江水长 气势不凡 古朴典雅——美校人文建筑之中山大学》李岩、曹伟,《中外建筑》2014年第12期

《康乐园历史建筑形态演变分析》徐辰,陶伟《华中建筑》2012年第1期

《中山大学校园传统建筑风格评析》陈洋,《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2005年第3期

《中山大学点滴回忆》,王则楚,《广州文博》2016年

《忆陈寅恪师》,郑欣,《文史哲》1996年第6期

《断肠看花旧时人——陈寅恪40周年祭》饶展雄,《同舟共进》月刊2009年第12期

《春风化雨育桃李——陈寅恪教授的教学生活》吴定宇,《教学与教材研究》1997年第5期

撰稿:谢媛 卢乔倩 欧阳馨秋

拍摄:卢乔倩 欧阳馨秋

排版:谢媛

核稿人:蒙飞妃 黄雅雯

审核:刘洁予

审核发布:王猛

Hash:2ec95139b6d5c6ac8dee7619936dcd6698daff46

声明:此文由 中山大学研究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