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往事 | 沙市邓家

胜利街旧影

民国时的沙市有二十九条街,七十二条巷(含坊)。在这些街巷中因同宗同族而聚居,而且房屋成片连在一起的也只有邓氏族人。

1933年的《邓氏族谱》记载:邓家的始迁祖叫熊友义,是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的后人。熊廷弼遭奸臣魏忠贤陷害被杀后,他的子孙为避灾祸和战乱都隐姓埋名,分散在各地居住。熊友义的原籍在孝感,后迁到荆门象山,娶邓姓女为妻,所生的子女都随母姓。熊友义的长子邓康柞曾立下一条祖训:邓家的百代子孙不得与熊姓通婚,以敬熊姓先祖。

邓康柞生有两个儿子,长子邓良佐,原住在荆州城内郡署旁,后迁往宜昌的彝陵;次子邓良弼,他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过世后,其妻何氏带着六岁的儿子邓文典迁居沙市的施济桥,其后代多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邓氏族人中最大的一支,沙市邓家也就是指由二世祖邓良弼生发出的宗族。

邓文典生有四个儿子,他取《易经》中的元亨利贞四字给每个儿子命房。长子邓帮和称为元子房,次子邓邦宪称为亨字房,三子邓邦彦称为利字房,四子邓邦杰则称为贞字房。这四房中长子邓帮和的血脉最旺,他一口气生了七子一女,被称作元字八大房。

乾隆年间,邓家有个叫邓士良的是乾隆帝的四品锦衣卫,乾隆帝当太上皇时邓士良为了后人能应科举,遂请求将武职改文职,退出军籍回荆州养老。后乾隆帝准其所请,将荆门蛟尾临长湖的一大片荒地赐给了他。回乡后的邓士良在那里建祠堂、修花园、开荒田,其族人一代代在那里延续。直到清道光初期,荆门的邓氏族人才开始往沙市迁居,到清末民初与沙市原有邓氏族人共同融合成了本地最大的望族。

邓家人在沙市城区建的房子分为四大片:一片在九十埠街(今胜利街)北边的梅台巷至大赛巷段;另一片在九十埠街南边的杜工部巷至新长巷段;还有一片在中山大马路南边的青杨巷至邵家巷段;最后一片则在李公桥至邓氏祠堂段。邓家的房子大门临街,多呈南北走向,布局为八进制。每进有天井,两层楼房则多建有走马转楼。灌斗墙冬暖夏凉,黑布瓦四水归塘,配着雕花格窗,有的院落之间还开有腰门,以便于族人穿行往来。

民国年间沙市邓家人举行祭祖活动是一大盛事,每年逢春秋祭祖日,邓氏族人都会从四面八方赶到邓氏宗祠(建国后成为沙市胜利街道办事处),在族长的带领下给列祖列宗的灵牌上香磕头。邓氏宗祠建于清道光二年(1823年),就在张家巷的西边。张家巷因明天顺年刑部主事张信和清康熙年兵部左侍郎张可前告老后在此住过而得名,邓家人认为这里是块福地,故而买了一个翰林的宅院改建成宗祠,由六世邓贻森、邓贻楷、邓贻谅和七世邓承祥监修。祠堂建有照壁、砖牌坊门楼、仪门、正厅、拜台、厢房等,灰墙黑瓦,朱门铜环,大门前还卧着对石狮子,在沙市没有哪家的祠堂建得比邓家更气派。

棚改中的胜利街

从清代到民国,沙市是长江中上游的商业重镇,也是拥有通江达海码头港口城市。邓氏族人数百年来在这里生生不息,也从这里走向外地乃至海外,或求学或做官或经商或办实业,行行都做得风生水起,出了不少姣姣者。

沙市邓家不少人家境殷实,子女读书后在外地做官的不少。有清一代当上朝廷命官,且官位至二三品的就有两人,当过道尹、县令一类官的更多。民国初期,邓郁卿在湖北将军府当过中将将军;在萧耀南当湖北督军时,邓振玑(正夫)任过湖北政务厅长、代理省长;邓振瀛任过江苏教育厅长;还有个邓振淦,曾在日本学政法,后任上海市特别军法总监,陆军中将。1920年发生轰动上海滩的阎瑞生劫财杀名妓王莲英案,该案的主审法官就是邓振淦。他审案铁面无私,尽管有黄金荣等人为阎说情,邓还是将阎判了死刑。后来该案被拍成电影《一步之遥》,让邓的声名红遍了全国。此外在沙市长大后做官的还有两人,一个是国民党军统上校邓述诗,后当过沙市钱业公会的老总,1949年去了香港;另一个是邓述微,国民党军中的骨科专家,后任台湾荣总医院中将院长。还有个叫邓镜芙的寒儒,虽无一官半职,但中共将领贺龙曾在他家与他同眠于破榻之上,也算是有官气的人。

邓家人与佛教道教、基督教结缘的人不少,有的因修为高深,德行出众而成为有影响的人物。举人出身的邓宏先,曾被六十一代张天师封为斗府天医院士,后回沙市创办道教斗坛,成了一代宗师;民国初期的邓辅卿曾留学日本,后在广东任过县长。他卸任后一心向佛,后去杭州灵隐寺当了方丈;在佛教界名气很大的邓梦仙,1932年任北平市社会局宗教股长,因护送九世班禅去南京而与班禅大师和安钦活佛结缘。他精通梵文和藏文,所翻译的《时轮简述》《佛学弟子实行经》等在宣扬蒙藏佛教方面影响极大;在沙市出生的邓述堃,1913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7年当上安庆基督教主教座堂,后在南昌中华圣公会任职长达三十多年之久;还有个基督徒邓世平,早年曾在蒋介石的侍从室和励志社呆过,后脱离军界心归耶稣,成了宋美龄的家庭牧师;在荆沙佛教界享有盛名的是邓继育(晓缘),他受章华寺方丈净月和其叔父邓振玑(正夫)的影响,年轻时即吃斋念佛,曾担任过世界红十字会沙市分会的名誉会长,沙市佛教居士林的首任林长。他喜欢与文人交往,不吝钱财,曾出资两万银元整修过沙市红十字会的办公房,还将自己在九十埠的宅院捐给了沙市居士林。可惜的是邓继育(晓缘)一生多病,年仅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胜利街252号邓裕志故居

邓家的不少女人本身就出自大户人家,读过私塾,有胆有识,做起事来也不输于男人。邓裕志,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出生在九十埠街,因父亲邓承浚在长沙为官,她自幼在长沙长大,曾在福湘中学与杨开慧同窗。1919年邓得了肺结核病,后被一个沙市籍的张医生治愈。邓的祖母为感谢张医生的救命之恩,便将邓许配给了张医生的儿子。婚后的邓裕志不甘在家当少奶奶,1920年考入南京金陵女子大学,后又去英国攻读社会经济学,学成归国后积极参加为劳动妇女争权利活动。抗战爆发后,邓与史良等人发起成立上海妇女界救国会,还与邹韬奋、陶行知、章乃器、冼星海等人一道发起成立国难教育社,全力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9年邓以中国女青年会交换干事身份去美国,在美三十多座城市巡回演讲,争取美国各界支持中国抗战,为抗战将士募集了大批援助,后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接见。1942年邓去成都金陵女子大学任教,专门研究中国妇女劳工问题,她曾多次婉拒宋美龄要她去中国妇女指导委员会任职的邀请。1945年国共谈判期间,邓在曾家岩八号中共办事处参加重庆各界人士与毛泽东的见面会。1949年2月与叶圣陶、郑振铎、黄炎培等知名人士一起去香港,同年6月返北平参加新政协筹备会议,成为中国妇女界少有的社会活动家。邓裕志有个哥哥叫邓怀武,早年曾留学美国,是电气学博士。但年轻时也染上了肺病,不得不回沙市养病,后在沙市去世,年仅四十一岁。

邓家在外边闯荡的女人厉害,在老屋守着的女眷也非等闲之辈。清同治九年(1870年)邓家的九个老太太和姑太太因都是小脚,外出看病抓药不方便,就每人拿出九十九吊九百文钱在九十埠街开了家恒春茂药店。到民国初期,在邓子彝、邓继育(晓缘)、邓心田等人的经营下竟发展成鄂中南最知名的药店之一。在1920年的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该店出品的莲心以鲜嫩不变色一举获得银质奖章。还有该店出品的佛手露酒,不仅畅销荆沙,而且被美国神父带到美国后,还广受海外华人的欢迎。193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周恩来到沙市时曾喝过佛手露酒,那酒的滋味让他念念不忘,后来他不止一次地问过该酒的情况。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沙市开埠后商业日益繁盛,十三商帮云集于此,江汉平原的物产在这里聚散,到了民国初期更成为仅次于武汉、宜昌的商业中心,有“小汉口”之称。精明的邓家人得天时地利之便,在商界大显身手,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在沙市三府街只有十七家票号,其中十六家为山西帮商人所开,唯一一家由本帮人开的中兴和票号就是邓家的;清光绪三十二年(1905年),邓家富商筹资二十万两白银,从外地买来新式织布机,在九十埠街建起荆沙首家现代纺织布厂,机织棉布远销到云贵和陕甘等地;1920年邓心田在沙市毛家坊创办普照电灯公司,虽然只经营了七年便破产,但毕竟开创了沙市电气之先河。此外邓家人与黄帮商人合股办的信义长面粉厂是荆沙两大机器面粉厂之一,其产品除在荆沙畅销外,还远销到湘鄂等地。民国年间的沙市有三个大阔老,他们发财后都喜欢置地产,如金韵生,混名金白猫,是沙市八大盐行之一仁泰盐行的老板。他在青石街一带买有不少房子,但金死后其孙因为抽鸦片把家败了;王敬轩,兴盛隆纸号的老板,他在中山大马路一带也拥有不少地产,但在荆沙沦陷后其家境也日渐衰落;葛梅生在沙市大同街开有湘衡裕纸号,在沙市中山大马路等处也有不少楼房。相比他们而言,邓家商人赚钱后却较少置地产,常将资金投入到新行业中去。所以在一些行业里总是先人一步,因此沙市人常说还是邓家人会赚钱会用钱,也最有钱。

邓家老宅中的天井

邓家在政界、实业、金融和商界有拔尖的人,在文学艺术领域也出过一位奇才,这人就是邓裕厘,人称邓九侯太爷。他在清癸卯年参加举人面试时,当着主考官面饮酒,旁若无人,文章一气呵成,被主考官呼为狂生,他后来干脆就自命别号为邓狂言。论他的文章水平本应中解元,却因字写得太潦草只得了个金魁(第五名)。邓后来参加孙中山的同盟会,曾任湖北某报主笔,与胡汉民、汪精卫、蒋介石等人交好。后邓因政见不同擅发言论而被解职,落魄回沙市后一度在滩桥办了个果园,后来还在私塾教过书,但终因性格狷介,行事过激而一事无成,以致沦落到靠卖荆门蛟尾的祖田度日。但邓狂言毕竟是读书人出身,贫困潦倒后他干脆闭门读书,以研究历史及《红楼梦》《水浒传》等为乐。他晚年笔耕不辍,著有《史学提要》《红楼梦释真》《水浒索隐》《狂言诗钞》等书。他的红楼梦研究因独辟蹊径,见识迥异于前人而被学界称作中国红学三大流派之一。

邓家先祖邓士良在乾隆帝身边做事时有人为了托他向皇上进言,就送些礼物给他,但邓不收钱财只收些书画类的东西。或许是祖先的这一爱好有遗传,邓家后来竟出了几个画家。邓定臣,中过举人,官至四品道尹,后辞官在江苏、浙江云南一带游历,广交文人画师,醉心于诗书绘画,其画以工笔牡丹和大写意兰花见长,他提倡北派画工,实为南派风格。邓晚年定居沪上,与吴昌硕等人交好,收有不少弟子。其子邓极甫也是沪上与父齐名的画家,他在九十埠街有花园宅院,但人却不在沙市居住。邓极甫有个曾孙叫邓述青,在抗战前曾因发明了水上脚踏车而名噪一时。

1934年国民党军第十军军长徐源泉在沙市推行新沙市建设计划,要修五条马路、一个体育场和一个公园。众多建设事项需要大量资金,也需要有钱人来出钱出力,于是邓继育(晓缘)、邓心田便将原由荆门蛟尾邓氏祠堂中运来,后安置在毛家坊邓家花园中的太湖石及几座亭楼捐给公园造景,便河中那块猴形太湖巨石即是其中一块。从邓家花园移建到公园的爽秋亭、纳爽亭、卷雪楼建成后,乡绅李宝常还专门为这些亭阁题写了楹联,一时在荆沙传为佳话。

尽管沙市邓家在各界各行都出过不少能人,但这些毕竟只是族人中的少数,更多的邓家人都过着普通平民生活,他们或许是郎中、或是教书先生、或是扛码头的搬运工、或是女佣人等,不管他们在老宅中一日复一日的怎样过日子,但都延续着以邓姓派诗命名的家族血脉。

选自《民国荆沙往事》

2018年12月3日

Hash:122c2d33108296f699214fb5a4dfc4599c2726e6

声明:此文由 荆州记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