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武清的皇帝行宫居然是这样的

关注武清文旅,获取更多相关资讯~

据史料记载,位于北运河畔的筐儿港曾建有行宫一座。清朝皇帝多次驻跸于此,留下许多御笔诗章。

筐儿港行宫在武清的龙河、运河交汇处。是顺治年间建的。行宫四周,碧水环绕,翠柳成荫。左侧为停靠“龙舟”的船坞,右侧是存放仪仗的“銮兴所”。行宫的围墙高耸,四面均设宫门,四角各设角楼。门前,白石铺地,直通“龙舟”停考得地方,两旁垂柳围墙,相互揖让。主建筑坐北朝南,正殿巍峨雄伟,一色的黄琉璃瓦贯顶,五禽六兽、凌空翘首。殿前有宽敞的丹陛,白石为阶;阶下白石甬道通往四个宫门。正殿两侧,耳房各三间;东西两厢,陪房各九间、官房各五间,两厢各设一便门:左门外,垒石为山、层峦叠翠;右门外,藤萝花架,盘根错节。行宫正门前阶下,有古槐一株,高数十丈,叶茂根深,郁郁葱葱,是乾隆曾祖父顺治帝于顺治八年(1651)省方问俗于此,亲手栽下的,当时已114载。行宫东南20米处修一别致的八角凉亭。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北运河筐儿港处决口。翌年二月,康熙帝玄烨南下阅河。四月,驻跸筐儿港,召见武清知县章曾印,准奏修河银三千两。于冲决处建减水坝20丈,开挖筐儿港引河以分水势,导流济运。挖坝基土堆于石坝两端,成土丘状。行宫建于石坝北部(在今十一孔闸北约160米处)。

康熙四十三年十月,玄烨帝巡北运河至武清,宿于筐儿港行宫。阅视石坝与新河,并题诗:“十月风霜幸潞河,隔林疏叶尽寒柯。岸边土薄难容水,堤外沙沉易涨波。春末浅夫忙用力,秋深霖雨失时禾。往来踟躇临渊叹,何惜分流建坝多。“清康熙四十九年,玄烨帝亲书“导流济运”,刻石碑于筐儿港行宫东约100米处。

雍正六年(1728年),恰亲王奏筐儿港旧坝扩为60丈,展挖筐儿港引河,改驻长堤。翌年,于土门楼村北开始建滚水坝40丈,并辟青龙湾减河,夹以堤堰。自此,两条引河济运河,河涝缓解。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弘历帝下江南,宿于筐儿港行宫,次日起舟至夕,仍反行宫。乾隆三十七年,弘历帝再下江南,阅筐儿港,宿行宫,且谕将八里湾改直。二十九年,又将筐儿港石坝整修加筑。

乾隆三十二年(1767),弘历帝巡视天津,周览河堤淀闸,由北运河过境,提书“导流还济运”,刻碑立于行宫东南约80米处。三十五年二月,弘历帝阅视筐儿港,题五言诗《阅筐儿港工作》:减河制诚善,日久注为阬。前度命修筑,今来阅接成,港春流则断,涨夏杀其盈。原始宣防意,本因一篑营。此诗刻于“导流还济运”碑阴,为行书字体。

1905年时,行宫、八角亭尚存完好。1925年,行宫被北运河河务局(时由直隶所辖)卖掉,八角亭被扒毁。

来源:李汉东著《武清人不能不知道》

Hash:1e2fe567afbab84e407910d2a5e9378cb943a5d2

声明:此文由 武清呀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