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拐小学的变迁与江渎庙

汪家拐小学的变迁与江渎庙

青羊教育局所属原汪家拐小学,其地有着上千年丰富的文化内涵,因为它的前身即是成都著名古迹——江渎庙的一部份。所谓“江渎”就是江神。按《广雅》所记:“江神谓之奇相。”《江记》说:“帝女也,卒为江神。”《蜀梼杌》说,奇相为“古震蒙氏之女,窃黄帝玄珠,沉江而死。”不管是奇相,还是帝女,都是上古的神话传说。古人皆以岷江为长江正源,“江渎”也就是长江的神祗。

江渎庙始建于秦代,《汉书·郊祀志》载:“秦并天下,立江渎庙于蜀。”以后迄唐至今屡毁屡建。明时,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将江渎庙列为“南门之胜”。当时,庙祀仍巍然,庙内有铜铸神像、巨钟等文物,明亡后庙毁于兵燹,清重建。民国时期废祠庙兴学校,在原址上兴办了南城小学,后更名为汪家拐小学。原庙内文物,包括明铸铜像、铁花枝、铁瓶曾移至少城公园内(今人民公园)公开展览。笔者幼时曾攀爬过巨大的江渎神像。像为座像,丰唇、广颐,身着玉带补服,一副王者气慨。两旁江渎夫人像身着霞披凤袄为命妇打扮。上世纪六十年代神像移至省博物馆,至今神像仍立放在省博物馆新址,供人参观。

按陆游《江渎庙记》所说:“成都自唐有江渎庙,其南临江。”可是汪家拐小学并不靠江。其实,在唐以前成都南门有两条江,《括地志》云:“大江,一名汶江自温江而来,也就是后来的流江、清江、南河。另一条江叫郫江又叫永平江,成都江、内江西北自新繁而来。郫江由西向南经罗城西阊门(位置大约在今老西门),沿着同仁路一线约在今西胜街街口古石犀寺附近折向东方,遂与大江并行,即李白诗所说:“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当时成都人想出南门必先经过郫江上的江桥再过流江上的万里桥才行。到了晚唐成都节度使高骈修筑罗城让郫江改道才形成了今天府河的格局。由于郫江移往城北城东,加上市廛日趋繁华,旧河道则逐渐断流淤塞形成了一连串故道上湖泊,至今故道上仍留有方池街、上池街、下莲池、粪草湖等地名。

过去,江渎庙门在文庙西街(包括了今天的省卫生干部管理学院),面临上莲池。宋时,文彦博祭江渎神,会宾游尝,陆游曾留有《江渎庙纳凉》诗:“雨过荒地藻荇香,明月如水浸胡床。天空作意怜饥客,乞与今年一夏凉。”又有一《感旧绝句》:“半红半白官池莲,半醒半醉女郎船。”可见直到清代江渎庙、上莲池仍名实相副,池内莲花灼灼,莲叶田田,是文人雅集,酬唱的场所。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当笔者来到汪家拐小学代课时,大部份庙宇建筑犹存,几进的大殿,巨大的木柱,从上梁文字来看,当是康熙六年重修的。从大殿那些被烟薰火燎黑得发亮的大梁上,犹可想见到昔日的繁荣,特别是每当江渎庙会,午夜清醮,钟磬齐鸣,声闻于天的盛况。

一九六六年旧庙建筑遂成危房,全被拆掉,从此不复有当初的面貌。小学九十年代又被拆了重修了一次。前年由于需要,旧址与园丁饭店(即原华阳县文庙,也就是后来的二十七中,市教育局基础建备处)一并划给了石室中学。汪家拐小学也与上池街小学合并为彩虹桥小学,从而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去年深秋,故地重来,已了无过去的痕迹。时空变幻使人感觉犹如白云苍狗,参加工作最初十年就在此度过的,就连操场上离离的野草也曾托根于我们旧时的足迹。年轻时代种种往事似乎仍历历在目,恍如隔日。弹指间,去日儿童皆长大成人,昔年的小伙、姑娘如今也两鬓染霜早已为人父母为人之祖了。

然而,不仅人在变,我们的城市、学校也在变,变得更新,更现代化了。今天一座巨大的仿汉绿色琉璃单阙矗立在小学旧址上,一代新人正在这里茁壮成长。

发表于09年11月2日成都日报,《天下成都》栏目

Hash:196a75152780a40d426984c08d2adb892a88c0fd

声明:此文由 谭先智文化艺术公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