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型别致的景沟桥楼子

作为一个具有2300多年历史古城邛崃过去的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街巷民居、水利设施、交通设施、文物古迹、名人足迹、风俗掌故等历史遗存,构成了邛崃独特的历史文化体系。但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一些珍贵的历史遗存正面临消失的危险,亟待进行抢救性挖掘,以更完整地梳理邛崃历史文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杨辉祥、凡丁、陈善兵、周小波、董伟等热心市民自发成立了邛崃田野调查小组,先后深入邛崃镇乡村组,通过走访调查,将一些我们并不熟悉的历史遗存重新纳入我们的视野。

本平台已开设《邛崃田野调查笔记》专栏,陆续推出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笔记。因为年深月久,受到历史遗存的散失、调查对象的记忆、文献资料的缺乏等采访条件的限制,田野调查小组的调查研究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呼唤有更多热爱邛崃的文化人士参与到邛崃田野调查队伍中来,更深入更准确更全面地挖掘、考证、梳理邛崃的历史文化遗存,助力提升邛崃文化自信,为建设“精美-邛崃”提供文化支撑。本专栏今天推出

高祥君的《造型别致的景沟桥楼子》,以飨读者。

——编者

造型别致的景沟桥楼子

文/图 高祥君

桥楼子是邛崃人乃至川西多地对廊桥的俗称。在川西山丘衔接交错地带,山川众多,溪流纵横,交通十分不便。为解决这种状况,古代的能工巧匠就因地制宜,于山川之间架设铁索桥,在溪流之上修建平桥、石拱桥。继而在桥上加盖廊亭,既保护桥梁又为过往之人提供稍事休息和避风躲雨之处——桥楼子因此而诞生。

景沟地处邛崃西北大同乡景沟村,其桥楼子建于景沟之上,距今村委会约50米。这座桥楼子虽谈不上高宏伟,令人观止;但其典雅、别致而独特的造型却能让人一见难忘。现存的桥楼子建造在由红砂石砌成的双洞拱桥上,长8米,宽3.5米,高4米有余,横跨在溪水南流的景沟两岸,桥东头是通往大同乡唐沟的景唐公路,西头是前往石笋山的必经之道。青灰色的穿榫木结构桥楼子与黄红色的双拱石桥上下呼应,彰显出端庄古朴之典雅;桥楼子东西两端独特的品字形双层歇山式盖顶格外靓眼:“品”字上层犹似独立的小阁楼,檐下递缩式叠木构件凸显出歇山屋端飞檐、翘角的外张力度,与下层左右形若木漏斗之上的侧檐高翘的翼角,构成了两只状似展翅欲飞的鲲鹏。让原本静怡的桥楼灵动起来,给人以无限遐想。

从桥东4步或桥西7步的石阶走进桥楼廊道,廊道左右每边4根内柱、6根外柱支撑着整座桥楼;桥楼外缘建有近1米高的木护栏将6根木柱连为一体;桥楼走廊两边的内外柱之间,顺桥搁置一整张与桥几乎等长、厚8厘米、宽约30厘米的青杠木板,作为休息的超长条凳或“稍(shào)台”(山区人称能放下背架或背篼休息的小块平台或石块为“稍台”,此称谓流行于川康各地山区)。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个青杠木板条凳自建桥伊始使用至今。从磨得铮亮的木板和木质的陈旧度上可看出它经历年代的久远,也让人为此板材的坚硬、耐磨而感叹。

在桥墩上部的两桥洞之间雕塑着一条当地人称“绿(lū)霞”的昂首镇水兽,据说此兽凶猛异常,能吃龙,故龙见而避之,即可保桥梁不被洪水冲毁。此地雕刻的“绿(lū)霞”,首迎景沟北来之水,尾送溪流南去;兽首被居住于“上尔湾”(即景尔湾)的尚氏人家毁其面目,说是冲犯他家。观桥楼现存石兽,头、颈似蛇,但有桃形尖耳,身披鳞甲,细瞧胸前似有一双鹰爪,尾部祥云缭绕。从整个雕刻形象和可吃龙一说,倒有些像上古神话传说中的食龙神兽“犼(hoǔ)”(俗称望天吼)的形象:头颈似蛇、耳似猫、眼似虾、腹似蜃、鳞似鲤、前爪似鹰后爪似虎。明陈继儒撰《偃曝馀谈》载,犼“体型虽小,亦能搏龙,胜后以其食之。”“绿(lū)霞”是否是“犼(hoǔ)”,这里只作一个猜想,还仰望智者去深究。

调查完桥楼的结构、形制,走访当地多名老人问及这座桥楼子的建造时间,大家都不知其详,只说桥头边的功德碑有记:“此桥建于民国年间”,具体是民国何年就不得而知。但他们告知,此桥曾在清末被洪水冲毁,现在的桥是周姓人家重建的,可能在民国早期。依此推算,此桥已有近百年历史了。说到这里,老人们又想起一件重要的事——此桥楼子原来是两层,上面一层与现在的形制完全一样,大约是1968年,生产队要紧靠桥楼修个商店。并在“绿霞”神兽头两边的桥墩和沟岸两侧堤埂上凿出搁置商店楼梁、支柱的方洞(今仍可见)。为节约拆了桥楼的顶层,取其木料用于修建商店。在搭建商店的跨沟楼台时,发生了垮塌事故,差点伤及施工人员。于是,大家不敢继续在此修建,把商店改建在现村委会后面。虽然商店远离了桥楼,但是桥楼却被拆掉一层,变成了如今的模样。否则,这座具有阁楼形式的两层桥楼子或可成为川西乡村桥楼一绝而名冠全川。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村民清除桥楼子上游的淤泥时,挖出了文革初期失踪的“将军碑”(人们的习惯称谓),人们将其归位于东岸桥头。这个“将军碑”实则是桥楼设置的神龛,从碑刻的佛教观音堂”、道教紫云堂”即知,它是过去桥楼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都与桥楼同时(或稍后)而建,可惜碑上也无时间。在碑的右侧面刻有“河东地主周家治,河西地主李某某”等字,使此碑又成了何、李两家的地界碑。不过,从中可判断这是个民国或更早些的地界碑,因新中国成立后不会立此地界碑。

这座静卧于景沟溪流上的桥楼子,不仅是东去茶园、北上三河坝、南到大同的交通要道,供南来北往客商、行人歇脚的“驿站”;还是当地村民们休闲娱乐、聚会交流、避暑纳凉的场所,俨然是联络这里30多户景、周、李、唐等多个姓氏村民情感的纽带。无形中成为景沟村落的文化中心,增添了桥楼子的文化厚度、情感温度,也使桥楼子成为景沟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来源 | 邛崃市新闻传媒中心

Hash:bf7562ccd5c93f7dc0c1d4257fa45e83b34e9ee5

声明:此文由 成都微视点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