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亭这个古村落被国家看上了!未来要火!

近日,《第五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

出炉!

全国共2666个村落入选,其中绵阳有两地上榜!

分别是盐亭县黄甸镇龙台村和梓潼县文昌

七曲山村。

目前绵阳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已达16个!

什么样的村落可以被认定为“传统村落”呢?

需要具备这些条件:

历史文化积淀较为深厚、

选址格局肌理保存较完整,

传统建筑具有一定的保护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良好,

村落活态保护基础较好。

那么,盐亭龙台村这个村落有什么特点呢?

盐亭黄甸龙台村

盐亭县黄甸镇龙台村

村落选址:龙台村全貌为一艘船,字库塔是船的桅杆,村庄与塔构成了本地风水,全村拥有良田1000余亩,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时代,村民们可以衣食无忧。

村落特点:民居、科举、红色文化一体

村落简介

龙台村位于盐亭县黄甸镇东南部,村落传统风貌破坏较小,现代砖混建筑杂处其间,而古建筑类型多样,工艺及传统民居式样独特丰富,农耕文化符号齐全,整体民俗面貌极具特色。传统穿斗木结构院落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古朴典雅,掩映丛林之中。现有户数532户,总人口1735人。

周边环境

历史事件

省志、《潼川府志》、《盐亭县志》均记载,辛亥革命前,王明经积极投身四川省保路运动,加入保路同志会,与罗伦、张澜等人一起,反对清廷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出卖筑路权的“谕令”,受到全县人民积极拥护和支持,在全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盐亭县志》载,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匪患成灾,国弱民穷,王明经倾其家产,募集资金,开办学堂、团练,请教师,购枪炮,保一境平安,匪人闻风远遁。

《盐亭县志》和王剑清回忆文章记载,1958-1960年间,“大跃进”浮夸风盛行,时任利和乡党委书记虚报政绩,称当地亩产“超千斤”,组织全村将种子充作公粮全部卖入粮库,加之当年正逢多年未遇旱灾、虫灾,造成大面积饥荒,饿殍遍地,仅饿死者就达160余人,称为“路倒”,很多死者竟无人掩埋。王剑清上书中央,震惊各级,中央直接下令自各地紧急调来粮食救济,得以免除危难。王剑清情系乡民、仗义执言的壮举至今在当地传为佳话。

历史传说

木龙传说:王文圃故居后有龙树坪,坪沿有一道小坎,长着盆粗的两株相距丈余宽的青杠树,高数十丈,树叶苍黄,树身缠着几百尺长的“老鸦古藤”,其中有碗口粗壮的老藤紧紧缠绕着树干,巨大的龙头状树梢斜斜伸向楼阁,浅黄色藤叶缠裹树身,在阳光照耀下,藤蔓像浑身挂满的金甲,状若神龙,当地人称为“木龙”,据说当年颇多神迹灵异,故老相传为龙台村风水树,大树所在的山塆因此得名木龙塆。青杠树随坪卧势向前生长,分一公一母,公树向前,母树起伏弯曲九孔,树龄久远已不可考。因两树生长,向侧面发展,逐渐压在树旁坟上,坟主怕不利后人发达,就想方设法将母树移动,母树不久枯死,后来公树也死了,树干焦黑,村人大恸,哀悼祭祀,至今不绝。老树周边至今尚有两百余株古柏散立沃野,保护着旧址,山涧岩洞泉水淙淙,树上白鹤翩翩飞舞,一派宁静祥和气象。

马山传说:相传明末清初时,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史称八大王)在成都称帝,国号大西。大顺3年初,张献忠弃成都北上陕西抗击清军,因内忧外患,所食皆无味,庖厨由此被杀者不知凡几。行经黄甸境内一山,人困马乏,传令扎营,忽闻风中异香,使人查寻,使者引一少年觐见,少年手持一盂,盂中面条色泽晶莹,香味馥郁,试尝之,口感筋道,齿颊生香,于是口味大开,问之何面?答曰:专诚精制以奉大王。献忠复见其俊秀挺拔,龙颜大喜,以义女妻之,是为驸马,其面逐渐流行巴蜀。后人称此山为驸马山,当地手工挂面亦以其精致的工艺、丰富的营养蜚声远近,远销北京上海广东新疆西藏及东南亚部分国家。关于张献忠,龙台村周边传说很多,可资佐证的东西也不少,如距离龙台村不远的折弓乡,相传是张献忠巨力拉弓折断之地,又如再远一点的西充县凤凰山,史料记载是张献忠兵败被围、为清兵射杀之地,等等。

历史人物

王文圃,又名王元举,清中后期人,生卒年不详。奉直大夫,直隶州通判,学识渊博,善诗词书画,尤工花鸟,栩栩如生,性格爽朗,乐善好施,乡人称为“乐善好施王文圃先生”。

王明经(1863-1926),字济清,号用辑,清光绪十九(1893)年癸卯科文举人,民国间四川省参议会议员,潼川府中学堂校长。宣统三年(1911年)任省咨询局议员,期间参加了辛亥革命前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倾向革命党人一方,加入保路同志会,与罗伦、张澜等人一起,反对清廷将川汉铁路收归“国有”、出卖筑路权的“谕令”,被盐亭县保路协会公推为会长。在此期间,他亲赴各乡演说,呈请督县拒款废约,受到全县人民积极拥护和支持,在全省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王剑清(1922-1997),王明经之女,当代著名作家。盐亭县参加革命最早的了不起的女性,胆识过人。她在读书期间接受父辈好友张澜及川北红军地下党组织影响,于1938年离家奔赴延安参加革命,1939年调晋察冀边区,此后转战南北,为新中国建立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历任华北联大教员,晋察冀日报、晋东日报、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委部主编,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党支部书记,湖南省文联副主席、湘江文学主编,河北社会科学研究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河北省作家协会顾问。培养了古华、韩少功、莫应丰、叶蔚林等一大批著名作家。逝世后葬于北京八宝山公墓

王尔碑(原名王婉容,1926-),王明经之女,当代著名女诗人、散文诗作家。历任川北日报记者,重庆出版社编辑,四川日报文艺部主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黄河文化促进会顾问。四十年代开始创作,代表作有《美的呼唤》、《行云集》、《寒溪的路》、《云溪笔记》、《瞬间集》等,作品选入国家20多种版本,部分译文流传海外。她的诗含蓄、凝练、清新、隽永,颇多名句广为引用,富含哲理,读来耐人寻味,不忍释卷。

风景名胜

真常观:距龙台村5公里,位于黄甸镇真常村,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道教活动场所,环境清雅,香火鼎盛。

黄阁府:距龙台村3公里,位于黄甸场镇庙岭岗,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帝、嫘祖故事主要承载地之一。

常乐寺:距龙台村6公里,位于黄甸镇长乐村,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尼庵,佛教活动场所,以“东南尼禅院”著称。

笼子寨:距龙台村6公里,位于三元场镇,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代名仕杨太虚悬棺存放地,道教活动场所。

字库塔:距龙台村5—20公里,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记载和传承字库文化的古建筑,黄甸镇境内现存2座。

嫘祖陵:距龙台村22公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华夏母亲、黄帝元妃嫘祖出生和归葬地,以每年海内外华人祭母活动名世。

名胜古迹

武山:王武,明朝保国定海将军,号亲民,字家齐,连科甲第,韬略齐备,镇武昌府,宽恩以结民,武备以防寇,镇守幽燕,后随宦职移居多处,直至张献忠剿川,随父来枣林嘴,插地龙台寺,逝世后葬于王武山下,后人将此山叫做王武山,山势巍峨陡峻,绵延十多公里,为本地不多见的独立山峰。

王武桥:位于王武山下,相传为王武当年驻马处,明清时王家后人为扩大庄园范围和纪念先人王武,在紧邻王武山下的溪上用石灰混合桐油修建一座小桥,该桥结构平直,坚固美观,代表了当时桥梁建筑的较高水平,至今保存完好。

王文圃墓:该墓冢已在文革中被毁,目前尚存清代彭州光绪年间翰林院编修贺维翰撰写的墓碑佐证。王文圃又名王元举,清中后期人,生卒年不详,奉直大夫,直棣州通判,学识渊博,善诗词书画,尤工花鸟,栩栩如生,性格爽朗,乐善好施,乡人称为“乐善好施王文圃先生”。当地老人回忆,王文圃墓地占地极广,建构恢弘,墓龛、廊柱、雕刻极多,石室素土封山,条石封土,墓室分前后室。

(王明经二夫人秦氏墓碑)

(王文圃墓碑)

剑清故里:是一座集科技文化及红色革命文化为一体的具有浓厚文化气氛的庄园,由一座四合院和多座辅助建筑组成。

龙台寺:龙台村因龙台寺而得名。据当地老人回忆,毁坏前的龙台寺占地极广,贯穿木龙湾、新房子、龙台等地,有九龙十八殿和九层字库塔,僧人众多,香火鼎盛,作为村内唯一的寺庙,是人们常常来参拜的地方。

村内传统建筑

民俗文化

守岁

打连箫儿

美 食

Hash:d044bc0736357e99e52292aa0f1be7919443d70f

声明:此文由 盐亭在线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