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末|发现隐世瑰宝“明塑之冠”铁佛寺(附二十四诸天)

铁佛寺,

一座隐身于山西高平市小村子里,

名不见经传的小寺庙

在2017年度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

世界艺术史大会特展“华彩之塑”亮相后,

名声大噪,

闻名于天下。

从此,

隐藏在偏远古村中的中华艺术宝库,

打开了尘封已久的大门……

“文博山西”之前文章

↓↓↓

历史的大门徐徐打开

2010年清明节前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师生一行正在山西省境内例行春季野外乡间考察写生课。这一天,我们来到晋城高平市一个叫做米西村的地方。

师生一行到达米西村的时候天色已晚,临近落日时分。一路打听,同学们通过和老乡们的交流,找到了一座隐藏在古村中的小庙——铁佛寺。

清明前后的山西,乍暖还寒,白昼的时间依旧不是太长,伴着夕阳的余晖,同学们帮着文管所的老奶奶搬开了挡在铁佛寺大殿门口的铁香炉,“咯吱——”一声,伴随着剥落的墙皮,空气中散落着泥尘,潮湿发霉的空气中,一座艺术宝库的大门正在徐徐打开,尘封了百年的记忆,在中央美院雕塑系师生到来后,慢慢的被唤醒................

▲2010年的傍晚,大家来到铁佛寺,

铁佛寺“伪装”在农家院内,已经被遗忘多年。

▲大门打开后,央美雕塑系六工的师生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

▲此时天色已晚,凭借手电的光线,

可以看到一尊尊彩塑面目狰狞,动态夸张。

这堂彩塑给人的直观感受,就是密集,紧凑,繁缛,乃至拥挤不堪,但是仔细品读后会发现,在这杂乱无章的空间里面,依旧有一种秩序感隐藏在里面。

有着多年传统雕塑艺术教学经验的六工的老师敏锐的感觉到,铁佛寺虽然未在任何知名画册、学术文章、考古报告中露面,但是这堂彩塑以其独特的塑造手法、表现技巧、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定是中国雕塑史上的经典之作,乃至孤例..........

“华彩之塑”展览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结束对铁佛寺的考察和观摹六年以后,2016年秋季,中央美术学院承办的世界艺术史大会特展中,铁佛寺作为此次大展“华彩之塑”展览的重头戏,一举成名,成为大展的焦点,铁佛寺在艺术史领域、雕塑领域、文史领域名声大躁。

经典之塑,从此深入人心。

▲世界艺术史大会展览中铁佛寺相关的招贴和学术书籍

▲铁佛寺主尊释迦造像/二十四诸天等

在中央美院主楼展厅展出

铁佛寺为主体的高清等大图片形成的阵容,是此次大展的焦点。随着展览的推进,这些图片先后随着展览在国内国外几个大城市巡回展出,让国内外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古代的雕塑艺术,了解从未露面过的铁佛寺。

作为一名中国古代雕塑的学习者,笔者有幸跟随六工多次考察铁佛寺,并临摹、写生过寺内的“华彩之塑”。

铁佛寺最震撼到人的心灵的彩塑,当属环绕佛殿四周的二十四诸天造像。2016年初冬,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再次经过铁佛寺,并有幸在寺内留了下来,用毛笔记录了二十四诸天的一些形象。

伴随着初冬早上的第一缕晨曦,再次推开铁佛寺的大门,临摹期间,中午在寺内得到了文管大姐的热情招待,文管大姐就住在寺内,透过她家钉着塑料布的窗户,可以看到铁佛寺的殿宇。

铁佛寺“华彩之塑”——二十四诸天

您现在可以把手机横过来

“铁佛”之迷

铁佛寺问世以后,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随着大家对这座乡村小庙的逐渐了解,“铁佛寺”的种种疑团却随之而来。

首先,“铁佛寺”为何称之为铁佛寺?众所周知,铁佛寺所在的晋城,长治一带,古称“上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铁制品生产中心。晋城不仅多铁矿,并且多煤矿,尤其是以优质的“兰花炭”举世闻名。得天独厚的资源使得此地铸铁工艺非常发达,历史上,山西地区曾经有很多寺庙的佛像就用铁来铸造。

民国时期林徽因女士在山西考察灵岩寺铁佛

该寺佛造像系铁铸造(图片来源:梁思成文集)

假设铁佛寺的佛像用铁铸造,那么,铁质造像相对泥塑造像更容易保存,为什么现在泥塑造像保存下来了,却不见铸铁造像?

有人说,金属造像在近代的战乱年代容易被毁,去制造兵器或者移做他用,如果事实是这样的话,住在铁佛寺内,年近80岁的老乡们怎么会对“铁佛”毫无印象?甚至更多传说是在此地别的寺院内有铁质佛像,并非这里。

最关键一点,金属铸造的造像,在古代属于消耗人力、物力、财力相对较大的工程,从铁佛寺目前保存至今的院落规模、殿宇大小来看,尚属一座乡间小庙,并非地方的大型寺院,所以铸造金属佛像的可能性并不大。假设铸造了金属佛像,发愿的施主、捐资的主持和尚一定要竖碑撰刻,记载流芳。而目前,在寺内尚未发现相关的碑刻(编者注:相关新发现请参阅 )。

▲铁佛寺现存碑记

▲2017年铁佛寺落架大修后,显现出题记。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主任张伟教授,凭借多年的中国传统造像实践与教学研究指出:“材料决定造型”,这个规律可以说适用于所有的雕塑作品。铁佛寺在造型手法,表现语言与一般的明代彩塑相比,虽然材料都为泥塑,但是视觉呈现效果却截然不同,风格上是独树一帜的。铁佛寺所呈现出来的,轮廓非常张扬,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特别夸张,衣纹层次非常丰富,铠甲等细节装饰、局部的衣纹图案表现的,是一种竭尽极致的华丽效果。

▲张伟教授在华彩之塑展览开幕式上发表演说

同样都是彩塑,为何铁佛寺可以做到如此“炫丽”,究其原因,还是“材料决定造型”。一般的彩塑,都是木架为骨,泥草为胎,细节多用竹签,木条为框架去丰富,但是铁佛寺不同的是,它运用了大量的铁丝铁线为骨架去包裹泥巴进行塑造,来丰富细节。铁丝相对木签竹签的造型来说,可以尽情的柔、弯、曲、叠、加、折,相对木签竹签等僵硬的骨架来说,造型立刻变得丰富了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单一、僵硬。铁线的大量运用,使得彩塑多了一份灵活,多了一份创造,多了更多的层次感和空间感,最终使得铁佛寺彩塑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铁佛寺二十四诸天身上繁缛的细节处理

来自南京大学的宁孜勤教授,凭借多年的冶金、铸铁工艺的研究,对铁佛寺提出了新的阐释: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宁孜勤

铁佛寺彩塑运用金属铁线作骨架并不是孤立,也并不是原创。早在南北朝时期,麦积山石窟遗留的北魏泥塑造像就裸露出来了金属丝线的骨架,但是,南北朝时期的铁线和铁佛寺的铁线却有着根本不同:麦积山泥塑造像所用铁线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截面是接近方形的,为什么是这样的结构呢?因为此时的钢铁冶炼铸造工艺并不发达,铁丝是用铁锤敲打而成的并非像后代那样抽拉成为铁丝,这种铁丝含碳量高,质地较脆易折断,这种质地的铁丝造型范围,弯折范围都极其有限。

麦积山北朝造像已经使用了铁丝骨架,这种铁丝为锻造而成

铁佛寺所在的高平地区, 自古就是冶铁中心,优质的煤、铁资源,使得铁的质地、成分、物理性质优于其它地区。到了明代,冶铁手工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抽拉成型的铁丝铁线已经有了大规模的生产和制造。此时铁佛寺用到的铁丝铁线,就是抽拉而成的。

抽拉成型的铁线,横断面为圆形,铁丝容易弯曲,造型灵活,铁佛寺的泥塑匠,就大量的应用了此类铁线,塑造出二十四诸天的发丝、铠甲、飘带、火焰以及各类图案,最终把细节刻画发挥到了极致,形成了铁佛寺独特的造型和视觉冲击力。

▲铁佛寺造像露出铁丝,为抽拉工艺制造的铁丝

正因为铁佛寺每一尊造像的身上,都运用了大量的铁丝铁线,最终每一尊造像呈现出“以铁为骨,用铁造型”的核心塑造手法。那么,造像内大量的用铁,会不会是这座寺院称为“ 铁佛寺”的最根本原因呢?

期待这一历史谜团随着进一步的探索,终究会大白于天下。

By:木易昆仑的传统造型艺术探究

图:宋赫 张家瑞 张杰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六工作室

线描写生图:木易昆仑(杨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辑: 南丽江

看 世 界

End

原创公号

Hash:865762a206d43c1ae332629638a28e6fe78165de

声明:此文由 文博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