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鹿台岗遗址的历史背景令人震惊

上方

杞县城东12公里处的裴村店乡鹿台岗村,有一处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遗址——鹿台岗遗址。这处遗址东西宽约120米、南北长约150米,总面积约18000平方米。文化层厚3米~5米,自下而上依次为龙山、岳石、先商、早商、晚商及东周6个时期的文化堆积,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蚌器以及少量的青铜器,还发现了房屋、灰坑和距今4000余年、属于河南龙山文化的两处祭祀遗址。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国古代原始宗教的形成和发展,华夏、东夷两大集团分布范围的界定,探索商人的起源和夏、商两族的关系以及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类型划分等学术问题,提供了十分重要的依据。

夏朝时的繁荣鼎盛之地

远古时期的杞县,气候宜人、植物繁茂、麋鹿成群。这里有一片方圆数百里的沼泽地,沼泽地里有一处凸出的高岗,高岗上居住着一个氏族部落,他们以狩猎为生,因此以鹿为姓。一天,部落首领在狩猎时发现了一群鹿,于是率领族人围剿鹿群。此时,另一个部落的人也发现了鹿群,族人在首领的带领下从另一个方向向鹿群追去。后来,在两个部落的夹击下,鹿群未能冲出包围,全部被俘获。面对战利品,两个部落的人都想据为己有,不肯退让,于是,一场激烈的冲突发生了。经过一番血腥的厮杀,居住在高岗上的部落最终获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他们将这处高岗命名为“得鹿岗”。“得鹿岗”清代称“鹿得岗”,民国时称“鹿台岗”,还曾被众人误写为“陆台岗”或“六台岗”,1980年正式复名为“鹿台岗”。

据资料记载,鹿台岗在夏朝时非常繁荣鼎盛。因为鹿台岗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等条件,当时还成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古代鹿台岗一带虽是洪水泛滥区,但是杞县土岗绵延、丘陵起伏,地形与现在完全不同,同样也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较好的条件。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杞县皆为交通要冲和四方文化的荟萃之地。这种开放性的区位优势,不仅便于周邻部族的联系与交流,而且有利于物质、信息的循环与流通。所以,鹿台岗成了先民栖息安身的理想居所。

从“人和”方面看,古代鹿台岗成为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的交会地,也是他们相互扩张、融合的结果。在走向文明的过程中,黄河中下游地区、豫东地区成为我国历史上各部族交往、角逐和融合的中心。鹿台岗处于豫东地区,也经历了各部族相互争斗的历史。形成了夏王朝、东夷族、先商族鼎足杞县的局面。

遗址考古发掘收获颇丰

1959年,开封市文物工作者即开始在鹿台岗进行考古发掘,出土了鬲(古代炊具,形状像鼎而足部中空)的腿部残片及陶片、骨针等遗迹

经文物考古工作者发掘研究,遗址文化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先商文化、岳石文化、早商文化、春秋时期文化。豫东是古代东夷集团、华夏集团和夏代、夷夏、商三大古族的交会区,鹿台岗遗址对研究远古时期这些集团、族群的分界和商族的起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对杞县夏、商遗址及鹿台岗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文化面貌的综合观察以及遗址地层关系的考古材料、文献记载,今人可以对先秦时期华夏、东夷、先商三大部族在今杞县一带乃至整个豫东地区错综复杂的历史演变进程作出大致勾勒:仰韶文化时期,豫东地区东部被东夷族控制在大汶口文化势力之下,而豫东地区西部则为仰韶文化分布区。

保护的同时正积极筹备开发

一个土岗如同一部历史书一样,记述了先秦时期夏、夷、商三族在杞县的历史演变。在杞县,以“岗”命名的村庄有很多,如段岗、牛角岗、陶陵岗、鹿台岗、伯牛岗等,在杞县的东北向西南方向还有“一溜十八岗”的说法。这些“岗”,无一例外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何在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同时,再进行发掘整理利用展示,是杞县政府和文物部门一直探索并试图去做的事。

1959年,鹿台岗遗址被确定为杞县文物保护单位,1963年,又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更好地保护鹿台岗遗址,开封市于1983年成立了遗址保护组织,划定了遗址保护范围,并竖立了界桩和标志牌。1989年秋,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鹿台岗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并取得一定成果。1990年8月29日至11月22日,郑州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开封博物馆、杞县文物管理所联合发掘,发掘面积约600平方米。1990年9月,我市对该遗址建立起了科学记录档案。2006年5月25日,该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来,各级政府对鹿台岗遗址加大了保护力度,并正在积极筹备相关保护和开发利用项目。为了搞好鹿台岗遗址的展示和利用,杞县文化行政部门正积极向上级文物部门申报大遗址保护。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杞县鹿台岗遗址会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来源:汴梁晚报

Hash:300a13e16d40f54b33f88c2b72803173508d74df

声明:此文由 杞县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