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弥漫战国硝烟的许昌小村,隐藏着两座三国鬼才墓

曾弥漫战国硝烟的许昌小村,隐藏着两座三国鬼才墓‖老家许昌

文·图‖黄青喜

消失的郭嘉墓

襄城城上村东约300米,现在是大块麦田。离路不远的麦田中,有一片明显凸起,陪同人员指着说:“那块凸起的地方,就是郭嘉墓。前些年,墓还在,好大的一个土堆。” (想了解襄城城上村的传奇故事,欢迎点击以下链接欣赏:许昌访古:金肚石蛙桥,曹操行营和皇帝庙里无皇帝 )

“郭嘉不是死在北征乌桓途中的易州吗?他的墓应该在河北易县一带呀。”

“郭嘉死后,曹操太怀念他了,就把他的灵柩运回许都。”

“也许是衣冠冢。”另一个补充道。

郭嘉墓,目前至少有三种说法:一说在河北易县,即郭嘉病死的地方;二说在郭嘉家乡——禹州市郭连乡的山岗上;三说在这里。孰是孰非,只能等考古发现。如今,这里的墓冢已夷为平地。不知还有多少遗迹在消失?

名人多墓”现象在我国非常常见。不说别的,仅说许昌曹魏文化中的名人多墓,我知道的有华佗墓王允墓。前者有八座,分别在河南许昌、河南沈丘、河南洛阳、河南项城江苏徐州彭城、江苏扬州安徽亳州陕西华山(摘自许昌华佗墓介绍);后者有两座:河南许昌、山西祁县

名人多墓,真正设“疑冢”的不多,主要是各地寄托哀思、缅怀墓主丰功伟绩、激励后人。

郭嘉多墓,原因也不例外。因为郭嘉有才,是奇才、鬼才!“郭嘉不死,卧龙不出”是郭嘉与孔明之比的著名说法,也是对郭嘉的中肯评价。

作为我们颍川谋士,郭嘉由荀彧推荐给曹操。郭、曹首次见面,双方都惺惺相惜。曹操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郭嘉说:“真吾主也!”二人如此神交,让多少胸怀大志、渴望明主的知识分子羡慕不已。

此后,郭嘉为曹公频出奇计,屡屡成功:征讨吕布,劝曹公急攻之,大获全胜;东征刘备,料定袁绍按兵不动,后方无忧;官渡相持,神算孙策必死,果被应验;袁绍死后,料定二子相争,劝曹公南征刘表,果然袁绍二子相残,曹操坐收渔利;北征乌桓,断定刘表、刘备不和,虚国远征,许都无碍;大军到易县后,劝曹操轻装前进,突袭乌桓,遂平北方

难怪赤壁失败后,曹操大声哀叹:“郭奉孝(郭嘉的字)在,不使孤至此!”既是对郭嘉的高度赞扬与缅怀,也是对其他谋士的委婉批评,一箭双雕。

下图:郭嘉墓遗址。

杨修墓:无可奈何花落去

再过若干年,即使村里的人,也难指出更说不出了。遗迹已经消失,遗址正在淡忘!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不归。”对遗迹、遗址的保护与标识,刻不容缓。

下图:杨修墓遗址。

台王遗址:战国的硝烟曾在此弥漫

小小台王村,何止一个曹魏文化世界?还有更令人惊讶的。

台王村西,立有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台王遗址”指示碑。原以为“台王遗址”指的是上述曹魏文化遗迹遗址群,可是,查阅资料,竟发现“台王遗址”与这些三国文化遗迹遗址完全两码事。它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哦,小小台王,还蕴含着中华史前文明,战国的硝烟也曾在此弥漫。

“台王遗址”,据杨振威《襄城县台王遗址试掘简报》(《中原文物》1988年第1期):

登封告成北沟、禹县瓦店一期、谷水河二期等处的龙山文化早期遗物相似,因此应属庙底沟二期文化,从整个遗物特征看,主体仍和它的近邻登封王城岗一期、禹县瓦店二期相同或相似,……故应为龙山文化中期遗存。但它同时又受到来自豫南下王岗类型龙山文化的影响,……此外,这里还发现了两座战国墓,该墓年代应为战国中期。……

襄城地处河南中部,台王遗址的试掘为研究豫中地区远古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一批新的资料。……此外,在窑场取土时还发现有汉代空心墓砖。墓砖花纹有米字纹、几何纹及素面等。其中采集到几块东汉画像子母砖,上有凸刻鱼纹图案,形象生动逼真。

下图:台王遗址标识。

这些遗迹遗址,再次证明:许昌这块中原沃土,文化底蕴丰厚,是养育中华民族的摇篮之一。无论你在何处,说不定脚下都埋藏着说不完的故事,都曾激荡着时代风云。

近临杨修墓,是一家饭店,饭店门口,一矮小三层砖塔引起我们的注意。陪同介绍:“这是文峰塔!它与许昌文峰塔遥相呼应,二者是兄弟塔、姊妹塔。”当然,它的巍峨程度无法与许昌文峰塔相比,用“相形见绌”来形容并不为过。许昌文峰塔在州府,台王文峰塔在村中,其规模、形制都是与周围环境相匹配,无可厚非。尽管它深藏于村中街道、房舍间,但它传递的“文峰气息”一点不比身处繁华闹市的许昌文峰塔少。用水擦洗碑文,清晰可见:嘉庆年间建。由此看来,台王村文脉薪火相传。

台王遗址,曹魏文化遗迹遗址群,文峰塔,“同聚一村”,可见其文风昌盛、文脉相传。台王村,真风水宝地!

离开台王村,我禁不住深情回望:这片生机勃勃土地,究竟蕴含着多少文化信息?

【作者简介】黄青喜,1987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许昌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系副教授,曹魏文化研究所副所长,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许昌市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许昌市第十批专业技术拔尖人才;民盟许昌市委委员。

1、本文由作者授权发表,文责作者自负,如有侵权,请通知“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本文作者观点不代表“老家许昌”今日头条号立场。

2、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版权归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本文所用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本今日头条号立即删除。

3、“老家许昌”版权作品,转载或投稿请发邮件至hnxc126@126.com 。

爱许昌老家,看“老家许昌”。 老家许昌,情怀、温度、味道!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ash:1b48c1b8805e9c71106c0703b3b7045d337dd8bc

声明:此文由 百味中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