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一“以坟为名”的村子:坟主名气不小,村名却真的土

河南一“以坟为名”的村子:坟主名气不小,村名却真的土

都说河南人朴实,那么河南人的朴实表现在哪呢?众所周知,河南的名胜古迹包含了“半部中国史”,上至二里头、仰韶,下到明清民国,其间泱泱5000年,为河南留下的痕迹称得上多不胜数。而河南人的朴实,却在这些颇有历史韵味的名胜古迹命名中可见一斑,究其真因其实是:名字起得是真的土。

抗莽复汉、开创中兴的完美皇帝刘秀,他的陵墓就位于河南省孟津县,历史上本来有个“原陵”的高大上名字的,却被河南人叫成了渣土渣土的“刘秀坟”;不止如此,河南很多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城市,名字也被“往土里改”了,比如古称“汝南”的驻马店、古称“朝歌”的淇县等。如果说山东台是最土地方台的话,河南好像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种土气。

春秋孔子人尽皆知,他的一些门徒在历史上也同样很有知名度,比如我们今天要说的“子路坟村”,其实就是以孔子最著名的门徒之一仲由命名的。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山东人,位列“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门七十二贤”,自称“君子死,冠不免”,史称其“为人伉直,好勇力”,他的死就跟他这样的性格有关。

鲁哀公十五年,卫国内乱,仲由冒死冲进卫国国都救孔悝,却被孔悝的舅父蒯聩(kuaikui)所杀,据说他的直接死因和他“君子死,冠不免”的名言有关。历史上的仲由墓有三处,其一在濮阳清丰县,其二在长垣市,而他的真墓,却在濮阳市如今隶属于华龙区建设路办事处的子路坟村,这个村名土到你或许会以为它是个别称。

河南一村“以坟为名”:坟主是春秋的,墓祠却复原成明清

子路坟位于濮阳市区北不远处,史学家认为它始建于西汉中叶,背景是当时的儒客大家董仲舒提出了著名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子路坟历代都经过修葺,至明代更是前后经历过3次重修,这就导致如今又经过全面复原的子路墓祠丝毫看不出春秋时期的痕迹,而是充满了绿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式的明清风格。

子路坟西南200多米是戚城遗址,俗称孔悝城,东北500多米处是蒯聩台遗址,三者相距不远,却更让身处三点一线中间的子路坟显得尴尬,这或许与仲由的生前经历异曲同工。仲由时为前太子蒯聩外甥孔悝的门客,却为了反对主家亲舅舅而死,更是闹了个“结缨而死”这个被不少后人直称迂腐的剧。

如今依子路坟而成的子路坟村,名字虽然听起来土了点,但却是濮阳市新市区的中心地段,未来可期。

Hash:c43574355c73fbafb129a2791a247554ce6cc6ca

声明:此文由 宁小檬Lemo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