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汉江边高公街:穿越数个朝代的百年商业区,改造后成幽静绿道

城市的发展变化往往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关联,很多如今规模庞大的现代化城市,其在漫长历史长河中都有相当的沉淀,哪怕是一街一坊都存在翻天覆地的颜值变迁。在湖北武汉生活久了,于寻常巷陌听悉当地街道的变化,像在汉阳区晴川大道南岸嘴附近就有一条极有历史沉淀的高公街。街道拥有数百年历史,穿越明、清等几个朝代,从荒芜江堤发展成热门商业街,再到最近20年前全部拆迁改造为绿化园区,但仍保留着名字,实地走一圈,氛围幽静,徒留感概,回荡于悠悠江水之间。

前往高公街附近遛弯,基本都是汉阳本地土著,因为可能很少有其他地方的人(包括武汉其他区域)有闲情逸致,沿着城市江滨大道来回走动。一来在于武汉三镇的其他两地,江边有改造的江滩公园,那些地方的人不会刻意再来汉阳;二来即便是到了汉阳,多数人的目光只会在钟家村沿线的商圈里,这条高公街被挤在晴川大道和知音大道交汇处的汉江一侧辅道边缘,又因为已经被改造成江滩公园的毗邻地,除非刻意寻找“高公街”的路牌,否则也很少有人知晓街道的存在。

实际游览高公街,或者说只是随便走走,将之当作整个南岸嘴江滩公园的一部分来对待,从东往西,横跨晴川大道,再在路口转弯,走到头后又是晴川大道。这相当于高公街就是一条“L”形的小路,全长数百米,被晴川大道辅道上的行道树和灌木丛覆盖,出口入口毫不起眼,在车流汹涌的主路上飙过,丝毫不会注意它的存在。向东到晴川大道往返汉口汉阳,向西又接壤知音大道去了汉阳西侧,这条高公街就是局限在一方江滩公园边角,既独特又平庸。

细心的人去高公街,心存翻涌和回味心态,他们可能是早就拆迁至武汉其他区域的老土著,毕竟高公街所在的南岸嘴,在此之前是热闹的生活区域。从那些土著介绍里,小编也逐步知晓,原来早在近20年前,南岸嘴江滩公园所在地是老旧城区,虽然规模面积不大,但横纵分布有十几条街巷,密集建筑着数不清的民房和商铺,高公街便是当中最知名的街道之一。在没有晴川大桥和晴川大道的年代里,南岸嘴生活区的完整性更高,高公街上,蜿蜒曲折,热闹的场景就像如今很多老城区的街巷一样。

那种热闹与现在的幽静是两种风貌,高公街的颜值,在这一时刻看着是和谐且幽静的休闲园区,植被统一规划,绿化带和小路镶嵌其中,无论是从南岸嘴方向还是知音大道江堤方向,走过来都是宁静的氛围。节假日的时候,来此游玩的人多,站在江堤边缘,看着对岸的汉口和武昌,汉江与长江交汇处,点睛之笔的绿化区,吹着江风,眺望着匆忙的行船和流水,心生无限憧憬和向往。再回头到晴川大道上打车回去,必然经过高公街,那一排排行道树,还有两边拓展出的林地,没有人们活动的痕迹,给人深邃的感觉。

继续追寻这种深邃,又可以探寻到高公街更加深厚的历史底蕴,它穿越明清两个朝代,历经数百年沧桑。据史料记载,高公街的前身还要从当初的汉水改道算起。因为汉江改道东进,当时的南岸嘴地带成为洪水侵蚀区,于是明朝时任高姓地方官主持兴修堤坝保障民生,堤坝成型后被百姓赞誉,称之为“高公堤”,这是高公街的前身。到明代后的清朝末期,又因为洋务运动,张之洞在武汉兴建汉阳铁厂,铁厂配套的工人住宅建在了高公堤上,加之配套工商业发展,高公街初具规模并逐渐发展为汉阳三大繁华街道之一。

清末到民国,再到解放初期,高公街沿线工商业发达,还入驻有几十家工厂,成为武汉民营制造业基地。也是在这个时期,以高公街主轴,向北拓展到汉江边上,兴建了过江的渡口,渡口繁忙,每天往返数万人,更提升了高公街的繁华程度。不过,由于当时的基建落后,汉水冲刷渡口,击溃堤坝,高公街逐年萎缩,一直持续到上世纪90年代。时间窗口到达98年世纪大洪水,整个南岸嘴被淹,于是相关部门终于下定决心,拆迁南岸嘴,改造为江滩公园,成为现在的状态。

南岸嘴和高公街成为过往,但高公街的地名还保留着,实际上等于是一种纪念。沿南岸嘴公园走一圈,看到的汉江和晴川桥赫然在列,江景的变化万千气象,茂密的林区代替了曾经的低矮民房,幽静的绿道穿梭其中,光线晴好的日子里,悠然漫步其中,自觉心头大爽。穿过晴川大道,高公街两边的行道树密密麻麻,那种状态与街道的氛围完全不同。归集于安静,收纳好心情,外人看着高公街,大概就是三个汉字,但估计只有真正经历当年生活的本地土著才明白,那里有挥之不去的人生。

Hash:75fa06c2441943372f401d1bec9c884f6b4060e6

声明:此文由 喵星人日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