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埋藏墓葬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有些啥宝贝?

之前我们曾来到广州市黄埔区狮龙大道的考古工地,本期小编的镜头将对焦在甘草岭,这是目前推断广州地区埋藏墓葬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墓地。从墓葬形制和陶器特征来看与茶岭的年代相差不大,相当于石峡文化中晚期。四千多年前这里又埋葬了什么样的人和故事?

一个都不能少

在2015年8至9月份的考古调查工作中,考古队员并未发现甘草岭遗址,因为当时的甘草岭被村屋、硬化水泥砖路面等现代建筑覆盖,还建有汤村优质龙眼基地,不具备考古勘探条件。

2017年9月初,施工方清除了甘草岭地面建筑物和地表硬化路面,广州市文物考古院考古队员立刻对甘草岭施工区域进行了考古调查。下图为清表后的甘草岭美景,考古队员就是在这片土地上找到了甘草岭失去的记忆与故事: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地表发现露出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片、石器等,像冥冥之中甘草岭遗址写给考古队员的一封信,呼唤着考古队员在轰隆隆的挖掘机到来之前拯救它们。不过这封信没有字与笺,是它们与考古队员独特的交流方式,伯乐相马、慧眼识珍,露出地表的这些蛛丝马迹自然逃不过资深考古专家——朱家振老师的法眼:

虽然早期建筑对甘草岭遗址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狮龙大道考古项目负责人张强禄副院长和现场负责的朱家振老师凭借多年的田野工作经验,确认甘草岭仍有重要的文化遗存埋藏,本着“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落下”的工作原则,立刻知会建设部门和施工单位停止该甘草岭文物埋藏区域的施工,同时即刻申报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

甘草岭遗址发掘掠影

2017年9月5日开始,考古队员开始对甘草岭遗址进行考古发掘,2018年1月25日基本结束,共布设探方(沟)36个,实际发掘面积2900平方米,发现和清理新石器时代晚期至战国阶段的墓葬170座,灰坑81座,灰沟3条,柱洞约40个,出土陶、石、玉等不同质地的文物200多件。

甘草岭遗址发掘初期航拍图,看上去像一只乱入的霸王龙(头部):

小编每次和朱家振老师聊天的时候,他的开场白基本都是:“我们按照《田野考古操作规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几十年的田野考古生涯,朱家振老师就是我们考古院一部活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甘草岭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一个个考古队员匆忙工作的身影,有的刮面,有的绘图,有的拍照,有的在做发掘,大家配合默契、井然有序。甘草岭遗址工作现场远景照片(西-东):

考古发掘进行到一半,“霸王龙”溜走了,山坡上布满了探方。甘草岭遗址发掘中期航拍图:

甘草岭遗址远景(南-北):

从东向西看去,近处泛红的土壤,和远处黛色的山,漂亮的层次感像色彩厚重的油画:

仅发掘遗址全貌的⅔?

据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甘草岭遗址地下埋藏区不止这次考古发现的这么多,从墓葬分布情况和甘草岭遗址原有地势判断,本次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存范围约为甘草岭遗址全貌的⅔,至少还有约⅓的墓葬分布在甘草岭岗顶和西坡,这一部分没有在施工红线范围内,所以没有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这样做的主要原因是:这是配合狮龙大道项目建设开展的抢救性考古发掘,目的是在城市发展进程中尽全力在轰鸣的挖掘机下发现与抢救人类的文化遗产与珍贵记忆,还时光以生命、还岁月以文明。

这些埋藏于地下四千多年的文化遗存,如果我们不去惊扰它,再埋四千年它保存得还会像今天一样好!所以说,配合基本建设开展的考古发掘是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式。

如果不做抢救性考古发掘,这些文化遗产与记忆可能在沉睡中就会被现代建筑和挖掘机破坏无存,那些光辉灿烂的文明与文化印记也会消失于宇宙边际。在无限长的时空曲线中,一头连着无限的过去,另一头连着无限的未来,你可以沿着它向前向后走无限远,但如果出现了太多的缺口,我们可能永远找不到归宿。

(注:上图为广州市文物考古院藏文物图片,与甘草岭遗址无关。)

甘草岭遗址往事钩沉

小编又要敲黑板了——说正经事,甘草岭遗址到底挖到了什么?这才是本期最值得期待的内容。

遗迹解读

据考古项目负责人介绍,甘草岭遗址发现的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口上部多已被毁,墓坑普遍较小,大部分都是原坑土回填,埋藏较浅,不见有人骨和葬具,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少数为南北向,或许方向不同代表年代上存在早晚差异。

M8是甘草岭遗址一座典型的墓葬,墓坑已经清理到最底部了,是不是非常浅?因为上部已经被早期人类活动破坏,考古队员清理掉表层土后就找到了这座墓葬,并对它进行了清理,这是清理完成后、随葬器物放置原位的样子:

甘草岭遗址墓葬从随葬器物来看,以碎陶器为主,有的石器和陶器伴出,有的玉器和陶器伴出。按照出土器物组合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下面四大类:

除了以上四大类,甘草岭遗址还有一些很有故事的墓葬。

M49则是甘草岭遗址出土器物最多的墓葬,器物在墓坑里堆得很拥挤,对比起上图的那座空得有些寂寥的M93,让人忍不住一声叹息。但是,在考古发现与研究的视角下,它们一样有价值,两座墓主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他们的墓四千年后会被发现,还会被写进同一本书里,生命本来就很多带不来、也带不走的东西。

M33长达2.8米,是甘草岭遗址最长的一座墓葬,而且打破了M118,这当然不是因为墓主人个子高,而是地位很高、等级高,所以随葬品比较丰富。但是清理出这么长的一座墓葬,让考古队员非常意外。

M94是甘草岭最短的墓葬,旁边放的是1米的标杆,会不会是个小孩墓呀?要不就是二次葬?

M19出土了2个石铲、1个石锛,是甘草岭遗址出土石器最多的墓葬:

有些墓葬与墓葬之间或者墓葬与灰坑之间有打破关系,有些墓葬旁边有柱洞,并且墓葬往往被柱洞打破,这些打破墓葬的柱洞是否和墓葬本体之间存在某种联系值得探讨。

关于叠压打破关系,也是看考古贴必备常识,小编还得啰嗦几句,不要想得太高深,这两个词非常形象:一个堆积积压于另一个堆积的现象叫“叠压”,请自行脑补蛋糕一层层的样子,当然了,地层要复杂得多。

沟穴类遗迹在形成时破坏原先堆积叫“打破”。比如说很久很久以前,附近一户人家选中了甘草岭一块地安葬先人,时间隔了很久,这处墓地慢慢地被遗忘、逐渐变成平地,在历史的偶然与必然之间,又有村民选中了这块地作为墓地,或者在上面建了房子、或者挖了个坑、我们就称为后面的墓、房屋、坑等打破了前面的墓。当然,打破关系不局限于墓葬。

辨识叠压打破关系只是一方面,考古队员在考古发掘的时候,要按照从晚期到早期的顺序进行清理。

下图为灰坑打破墓葬,圆形的是灰坑,长方形的是墓葬,从时间上来讲,灰坑的时间晚于墓葬:

下图为柱洞打破墓葬,在甘草岭,很多墓葬边都有柱洞,并且墓被柱洞打破,这究竟是葬俗,还只是巧合?这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如果您有想法,也欢迎留言探讨。

遗物解读

>玉器

在甘草岭出土了10件玉器,包括环、镯、玦、凿、管、琮等,多数玉器质地比较差,摸上去如石头一般粗糙。下图为M120出土的玉环,风格非常质朴:

这漂亮条纹的玉玦:

> 石器

甘草岭的石器以完整器为多,有些石器比较精致,看不出使用痕迹,估计是作为礼器来使用。下图是一组石铲,有的穿孔、有的没有穿孔:

双肩石锛,先人一般拿绳子把画圈的位置绑到木棍上使用:

东莞蚝岗遗址博物馆展示了一组史前人们使用石铲、石锛劳动的内容,形象地复原了这些磨制石器的使用方法:

▲ 石铲

▲ 石锛

在没有影像和文字资料的时代,这一切只能依靠现有的考古发现去进行一些合理的想象,这些想象也是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的,有时候也需要实践去验证。2017年12月份,考古项目负责人陪着被学生昵称为“J公子”的中大老师去狮龙大道考古工地,小编也跟车去了,听墙角儿听来这样一个故事:

J公子:今年我一个学生,对实验考古有兴趣,这次实习在工地做石镞(箭头),买了几只活鸡回来射,射了半天射不死……最后射了五六箭射死了;如果箭没射到动物射到树上,箭头就断了,另外还容易丢,可见古人箭头的消耗量非常大,当然加工起来也很快。

项目负责人:射动物射不死……得试试射老师,估计瞄的准。

考古这么有意思,看似干巴巴的墓葬、灰坑、陶石器等背后有这么多的故事和悬疑!

考古项目负责人告诉小编:

甘草岭遗址随葬品中的玉环、被扰乱的地表层中采集的玉琮残件等,都显示出粤北石峡文化,乃至环太湖良渚文化对珠三角腹地的深度影响。虽然从墓葬规模和玉石礼器的等级来看,甘草岭墓地要远低于前者,这也是文化传播影响力渐次减弱的必然结果。

大伙儿还记得前阵子良渚遗址被确定为申遗预备名单的喜事吗?从这次茶岭和甘草岭遗址的考古发现来看,咱大广州也算是良渚的子民了,良渚文明的余晖翻越南岭,通过石峡文化也照到我们这里啦。

关于甘草岭遗址,小编知道的就这么多了,再说就露馅了。下一期我们走进越人墓地——沙岭,不见不散。

------------------------------------------------------

声明:本文编撰推送属非商业行为,如涉及著作权问题,请著作权人或著作权持有人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3461003623@qq.com(本QQ为工作号,不加好友),我们将妥善处理。转载请注明转自“黄埔文化遗产”(ID:hpwhyc)。

Hash:c2c7f7b0a25d46ce29ee250f52beb1d08d0f11dd

声明:此文由 黄埔文化遗产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