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恒:?考古队破译西夏王陵密码,揭开7号帝陵主人身份

德国考古研究院在西夏陵已经工作了两个多月,他们只是在默默的工作至今没有传出有什么重要的成果出笼。据闻他们此次来到西夏陵,主要是要根据他们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的航拍和大量摄影,对比现存状况,对西夏陵提出保护措施,力争将各个陵主确认出来。

笔者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埋入故纸堆中,查阅资料寻找前人做出的成果,以便能够跟上最新进展。

在文革中间的1972—1975年,由宁夏文物考古部门对6号陵(现今的编号,后文使用的都是现今的编号)进行了发掘,发掘内容包括墓室、东西碑亭、内城南门门址等。然后清理了7号陵东西两座碑亭。

蒙古大军攻破西夏后,对西夏陵进行了彻底的破坏,将能够传达信息的陵碑都砸烂了,而且砸的很彻底,有的一块陵碑竟然被砸成两千多块碎片,很难拼接起来,也就是很难读出整块的文字。但是,在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毕竟还是恢复了只言片语,这就为破译陵墓密码提供了基本条件。

根据这次发掘成果,能够确认陵主的是7号陵。陵主是西夏仁宗皇帝李仁孝,依据的就是清理碑亭时拼接出来的一块碑额。

宁夏博物馆李范文执笔在《文物》1978年第8期《介绍西夏陵区的几件文物》一文中认为:

1975年9月,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贺兰山下西夏陵区清理了二号陵(现今7号陵)碑亭。该陵共有两个碑亭。从碑文残块来看,东碑亭为汉文碑,西碑亭为西夏文碑,内容相同,都是歌颂陵主及其先世的。碑面朱色,鎏金字。东碑亭清理了汉文残碑511块,西碑亭清理了西夏文残碑1265块。根据残碑拼合推测:碑通高都在2米以上,宽1米以上,厚4O厘米左右。碑边刻有花纹,棱角有图案。碑首刻二龙戏宝,下为西夏文篆体碑额。经整理,发现正面和背面内容相同,可译为:“大白上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

根据资料,“大白上国”就是西夏的国号。“护城圣德至懿皇帝”为西夏第五代皇帝李仁孝的谥号。“寿陵”是李仁孝的陵号。

也就是说,7号陵,就是寿陵。

笔者近来对佛经的翻译和刊刻有所涉猎。据记载,李仁孝曾翻译并校对过佛教《大宝集经》、《大般若波罗密经》、《大方广佛华严经》、《佛母大孔雀明王经》、《阿毗达摩顺正理论》、《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佛说宝雨经》、《大圣明王随求皆得经》、《悲华经》、《经律异相》等等,都署有西夏文题名,于是,这方碑额经过几位专家研究,最后译为“奉天显道耀武宣文神谋睿智制义去邪惇睦懿恭皇帝”。这个题名中的“制义去邪”,与《宋史·夏国传》所载:宋高宗赵构绍兴十一年秋八月群臣上仁孝尊号“制义去邪”相符。

又据《宋史》记载:仁孝死后,“谥曰圣德皇帝,庙号仁宗,陵号寿陵。”这与碑额所题也是相符的。

因此,7号陵为西夏第五代皇帝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的寿陵无疑。

李仁孝在西夏历史上是一位很重要的人物。他于宋绍兴九年(1139年)即位,才16岁,到宋绍熙四年(1193年)去世,在位54年。西夏王朝共计189年(1038--1227年),仅李仁孝一代,竟统治了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他统治的时间内也是西夏最为辉煌的时期,李仁孝主要靠外交手段赢得了和平,使得宋金夏三国常年和平相处,李仁孝乘机大力发展生产,繁荣贸易,使得西北各国都向夏国进贡。金夏之间的贸易曾经达到了和租税同等的水平。仁孝一代,由于他在内政外交诸方面的不懈努力,促进了西夏国的经济繁荣,国力强盛,连西域各国都很羡慕。天盛五年(1153年)五月,西域大国回鹘第一次派遣使臣到夏国贡献方物。西夏这时的疆域包括了今宁夏、甘肃的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的西南部青海的东北部、新疆的一部分和蒙古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地区,“疆域两万里”。疆土的辽阔为其建国以后所未有。仁孝作为中兴之王是当之无愧的。

李范文的文章认为二号陵(今7号陵)陵主为李仁孝,其根据明确,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1984年,文物出版社又出版了由宁夏博物馆发掘整理、李范文编释的《西夏陵墓出土残碑粹编》一书,又一次重复并肯定了7号陵陵主为李仁孝,因为有碑额为证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该文还认为6号陵陵主为李遵项,所依据的也是碑文。碑文中提到陵主担任过“齐王”,李遵顼在未登上皇帝宝座之前,曾经有爵位为齐王。但是,没有直接的文字说明陵主的庙号、陵号。

李遵顼(1163年-1226年),西夏神宗(1211年-1223年在位),党项族,曾经获得爵位齐王。天庆十年(1203年)三月,参加西夏癸亥科科举考试,被点为状元。皇建二年(1211年)七月,发动宫廷政变,废黜襄宗李安全,自立为皇帝,改元光定,成为西夏第八任皇帝。李遵顼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状元皇帝。李遵顼在位时与蒙古、南宋战争屡败,1223年退位,传位于子李德旺,为西夏唯一的太上皇。1226年病卒,谥英文皇帝,庙号神宗。

原文载自《知识就是力量》2011年第7期,原标题《神奇的西夏王陵》。

作者:王德恒,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作家协会会员。

Hash:ec17f7e936a2268f3f2daeda79096835610a58b7

声明:此文由 读史基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