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海•遗韵』枧桥鼓制作技艺

中国是鼓的故乡,《诗经》里有“击鼓其镗,踊跃角兵”的记述。《左传》中有“援捋而鼓”的描述。古人祭祀时,“以鼓驱邪”,生活中也有“敲鼓报更”,枧桥鼓制作是源远流长的鼓文化古城临海邵家渡枧桥董村的遗存。如今,枧桥村的枧桥鼓都挂出祖传鼓业、制鼓世家的称谓,还保留着传统家庭作坊式,并遗存着传婿不传媳、传儿不传女的习俗。

枧桥鼓传统制作工艺繁琐、周期长,一般一只大鼓需耗时6—7个月,其工艺工序为:一选材,选优质松木、樟木或楝树木,根据鼓的大小,锯成弧度,烘干木材围成鼓身。二选皮,选优质的牛皮或羊皮,放在水塘浸泡,使至脱毛,然后刮刨,至厚薄均匀。三蒙鼓皮,先将皮压在鼓身两端,用棒绳牵引使其皮面平整紧绷,并用铜钉、铁钉固定。四涂漆,先用纱布包绷鼓身,用水泥与胶水披灰,等干燥后磨光、上漆。

枧桥村现能制作出各种大小平面鼓、牙鼓、手鼓、腰鼓、货郎鼓、战鼓、大鼓、排鼓等十多种,最大的直径有3.35米、高2.65米。使传统的制鼓文化得以发扬光大。2007年6月,枧桥鼓制作技艺成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谢谢阅读,喜欢请点赞,真爱请分享~

“小临通”友情提醒:

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7e89e32b676de91e49af4ad37a2f4ef8f46b95c2

声明:此文由 临海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