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氧吧打卡!常德这个公园竟藏着宫崎骏的夏天,美到窒息...

最棒的假期

是在喜欢的地方蹉跎

最近!

尚一君找到了一个比"宫崎骏的夏天"

还要美好的地方!

这里古木参天 溪流纵横

空气中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48000个

这里湖光山色 美景醉人

不仅吸引了八方游客

还多次在央视露脸

这里是生态休闲度假的理想场所

也是常德市首家集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森林公园

众多牌子于一身的综合性旅游景区

常德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

独揽众多头衔,来头可是不小

花岩溪景区规划面积为75平方公里

现已形成“三山两湖一中心”的

景区总体发展框架

建成酒店、农家乐40余家

日接待能力达到2000多人

花岩溪景区内山环水绕

林茂密,白鹭翔飞

有“中国白鹭之乡,江南休闲胜地”之美誉

五溪湖上白鹭飞

白鹭又回花岩溪 常德一处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初夏时节的花岩溪,清风徐来

成群的白鹭戏水觅食,翩然展翅

这里被外界誉为“中国白鹭之乡”

每年从3月开始

数十万只白鹭陆续从南方飞来

在人工杉树林中繁衍后代

直到成鸟繁殖结束后再陆续往南迁徙越冬

花岩溪成群的白鹭。记者 吴紫欣 实习生 张拉 摄

近日

尚一君来到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

在这75平方公里的绿水青山

探寻他们“引鹭回归”的生态治理方式

花岩溪成群的白鹭。记者 吴紫欣 实习生 张拉 摄

白鹭展翅飞翔。记者 吴紫欣 实习生 张拉 摄

花岩溪位于常德市鼎城区西南部,因常年有成群白鹭筑巢嬉戏,而拥有“花溪鹭舞”的奇景,成为了常德旅游的一块金字招牌。然而几年前,这片胜地却几乎无鹭落地,一度无人问津。

“那时大家都没什么环保理念,全靠砍树卖竹子生活。”村民陈伯仕告诉尚一君。据介绍,2009年前后,靠山吃山的当地村民将物种繁多的花岩溪当做了“聚宝盆”。上山乱砍乱伐、下水捕鱼捉虾、下地滥施化肥农药等一系列人为干扰与破坏,致使花岩溪景区森林退化、湖水变质、噪音肆虐、鱼类减少……渐渐地,歇脚森林公园中心景区的白鹭群越来越少,往南越冬的白鹭也是一去不复返。一时间,花岩溪生态告急,引发各方关注。

花岩溪景区近万亩人工杉林青翠欲滴。千亩原始混交林,树围合抱,叶茂枝劲。记者 曾楚乔 摄

花岩溪景区层恋叠嶂,沟壑相连。记者 曾楚乔 摄

沧桑的千年古樟深藏在花岩溪景区之中。记者 曾楚乔 摄

经过一段时间观察,当地管理处工作人员发现栖息的白鹭群正大规模向周边远近的大小水库迁徙。随即,他们叫停了花岩溪景区内的部分经营活动,将“白鹭栖息地生态环境研究”作为一项科研课题,并把植被和水体环境及食源保护列为主要研究内容,进行科技攻关。经过初步整治,人为的经营活动被依法强制停止,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被破坏的生态没有恢复,白鹭还是没有飞回来。

2014年,花岩溪启动“引鹭回归工程”,在新设立的白鹭保护区内进行全面封山育林,大规模人工种植适合白鹭筑巢的杉树;禁止非科研性参观考察;禁猎禁渔,保护白鹭食物链;禁止建设任何企业和房屋,大力恢复生态环境。在保护区外,农业生产改用生态肥、生物农药;禁止建设有污染的企业;更不准捕杀白鹭等鸟类。在“双管齐下”的同时,当地管理处还在栖凤山景区投资百万元建立过白鹭救护站,便于工作人员随时对“老弱病残”的白鹭实施救护和放归。“生态环境一天一天慢慢地在变好,看到一度少见的白鹭群又陆续飞回来了,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如今,花岩溪迁走的白鹭群已部分飞回,管理处工作人员贺子嘉对此感慨万千。

跟随白鹭一起回来的,不仅有大批摄影爱好者,还有大量省内外游客。当地村民放弃了“吃山”的营生,纷纷办起旅舍、民宿、农家乐……据了解,截至2018年,花岩溪景区人均年纯收入达15800元,辖区内做“绿色”生意又兼顾农业生产的农户数也大幅增加。“不用再靠砍树砍竹讨生活了,榨笋、擂茶、接待游客……‘绿水青山’真的成了‘金山银山’。”陈伯仕笑得合不拢嘴。

从“高危”土路到沥青马路 花岩溪通景公路华丽变身

一进入花岩溪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平坦宽敞的沥青公路

如巨蟒一般穿梭盘踞在森林之中

花岩溪景区内扩宽改造后的沥青公路。 资料图

花岩溪村村委会坐落在一片灵醒的民居之中。尚一君下车时,该村支部书记、村主任莫正明正巧赶来。得知我们的来意后,莫正明热情招呼我们:“你们来得正好!今天天气不错,你们采访完了还能沿着那条新修的路到山上观光去。”

莫正明告诉尚一君,他是土生土长的花岩溪人,从2011年起开始担任花岩溪村支部书记。几年前,景区管理处决心对主要经过该村的通景公路进行提质改造。莫正明在景区支持下,带领村民将麻家溪码头至中心区和三样树码头至中心区两条公路扩宽改造成沥青路,将那些坑坑洼洼、窄小陡峭的“高危”土路改造成平整宽敞的沥青路和水泥路,还改造和新建了停车场4处。

花岩溪景区内平整的水泥路。见习记者 范颢桓 摄

莫正明说,过去节假日期间花岩溪景区内都会堵车,车子开到沟里或相撞的事故时有发生,景区干部要花很大的精力在仙池山上维持交通秩序。几年来,他们对中心区的周边道路进行了拓宽、降坡、夯基、架桥、硬化等改造,基本杜绝了交通事故的发生。“村民都是自己带着工具跑过来修路的,他们也不要工钱,早晚餐都在自己家里吃。当时先后来了2000多个人,一共节约了20多万元的工钱。”莫正明回忆道。

近三年里,花岩溪中心景区每年修路1公里多,把麻家溪码头到中心区那段3.864公里长的路基拓宽到8米。

去年6月,他们还硬化了7条组级道路,一共6.4公里,崭新的水泥路一直通到村民的家门口,很多村民就改造宅院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莫正明自豪地告诉尚一君,今年他们又新增了3.9公里的组级道路硬化项目,预计可完成组级公路硬化16.7公里。

“这可是景区村民的发财路啊,自从修了新路,我现在开车都大胆多了。”一位村民高兴地说道。

花岩溪栖凤山村:传承225年的村规民约焕发新生

随后

尚一君来到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的栖凤山村

探访该村乡风文明建设

一块雕刻清朝乾隆59年的村规民约石碑

尚一网记者参观栖凤山村雕刻于清朝乾隆59年的村规民约石碑。记者 郭学薇 摄

这块石碑高约1米,由青石打造而成,内容涉及民间俗事、农业生产、村民行为规范等十个方面,碑上明文规定村民红白喜事不能大操大办,既要不失体面,又不能奢侈浪费。“当地村民代代相传,一直保持着这个传统。”栖凤山村村支书莫国辉介绍。

栖凤山村村支书莫国辉给记者讲解以古老石碑内容为蓝本制定的《栖凤山村村民自治章程》。记者 聂晓君 摄

尚一网记者采访花岩溪国家森林公园栖凤山村村支书莫国辉。记者 胡稳 摄

乡风文明既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2010年8月,以乾隆59年村规民约石碑为蓝本制定的《栖凤山村村民自治章程》出炉,从村民的衣、食、住、行,到家庭管理、子女教育、邻里关系等具体扩展为5章71条。该章程明确规定村民对红白喜事要移风易俗,不大操大办,人情往来要量力而行,不形成人际间的包袱。

莫国辉介绍,他们村里的人情往来现在基本上都不超过100元,远少于周边乡镇,以儿童过生日、乔迁新居等为理由摆酒的情况少之又少,这让栖凤山村成为了十里八村的榜样。

花岩溪擂茶是花岩溪景区不可错过的美食,花样百出的菜式展示独有的风味。记者 曾楚乔 摄

高峰村的青年多才多艺,一首首民谣传唱着花岩溪的婉转柔肠。记者 曾楚乔 摄

居民自家的木桩墙也十分文艺。记者 曾楚乔 摄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犹如陶渊明笔下世外桃源般悠然。记者 曾楚乔 摄

明水秀的高峰村景色。记者 曾楚乔 摄

寻一处自然纯真、典雅质朴

那就来这座天然氧吧深呼吸吧!

有没有蓦然神往~

记者:吴紫欣、范颢桓 、曾兰、聂晓君 编辑:邓淇月

【声明:原创内容如需转载请联系尚一网公众微信号,经同意授权后,方可转载并请标明出处。】

Hash:9db3213bb7abaece843d759d4995f0703cefc1e4

声明:此文由 尚一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