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与满族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撰稿:许克

2014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承德恰恰是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首善之区,今日之承德,更应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表率。

2018年9月,第九届全国满族联谊会会长论坛在河北省承德市隆重召开,这是全国满族联谊会会长论坛首次在满族人口第二大省河北省举行。在主办单位的精心安排下,来自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百余名满族同胞怀着神圣的心情考察了避暑山庄和外八庙

八庙是八座佛教寺院,是清王朝鼎盛时期民族团结和文化繁荣的象征,具有浓郁的汉、藏、蒙、满等多民族特征,处处体现出各民族文化的交融。

在清代,外八庙的出家人既有汉族,也有蒙古族和满族。不同的民族在同一座城市和睦相处已有数百年之久。普宁寺是承德最早建立的皇家寺院,普宁即希望全国各民族“安其居,乐其业,永远普宁”。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碑文《普宁寺碑》、《平定噶尔勒铭伊犁之碑》、《平定准噶尔后勒铭伊犁之碑》,三块碑都是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介绍了兴建普宁寺的缘由和乾隆皇帝平定准格尔叛乱的丰功伟绩。三块巨大的石碑矗立在普宁寺的碑亭之中,建立四种文字石碑是清王朝建筑的显著特征,反映了满族帝王追求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意愿。清王朝特别尊重各少数民族的信仰,始终把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外八庙多建于清代乾隆年间,乾隆皇帝继承康熙皇帝“修建一座庙,胜养十万兵”的祖训,实现了“合内外之心,成巩固之业”的目的,开创了康乾盛世新局面。

出席会议的来宾还参观了另一座宏大的寺院——普陀宗乘之庙,俗称小布达拉宫小布达拉宫在避暑山庄以北,狮子沟南侧,须弥福寿之庙的西侧,是一座具有藏族艺术价值的寺庙建筑,建成于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小布达拉宫,依山就势,逐层升高,气势磅礴,宏伟壮观。

历史上,满族人信奉萨满教、佛教。在辽宁、在北京、在河北、在天津、在山西、在内蒙古都分布着许多皇家寺院,其中有一些为满族皇家寺院。满族皇家寺院是皇家寺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征是由满族喇嘛念诵满文经书,出家人全部是满族人。承德外八庙中的殊像寺是八座皇家寺院中最有代表性的满族寺院,曾经殊像寺的喇嘛全部为满族,经书也全是满文。殊像寺又称乾隆家庙,主要供奉文殊菩萨,清代帝王认为“满洲”就是“文殊”,“文殊”就是“满洲”,因此满族帝王认为自己是文殊菩萨转世,对文殊菩萨情有独钟,这种信仰在乾隆时期发展到了极致,至今仍对很多满族同胞有着广泛的影响。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满族人养成了乐善好施、乐于助人的民族性格。

外八庙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它不仅属于清代满族,更属于中华民族,它不仅属于承德市,更属于全世界。外八庙是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今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更需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承德有理由,也有经验去发挥更大作用,引领全国各地做好民族工作,加强各民族大团结。

Hash:911fa58eeba7b893f49aa8e9509a885f673a29ae

声明:此文由 滨海满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