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

广州北京路步行街是广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之一,然而在这喧嚣的闹市旁边却隐藏着一处历史悠久的佛门清净地,这就是广州大佛寺

大佛寺

惠福东路惠新中街

大佛寺位于惠福东路惠新中街,名字源于大雄宝殿内供奉的三尊“三世佛”。中间的是如来佛,代表现在;其右手边的是药师佛,代表过去;其左手边者为弥勒佛,代表未来。佛像由黄铜铸造,成于康熙初年,各高六米,重十吨。由于过于庞大,每尊分成五段铸造再焊接而成,每段衔接准确且接缝细小,显示了当时高超的工艺。此外,大佛背面还有一座高4米,重5吨的观音像。四尊铜像在文革期间被拆除,后被转往六榕寺供奉。现在的佛像是后来按原样重新铸造。

大佛寺以大佛得名,在广州留下深刻的文化印记。传说清末广州有名为天然居的茶楼,有人出一回文联,上联为: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广州谐趣文人何淡如看过后,作出下联: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时过境迁,天然居早已不存,但“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这一含有浓厚的粤语味的名句却在广州代代流传。

大佛寺始于康熙二年(1663年),由平南王尚可喜等捐资,在明代龙藏寺的基础上建造。据说当时乃先做大佛,后盖大殿。面阔七间36.32米、进深五间25.36米,全殿建筑总面积1277.7平方米,至今仍是广东建筑面积最大的佛殿。支撑大殿的巨大楠木柱由安南王都统使莫敬耀捐赠,历经300多年仍基本完好。大佛寺建筑仿京师官式庙宇样式,但继承明朝制式与岭南建筑之特点。康熙六年(1667年),尚可喜的儿子尚之隆成为驸马,偕固伦公主回粤省亲,聘请以班禅为首的藏传佛教高僧四十多人到广州,驻锡大佛寺,举办四十九天的“无遮胜会”。

翻开古代地图,可以发现大佛寺与国家权力有密切关系。该寺位于城市的政治中心,与广州府及广东布政司衙门处在同一南北轴线,与这两座官署的直线距离不过400米。附近还有广东巡抚、南海县、番禺县等官署,因此大佛寺适合举行各种官方仪典,成为政府施行教化的场所。雍正十一年,喜爱专研禅学的清世宗皇帝颁布谕旨整顿天下禅林,大佛寺被选作宣读该圣旨的场所,并特地修筑宣谕亭。由于区位特点,该寺常不时被官方改为临时办公场所,如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则徐在大佛寺设立“收缴烟土烟枪总局”;咸丰元年(1851),官府借用大佛寺西侧大半僧舍设善后局。该寺还常被用来举办大型社会活动,例如广州地方官员和士绅多次在此设局劝募,筹集资金赈灾、安顿流民和补贴兵饷。民国十年(1921年),六榕、海幢、大佛、光孝等寺住持与社会名流为弘扬佛教,成立广州佛教阅经社,社址在大佛寺内。孙中山亲笔书赠“阐扬三密”四字以示嘉许,以此所作的牌匾今天仍挂在大雄宝殿

除临近政治中心外,大佛寺还曾经处于广州的文化中心。附近有广州府学宫、粤秀书院、西湖书院、提督学院、羊城书院等,番禺学宫和贡院也在十五分钟的步行距离以内,因此附近书店成群,特别是双门底(今北京路中段)一段,成为著名的书坊、花市、古董市。这里有壁鱼堂、汲古堂等书店和曾宗周朱墨店、刘中山笔店,引得文人墨客驻足忘返。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下,大佛寺的僧人自非等闲之辈。嘉庆年间住持大佛寺的德堃(读“昆”)和尚便是著名画家。德堃潜心参禅,清苦自适,其诗画皆有超然物外之气质。喜用工笔画创作苏武牧羊、麻姑献寿、东方朔偷桃等民间传说,所画人物线条简洁,笔致超逸。民国时期,大佛寺附近有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开明书店、文明书局、北新书局等几十家书店。每到放学时间,穿校服、乘单车的学生多经此地购买书籍、文具,等到新月初升,霓虹管亮,各店群籍罗列,观者如水如潮。今天,距离大佛寺不到200米处仍有一条书坊街,其街名暗示了昔日的繁华。

作为与官方关系密切的寺庙,大佛寺曾经规模宏大,殿宇栉比,主要建筑有头门、钟楼、鼓楼、韦驮殿、伽蓝殿、天王殿、大殿及僧舍,寺外还有东西两门楼。近代以来,大佛寺不断遭遇时代的冲击。1922年执政当局强行拍卖或占用寺庙大部分房地,仅保留大殿、后殿、禅堂、库房、斋堂、方丈室及东偏客堂。三尊大佛也一度卖给外国洋行,因佛像太重,搬运困难,施工期间压死、压伤工人多名。最后洋行作罢,大佛幸免于难。30年代,月溪法师住锡、住持大佛寺,一度有中兴之像。抗战时期,日伪政府的邮电部门占用了大佛寺部分地方,以堆放电信器材。文革期间,寺院被占用,僧人迁出,大佛被拆除、肢解。文革结束时,大佛寺仅存大殿和东面小部分廊庑。

1986年该寺归还市佛教协会管理并恢复开放。1991年,广明法师任住持,逐步修复大雄宝殿,重建山门、天王殿、地藏殿和僧舍,并新铸大佛铜像。1993年,广州市政府公布大佛寺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耀智法师接任住持,担当起扩展弘法利生、中兴佛教丛林、开拓慈济事业的重任。2016年大佛寺七层高的新弘法大楼落成启用,该楼总建筑面积18800多平方米,为寺院开展社会综合服务工作提供新场所,也为北京路步行街增加了新的景观。每当华灯初上,弘法大楼灯火璀璨、流光溢彩、熠熠生辉。尽管位于寸金尺土的商业中心,大佛寺仍致力于把自身建设为区域文化中心。除积极从事宗教活动,大佛寺创办了广东省内第一家面对公众免费开放的佛教图书馆,并在2003年成为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的分馆。目前图书馆藏书达到20多万册,10万余种。其馆藏资源以佛教经、律、论及其注解、疏记、教理的书籍为特色,其中有《大藏经》15种,23套,包括《乾隆大藏经》、《高丽大藏经》等。非佛学类图书则以文史艺哲为主。自建成以来,图书馆共接待借阅信众500多万,办证人数固定在9000多人。该图书馆已成为大佛寺重要的文化名片

大佛寺还以文化建设为依托,先后办起了念佛堂、儿童经典诵读班、岭南古琴学习班、大佛寺海螺梵乐团、临终助念团、中外佛教交流讨论会、英语佛法讲修班、八关斋戒传授组、高校校外实习基地、读者俱乐部,以及青年禅修班。这些成就虽不是那么具有轰动效应,但它却给当下备受关注的寺院影响带来一丝清风。

本文由禅基地编辑组整理,内容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字及配图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图文编辑:芝芝

Hash:5f8944116cdd456c1c16f41e9d829591a700b0e5

声明:此文由 禅宗文化.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