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香港旧居寻访记

陈寅恪香港旧居寻访记

杨 平

二战期间,1938年1月底,陈寅恪携妻唐筼及三个幼女(时长女陈流求不到9岁、次女陈小彭整7岁、三女陈美延未满周岁。)从长沙逃难到香港。1941年12月25日,香港沦陷,香港英军向日军投降。1942年5月5日,在日军铁蹄下挣扎生存了近半年,陈寅恪一家终于以遣送难民身份乘船逃离香港,后经广州湾(今湛江)回到大陆。

算起来,他们一家在香港生活了四年三个月(陈寅恪本人没有这么久)。短短四年多,他们搬家六次,分别是港岛两次,九龙四次,每次都是迫于生活的艰辛与无奈而不得已,这在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合著的《也同欢乐也同愁 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筼》(三联书店2010,以下简称《也同》)中多有记述。

阅读这本书时,我对陈寅恪一家在香港的旧居有了兴趣,心想深圳香港这么近,何不去看看。遂于今年(2015)1月20日、2月4日两次来到香港,寻访他们当年住过的地方。

陈寅恪一家在香港搬迁的先后顺序及居住的大致时间如下:

第一处是港岛罗便臣道104号,1938年1月底至同年开春后不久;第二处是九龙福佬村道11号三楼,1938年开春后不久至1939年初;第三处是港岛跑马地附近峡道的一处楼房底层,1939年初至同年6月;第四处是九龙太子道当时近尾端处,毗邻福佬村道口,一栋楼房五楼顶层,1939年6、7月间,仅住了约一个月;第五处是九龙弥敦道旁的山林道24号三楼,同年7月至11、12月间;第六处是九龙太子道369号三楼后座,离福佬村道不远,当年的太子道末端,1939年11、12月间至1942年5月离开香港。

第一次我寻访了他们在九龙的四处住地,寻访顺序是第二、四、六、五处。第二次去寻访他们在港岛的两处住地,顺序是第三第一处。今将依寻访路线先后,而不依陈寅恪一家住址迁移的先后来作介绍,或许会给有兴趣再往访寻的读者提供路线参考。

2015年1月20日星期二上午,我从福田口岸出境,在落马洲乘坐港铁东铁线到九龙塘,换乘港铁观塘线,仅坐一站,乐富站下车,B口出站,穿过美东邨住宅区的花园小区往西南方向走到联合道,沿联合道向南步行至东头村道口,道口东侧便是侯王古庙,当年陈寅恪住在福佬村道时曾偕友游览过这里。

东头村道口东侧的侯王古庙

我在侯王古庙略事参观,然后经贾炳达道公园西边直往南,穿过贾炳达道,便到了福佬村道北口。福佬村道并不长,三五分钟就可从北口走到南口。南口与东西方向的太子道北侧交会,形成个丁字路口,车辆在福佬村道只能由北向南单行转西。行人若想走到太子道西的南侧,则需经过一个有红绿灯的人行路口。

陈寅恪一家在香港第二个住处,福佬村道11号三楼,就在福佬村道靠近南端路口处。这栋楼房现在叫嘉乐楼,门牌包括11至13号,有六七层高,楼下是商铺。虽然房子挺旧,楼道阴暗狭窄,但想必是后来建的,不会是陈寅恪当年住过的房子。我在对面一家澳门乐园茶餐厅用午餐,问一位年约四十来岁的服务员,对面这栋楼有多久了?回答说不知道,有几十年了吧。颇奇怪我问这个问题。我说七十多年前,这里住过一个有名的人。她问是谁,我说是个历史学家,叫陈寅恪。她说,不知道,不过这楼没那么久。

福佬村道11号近景

福佬村道11号远景

陈寅恪一家在这里住了约一年,女儿琉球、小彭就读于九龙塘小学。

陈寅恪一家在香港第四个住处,与他们第二个住处,距离仅二三十米远,是当时九龙太子道近尾端处,亦即今日的太子道西与太子道东的交汇处,毗邻福佬村道口的一栋楼房五楼顶层。陈寅恪的女儿们在《也同》一书中,没有说这栋楼房是在毗邻福佬村道口南端的东侧还是西侧,因为今天的太子道已经从当年这里的尾端向东一路开通,形成现在的太子道东。我分别在福佬村道口南端东西两侧拍了几张照片,东侧的楼房比较旧,但也不是很旧,应该不是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建筑;西侧的楼房新一些,楼下是恒生银行的一个网点。无法确定这两个地方之一是否为陈寅恪一家当年第四个住处,即便不是,相差也超不过十米。

当时唐筼患病住院,这个住处,当是由香港亲友(如刚返回的陈寅恪妹妹陈新午、许地山夫人周俟松、陈垣长子陈乐素等)帮助租定搬迁的。几个女儿由陈乐素的亲戚陈大姑照料。后来担心唐筼出院后身体太弱,无力爬这么高的楼,故大概仅住了一个月左右即又由亲友帮助再次搬家。

福佬村道南端东侧

福佬村道南端西侧

在太子道西的南边,北望福佬村道。

福佬村道南端与太子道西交汇处偏西一点,有条人行道口,可由太子道西的北侧走到南侧,然后沿太子道西往东走二三十米,就找到369号。这便是陈寅恪一家在香港的第六个住处,也是住了最久的地方,九龙太子道369号三楼后座。这里是当年太子道末端,隔太子道与福佬村道西北相望,相距三四十米。

《吴宓日记》第9册,1944年12月15日:

聆寅恪述前年在港居一千门万户、曲折回环、而多复室密隧之巨宅,日军官及台湾兵来逼扰,幸获脱免事……

平按:前年即1942年,时陈寅恪一家正住在太子道369号,然其“千门万户、曲折回环”之描述,颇似距其处几百米远的九龙寨城,莫非那时的太子道369号亦是房屋密集,人口众多?《也同》书中说这栋房子

称“Happy House洽庐”,“新建不久,外观新颖似船形”,未说房屋密集,住户众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拆除前的九龙寨城剖面图及铜铸模型

我现在看到的太子道369号这栋房子叫文德苑,不太像住宅小区,占地不很大,楼房也不很高,挺新的,门口有保安室。我只在外面拍了照片,因为紧邻大道,车流穿梭密集,无法拍全景,也是遗憾。

九龙太子道369号

陈寅恪一家在九龙福佬村道及附近的三个住处,即第二第四和第六次搬家的住所,距离都很近,如果以三个地方的中心点画圆,均在半径三十米范围内。

开福佬村道,我原路返回地铁乐富站,乘坐港铁荃湾线到佐敦站,寻访陈寅恪一家在香港第五个住处,九龙弥敦道旁的山林道24号三楼。他们1939年7月搬来这里,此处近尖沙咀。从佐敦站D口出来,往南沿弥敦道走到第二个路口,便到了山林道。山林道是一条缓坡道,街道很短,一二分钟就可从一头走到另一头,24号就在中段南侧,是楼房,现在叫琼林阁,门牌编号是山林道22—26。这栋楼自然不是当年陈寅恪一家住过的房子,看来也就二三十年的楼龄,楼下两侧都是日本料理店。弥敦道连接尖沙咀油麻地旺角商业区,经济繁荣,山林道亦因近水楼台,繁华热闹程度不遑多让,从图片可以看出。

琼林阁近景

琼林阁远景

山林道街景

唐筼出院后直接来此新家,没有住过福佬村道南端那个顶层五楼的第四个居所。

以上是我第一次在九龙寻访的四处地方。

2015年2月4日星期三,正好是立春节气,我又去香港寻访陈寅恪一家在港岛的两个住处,即跑马地附近一峡道的第三个住处,和第一个住处罗便臣道104号。

还是从福田口岸出境,但为节约及便于观景,我此次未搭乘港铁,而是出境后乘坐75线小巴到元朗广场巴士站,换乘九巴968线到铜锣湾。这比乘坐港铁到铜锣湾估计能省近20元港币。

从怡和街步行经恩平道、礼顿道、乐活道,然后转到黄泥涌道,黄泥涌道紧挨跑马地运动场。拍照后,又从黄泥涌道转成和道,在成和道一间茶餐厅午餐,询问一位香港中年男子是否知道崇兰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即当年陈流求、陈小彭读书的学校,回答说不知道,说附近只有一间玛丽曼女子中学。我沿成和道走到蓝塘道,找到这间女子中学,问了两位年约50岁左右的教师吧,说这是间教会学校,至于崇兰女子中学附属小学则不知道。

跑马地运动场一角

跑马地附近有个黄泥涌峡道,应该最有可能为陈寅恪一家当年住过的那个峡道。按照《也同》的记述,他们住邻近跑马地一峡道的楼房底层,背靠坟山。流求、小彭是在跑马地另一侧的崇兰女中附属小学读书,流求抄近路穿越高尔夫球场去上学。高尔夫球场我没看到,地图上看到黄泥涌道西侧有香港坟场,我没走过去,或许他们当年的住处就在那个方向,可惜由于我的犹豫,没能前往找到。

铜锣时代广场嘉兰中心有56a港岛区专线小巴到罗便臣道,但我既到了跑马地,便想经宝云公园步行到罗便臣道。于是走宝云道,一条半山处属于宝云公园的步行健身道,甚至不许单车通行。我环山而行,一路向西,边走边赏景,上坡下坡,历时近两小时,一直走到罗便臣道西边尽头,终于找到罗便臣道104号和125号,即当年陈寅恪、许地山两家住处,罗便臣道也到此终止。

罗便臣道是因香港第五任港督罗便臣爵士而命名。

《吴宓日记》第6册页310,1938年2月26日:

下午1—3,陪公超至香港大学访许地山教授夫妇于其宅,次至邻近访陈寅恪夫妇于其寓宅(罗便生道,104号,地下,即ground floor)。

平按:公超即叶公超。香港习惯称楼房一层为ground floor,即地面。结合吴宓日记和《也同》的记述,陈寅恪一家可能是住一、二两层。

陈寅恪一家罗便臣道旧居现在叫第一大厦,门牌编号是102—108号。

站在坡上看第一大厦

许地山一家住的125号院落,现在叫景翠园

站在此处分叉口,西向右手下坡处的一栋楼房便是陈寅恪一家当年住过的104号;西向左手上坡处的一栋楼房便是许地山一家住的125号院落(大约都不是当年的房子了),两处直线距离仅二十几米而已。

分叉处望去的两栋楼房

香港大学就在这两处地方往西几百米处,难怪许地山一家选择住这里,他去港大很近。只是等到陈寅恪后来在香港大学任教时,全家已经搬到了九龙太子道369号,从那里到港大,须坐车乘船再换车,单程即要两个小时。

香港大学本部大楼(红楼)。始建于1910年,是香港大学最古老建筑,现为香港法定古迹。

寻访结束,深感陈寅恪一家当年的艰辛困苦。他们一家在香港待了共约四年三个月,在港岛两处和九龙山林道一共住了约一年时间,其他约三年三个月都是住在福佬村道及周边一带,这是有原因的。罗便臣道近港岛半山区,是香港楼价、房租最贵的片区之一,而每日上坡下坡,有心脏病的唐筼更受不了。山林道地处繁华商圈,同样租金贵,承受不起。跑马地峡道一楼底层的住所,是俞大维夫人陈新午所租,力邀唐筼带孩子寒假住过去。此房底层卑湿,白蚁泛滥,且租金亦较九龙高。唯有福佬村道一带,属当年香港贫民区域,赁金低,物价平。陈家以陈寅恪在内地领到的薪金,即因通货膨胀而几乎日日贬值的法币,兑换港币,在物价远高于内地的香港,恐怕只有在这片区域,可以勉强支撑度日(《陈寅恪集:诗集》页29,陈寅恪1940年2月所作《庚辰元夕》诗,有“淮南米价惊心问,中统钱钞入手空”句,正见当时物价飞涨,而他薪资羞涩,不敷用度之窘况。)。然此地邻近著名的九龙寨城,三教九流鱼龙混杂,治安一向可虑,而房屋密集人口众多,卫生条件更堪担忧。陈寅恪一家因经济困窘,不得不忍受此恶劣环境,熬过了三年多日子,实属不易,令人恻悯。

草拟于2015年2月,2021年3月配图并修改

Hash:a3b471f670fac4d96e4ef6e141610782f2bbfc8d

声明:此文由 南山杨平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