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明秦王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西安明秦王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期 陈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西安明秦王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文物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墓葬石刻、陪葬文物、丧葬制度及守墓制度等丰富的遗址内涵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封土及相关文物保存状况较差,盗墓猖獗,文物散佚及房地产业违法扩张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通过对现有材料的分析及同类遗址区保护经验的对比,对明秦王墓的保护提出了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实行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与杜陵合并保护,复原及特色旅游开发等五条对策。

在国家“十二五”规划顺利开展的当下,大遗址保护工作作为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得到了全社会尤其是文物保护领域极大的关注。2011年7月,《国家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台,将“主要任务”之第十确定为大遗址保护,西安片区恰属六大片区之一。同年9月,《陕西省“十二五”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规划》应运而生,在“重点文物保护工程”一栏中,明秦王墓作为十个大遗址考古项目之一名列其中。2012年,《西安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12-2017年)环评报告书简本》公布,也将明秦王墓遗址区的保护工作作为重点分析内容之一,其中,“文物保护”一项认为,“鉴于地下遗存尚未全面揭晓,建议进行详细的文物勘探,并根据需要做好遗迹保护和考古发掘工作”;“文物保护结论与建议”中提到,“建设规划经过南郊凤栖原明秦王墓遗址区,应对文物区进行详细的文物勘探,做好文物审批、勘探、挖掘工作”。在国家大遗址保护的政策号召下,陕西省“十二五”规划大遗址考古项目的指引下,西安市城市交通规划的直接影响下,明秦王墓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高潮。

一、明秦王墓遗址概况

明太祖朱元璋封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就藩西安,号称天下第一藩。在此后的260余年间,自第一代秦王朱樉开始共有15位藩王,据史料记载,除末代秦王朱存极葬身山西外,其余十四王均葬于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和大兆街道行政辖区内,地跨少陵原、鸿固原、凤栖原及高望原,分为两大片区,北片区东起大兆街道东伍村,西至韦曲街道三府井村,南北宽3km,东西长5km,有12位明秦藩王安葬于此。[1](P118-124)南片区分布在大兆街道庞留井村和康王井村附近,有2位明秦藩王在此长眠。明秦王墓是指至今尚保有封土堆、神道及地表文物如石刻等的六个遗址点的总和,在遗址分类上属于大遗址区域。

(一)保护级别

2003年,“明秦藩王家族墓地”被列为陕西省第四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公布了遗址区的保护范围。2006年,国务院公布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墓”名列其中,自此,明秦王墓这一文物保护单位被正式定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不可移动文物所核定的最高保护级别,即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秦王墓的历史价值之大、保护级别之高,在全国范围来讲,当为最珍贵的大遗址之一。

(二)现存文物

经过文物普查和相关历史文物证实,诸藩王墓葬现存封土六座,御祭文碑、神道碑、记墓碑各一座,墓葬石刻6组,共计70余件。经过作者多次实地踏查,对遗址区文物统计如表1所示。其中,墓葬石刻方面,愍王墓有望柱、石虎、石麒麟、文官、武官、石狮各一对,石马两对,石羊一,共17件。隐王墓有

石麒麟、文官、武官各一对,石马三对,共12件。康王墓有石狮一对,天禄、文官、武官各一,石马三,共8件。惠王墓有望柱、石虎、石羊、石麒麟、文官、武官各一对,石马二对,共16件。简王墓有石麒麟、文官、武官各一对,石马二对,望柱一,共11件。宣王墓有望柱、石虎、石羊、石马、人牵马、文官各一对,共12件。墓葬石刻可见于地表者,共计77件。陪葬墓方面,愍王墓四周有封土堆6座,尚无法判断墓主人身份,按其分布规律,暂定为愍王墓的陪葬墓;隐王墓两侧现有陪葬墓封土两座;康王墓陪葬墓据记载有两座,平整土地和砖厂时各破坏一座,现没有封土堆;惠王墓原有两座陪葬墓,取土将一座掘毁,现存封土一;其余无封土堆,尚无法判断。

相关碑文对认证王墓及填补史料空白有着重要的作用,现阶段笔者通过实地访谈调查,博物馆访问等方式,了解到的碑铭石刻所在位置如表2所示。

二、明秦王墓的遗址内涵

(一)明代亲王丧葬制度

有明一代,国家对统治阶级内部不同阶层之间进行了严格的等级划分,其中,丧葬制度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宗藩条例》、《大明会典》、《昭代则例》等史料中均有涉及,这些记载与明秦王墓现存遗址状况达到了相互印证的效果,对我们了解明代亲王级丧葬制度,有无可替代的实物价值。[3](P93-98)例如,秦愍王及秦惠王墓园考古勘察所得墓园围墙长度与记载大致相符;弘治五年中央下达合葬令,在此之前的秦藩王与王妃分墓而葬,之后则合葬于一冢之中等。但明代史料对于王墓高度及石像生数量等并未作具体规定,或许与其国家造坟及石像生中央制造等有关,故未见于史料。有待对明秦王墓的深入研究发现规律,以期达到补充史料记载不足,填补空白的目的。

(二)墓葬石刻艺术

中国古代墓葬石刻艺术源远流长,自秦汉便已出现,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石刻等,直至明代,石像生作为墓葬石刻,在造型以及规制上都有了一定之规。明秦王墓遗址区现存石刻70余件,多为石像生造像,有马、羊、虎、狮、麒麟、人牵马、文官、武将等造型,也有望柱、天禄及驮碑赑屃等具有特色的造型。随着明王朝国力的强弱、秦藩王在位时间长短及与中央关系不同等因素的变化,各时期明秦王墓石刻在造型、大小、纹饰、表情、数量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前期石刻器形大、表情严肃、刻工粗犷;后期样式多、造型小且活泼、纹理丰富、表情细致真实等。[4](P691-702)这些石刻反映了明代国家经济水平的变化,统治阶级对奢靡生活的追求及变化,整个过程反映了明代石刻艺术的发展与繁荣。

(三)陪葬文物

明代藩王享有极大的地方经济特权,田地众多,经济来源极广。他们生前生活奢侈,死后陪葬物品除国家规定的随葬品外,也会藏储极多的奇珍异宝等奢侈品,如湖北梁庄王墓,出土文物之瑰丽,尤其是郑和宝船所带回的异域宝石,震惊海内外;江西四川明藩王墓的考古发掘,所得陪葬品文物价值均非常高。1989年明秦简王墓被盗一案追回的陪葬品中有320余件仪仗俑,反映出明代秦藩王的雄厚经济实力和死后陪葬文物的数量及质量均相当可观,这些文物有待考古出土,日后必将成为研究明代藩王体制和社会经济生活极重要的佐证。

(四)守墓制度

在今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道、大兆街道辖区内的乡间,有“九井十八寨”的说法,即凡是村名里有“井”“寨”字样的村子,都会有一处大冢,即古代大墓。这“九井”分别指大府井、二府井、三府井、四府井、伍府井、世子井(位于三府井村南,现已更名为高望堆村)、简王井、康王井、庞留井九个村落。关于“井”的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一是王墓在建造的过程中,一直留有一个天井,也有说是墓道口之所在,被称之为井;再者秦藩王墓拔地而起,在平坦的地面上看上去就像大鼎一般,被称之为鼎,而关中地区在发音上,鼎与井十分相近,被误传为井;三是秦藩王下葬之后,要设立守卫看护墓园,守卫开井生活,当地人便以井代为称呼。三种说法在乡间流传极广,在明代,究竟哪一种说法才更接近事实,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不过据嘉庆《咸宁县志》记载,当时的这片区域,九井的地名就已经相当成熟,据此推测,“九井十八寨”可能是延续600余年的守墓家族。若得到证实,范围如此之大、序列如此之完整、延续时间如此之长的守墓家族及地域,在世界范围内亦是绝无仅有的,或为中国传统守墓制度的活化石

三、明秦王墓的现状危机

明秦王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应得到相应的保护。然而,经过笔者多次实地踏查,发现该遗址区存在着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文物的保存,甚至有即将消失的威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文物保护意识不强。各明秦王墓封土及地表文物均没有任何保护的硬件配套设施,甚至连最基本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也没有,文物保护宣传工作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社会影响力不大,当地村民对遗址区的保护级别和重要地位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文物保护网络,甚至进行严重的人为破坏。

其次,现存封土及地表文物保存状况较差。号称“明秦十三陵”的明秦王墓遗址区,目前实际仅有六座墓冢尚存封土,且多有残缺。半数以上的封土已在数十年间,平毁殆尽。神道、墓葬石刻也存在着消减的情况,有村民口述对石刻进行过砸毁、掩埋等破坏行为,笔者经村民指引、实地踏查,也曾发现埋没于田地或废弃池塘里的零散石刻,并作相关记录备案。近年来,酸雨污染愈来愈重,墓葬石刻裸露于地表,没有任何保护措施,纹理腐蚀加重,渐失原貌。有的散落于田间、村舍旁,村民对其多有私自利用的违法行为,如搭晾被服,堆砌秸秆,甚至违法转移用以基建等,存放环境不佳加速了墓葬石刻的消减。石碑作为认证王墓的重要证据,文物价值极大,但损毁状况也非常严重,流传至今的石碑寥寥几块,康王墓御祭文碑倒地断裂,跌为三段;惠王神道碑碑文被划刻情况严重,许多文字难以辨认;又有村民谈及埋于田地中的石碑等情况,尚没有得到文保部门的重视和采取措施抢救。

第三,盗墓猖獗,文物散佚。据当地村民口述,诸藩王墓均遭到过多次盗掘,其中,1989年秦简王墓被盗案发,盗墓者受到了应有的法律制裁。惠王、康王墓现仍有盗洞,虽时间较长,但盗洞通道保存基本完整,如康王井村村民现在仍能缒入墓室之中,看到有陶罐等陪葬品,可以推断墓中文物损失应较大。诸藩王墓周边村庄村民,零星收集有王墓相关文物,如康王井村两户村民,分别藏有康王妃陈氏的墓志铭及盖各一,大府井村饲养室藏有昭王次妃萧氏墓志盖及石质祭台一方等。在王墓周边,有砖厂以烧砖名义,对王墓或陪葬墓取土破坏,如康王墓、宣王墓。康王妃陈氏墓为砖厂平毁,陪葬文物下落不明,墓志铭被村民收集据为己有,康王墓封土残存不足原体积的三分之一。

第四,王墓封土及相关文物面临着持续威胁。封土周围分布着农田或垃圾堆积点,缺乏必要的维护手段。且顶部少有植被覆盖,村民取土以致四周立面夯土结构裸露,随着雨水冲刷及游人攀登而产生的封土流失和层理结构破坏,成为王墓封土减损的隐性诱因。在显性破坏因素上,首推当地农耕取土肥田的习惯,长此以往,王墓封土由最初的覆斗形变为现今的四周立面垂直、夯土裸露的方形。而对明秦王墓威胁最大的,当数房地产业对王墓遗址区毁灭性的破坏。以三府井村秦宣王墓为例,在地名学上,三府井是明秦王墓所在地的指示标,也是明代守墓制度延续的活化石,但经过富力城房产的开发,三府井村已被拆迁殆尽,在韦曲街道的行政建制上,也已被除名,沿用数百年的三府井村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而秦宣王墓也因此遭受侵害,如神道被完全掘毁,王墓南、西两侧已被深掘至数米深,王墓封土与石刻分立于沟沟壑壑的南北两侧,遗址整体形态已被破坏,封土面临着被毁的威胁,石刻恐遭迁移保护。再如简王井村北的秦简王墓,在1989年被盗后,如今已被建筑工地包围,石刻放置于与之数百米之遥、隔着围墙与施工现场的村中林地,墓葬封土周围的法定保护范围不仅没有达到,甚至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文化遗产的不可再生性,是文物保护的第一诱因。良好的法律和大多数人的遵从,是法治的重要标志。明秦王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却至今没有一块碑文明示,各墓区保存状况参差不齐,保护状况较差,更有甚者,如康王墓残损,简王墓被孤立,宣王墓周围已被破坏,危在旦夕等。由此可见,明秦王墓的保存现状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遗址区文物造成了既有的破坏,形成了潜在的危机。而持续性的威胁,尤其是房地产业的违法扩张,对遗址可能造成的破坏更是毁灭性的。

四、明秦王墓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面对如此严峻的保存危机,明秦王墓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针对现存问题和潜在危机,笔者认为,明秦王墓的保护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专款专用。长安区文物局在掌握明秦王墓相关情况后,曾于2006年请示成立明秦藩王墓地保管所,未果。又于2007年委托陕西省古建设计研究所对明秦王墓地遗址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申请实施经费,未获批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大遗址的区域性特点,需要成立一个专门的保护机构对明秦王墓进行专业的有针对性的保护,切实做好实地保护、田野勘察及建档备案等具体保护工作。建立专门性的保护机构是整个保护工作的前提保障。因此,保护对策的实施,当以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为优先。

其次,实行有针对性的具体保护措施。明秦王墓各遗址保存状况各有千秋,所面临的危机也不尽相同。在遗址保护过程中,必须做到因地制宜,根据不同遗址的保存现状与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个案分析,为每个遗址点作初步的具体保护方案,并期冀尽早付诸实践。愍王墓应于封土堆周边设立高栅栏,防止有人攀登,损毁夯土层理结构,并减少游人乱丢垃圾所带来的破坏。杜陵保管所因其有条件和能力实现更优化的保护,应将院墙扩展至隐王墓以北,防止盗墓事件发生,并于院墙处延伸出保护棚,防止酸雨腐蚀石像生。康王墓御祭文碑应延请专业人士进行扶正粘合,于当地设立碑亭,不能一味地运回文物局,入库后若干年都不能再见天日,影响学术研究的进展,就地保护应是文物保护的一个重要原则,应勒令砖坯厂停止向东发展,设立围墙,保护现存状况,以作为文保事业的一个失败案例,警戒后人。惠王墓应填补封土堆北侧的巨大盗洞,消弭不利影响,为神道碑建碑亭,设立保护栅栏,倾斜的墓葬石刻应予扶正。简王墓与墓葬石刻之间的建筑工地围墙应予拆除,因其地处城乡结合带,建设活动较多,必须将封土堆与石像生围合成一个独立院落,明确禁止施工的范围,以期保护。宣王墓神道应予恢复,挖掘的沟壑应由开挖者实施回填,将墓葬石刻置于神道两侧,并将封土堆与墓葬石刻围合成一个独立院落,明确禁止施工的范围,以期保护。因各处明秦王墓的现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因而保护对策具有一致性,如为各遗址点设立标志碑,表明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级别,各处墓葬石刻应设立铁栅栏进行保护,使游人不能随意刻画,村民不致随意堆积物品等。

第三,与杜陵进行合并保护及开发。明秦王墓遗址北片区东与汉宣帝杜陵毗邻,杜陵亦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明秦王墓保护级别相同,在遗址类型、地理位置和保护级别上,具有一定的共性及合并保护的可能性。西安市曲江二期规划中,将杜陵遗址文化保护展示区中设有明秦王陵遗址公园与明秦王陵博物馆两个项目,强调“以西安‘明十三陵’为重心,在尊重原貌,保护原貌的基础上,进行低强度开发。增加遗址保护开发的纵深度,为杜陵形成有效的文化补充,打造历史意义更为广泛的大遗址典范”。而明秦王陵博物馆,则“具备典藏、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三大功能,融科普、教学、学术交流、观赏、休闲于一体,成为极具典型性的历史文化教育窗口和青少年素质教育平台”。在这一规划的方针指导下,既要做到杜陵与明秦王墓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心区域得到依法保护,又要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共性,合并开发,以达到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合理利用历史文化遗产的效果。

第四,应对明秦王墓各遗址点进行一定程度的复原。明秦王墓各遗址点目前保存状况均不理想,为达到长久保护的目的,必须对各遗址点进行必要的配套设施建设。譬如参照湖北荆州湘献王墓的复原案例等,进行各遗址点墓园的复原,将封土、神道及石刻按照原貌进行重新组合,以达到遗址形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复原主要应用于王墓保存情况相对较好的秦愍王、隐王、惠王、简王几处墓葬,而宣王和康王两处墓葬,因其所受人为破坏十分严重,具有极大的典型性,故应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就地原貌保护,人为取土、破坏、砖厂的肆意妄为、盗洞等问题,可以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一个典型反面案例,警示后人。

第五,对明秦王墓进行有区别的特色旅游开发。明秦王墓南北片区具有不同的特性,北片区王墓密集,且保存相对完好,又与杜陵毗邻,位于三环线附近,距离市中心及曲江新区车程极近;南片区有惠王、康王两墓,位于少陵塬上,南望终南山,环境清幽、气候宜人,两片区均适合进行特色旅游开发。如秦愍王墓可以参照汉武帝茂陵博物馆的规划,并加以改进,在考古勘察的基础上,恢复墓园城墙、享堂等一系列当年应有的建筑物,并在墓园内建立遗址博物馆,展示明代秦藩王开发西安的事迹及与园区相关的历史文物,并应体现家族墓葬的优势,进行遗产资源的整合。秦宣王墓紧邻航天大道,且地势高爽,周边住宅区林立,可以建设城市主题公园,既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公共游憩空间,又能达到保护秦宣王墓及宣传历史文化的作用。惠王、康王墓地处少陵塬上,远离闹市,地理位置又十分优越,北经雁引路与明秦王墓北片区相连,西经少陵塬下樊川路与樊川八大寺宗教旅游线路串联,南向半小时内可达终南山,具有春季踏青及文化旅游探访古迹的遗址特色,可以建设简单幽静的墓园,方便游人、探访、朝圣者追寻千年来游城南的故迹,体味西安历史文化的悠久深厚。

明秦王墓作为大遗址区,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对其关注度尚不算高,学界的研究,文保部门的保护工作都还不算深入到位。在当今大遗址保护的契机下,随着明秦王墓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在实物及制度层面,都将有令人欣喜的发现。希望通过笔者的实地踏查所得心得体会,能够为明秦王墓的研究与保护工作略尽绵薄之力,也希望明秦王墓遗址能够长存于世,为子孙后代展示其应有的风采。

Hash:2e6e0a1edd9c60005f40905a3a075fc3073fe407

声明:此文由 考古快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