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马桶抗英军?鸦片战争清廷奇葩乱象

图为鸦片战争想象图

1840年6月,英军统帅兼全权代表义律领兵到达广州海面,标志着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开始。这场战争失败后,清国进入了三千年未有之奇变的时代,这座大厦在风雨飘摇中开始了永不停歇的动荡。本策划摘自刘澎《麻辣近代史:1840—1885》,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哪怕鸦片战争当事人在挨打后骤然警醒,痛定思痛,也不过是开眼看了一下外面的世界,然后就依然躲进大厦成一统了,战败的伤痛也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消弭。中国人实在是太麻木了,传统文化中无形的鸦片与吞云吐雾的有形的鸦片搞的中国人从上到下死水一潭,在鸦片缭绕的青烟中昏睡不已。也许,这才是我们近代一直不能奋起的真正原因。

01 晚清文献考:对华开战是英国女王抓阄决定?

不止拿破仑,许多西方人都认为中国当时在沉睡,法国施阿兰说“中国确实处于一种酣睡的状态”,“事实上它剩下的只是为数众多的人口,辽阔的疆土,沉重的负担,以及虚无缥缈的中心帝国。中国像麻风病人一样,极力避免同外界接触,在我同总理衙门的人会谈时,我惊讶地发现这个满汉帝国竟是如此愚昧无知,傲慢无礼和与世隔绝,还粗暴地标出‘不要碰我’的牌子。”

此后,1820年嘉庆去世,新皇帝是道光。19年后,1839年6月,伦敦,多雾的伦敦在此时显得格外阴沉,尤其是大英帝国君臣在此时的心情充满了一种极度的暴怒和激愤,来自万里之遥的东方帝国的消息使得绅士们的情绪到了爆炸点,雾都伦敦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阴谋与疯狂的阴霾,一场挑动侵华战争的阴谋已经酝酿成熟。

林则徐虎门销烟,且杀了几个贩卖鸦片的人。消息传到英国,英国国会对是否对清国动武展开了3天激烈的辩论,吴乃华《英国档案有关鸦片战争资料选译》记载了英国国会的辩论记录。

刚从广州回来的颠地首先发言:“一切满意的解决是没有希望的,除非我们以武力对付那个腐败落后、狂妄自大的政府。”

下议院克劳夫说:“我也支持对中国动武,不管过去怎样,现在清国是世界上最弱的国家,只有靠着有系统的谎言、荒诞的圣旨、人民的愚昧来维持。对其勇敢地使用武力可以收到意外的效果。”

议员们纷纷起身,发表自己对是否向中国开战的态度,拜兹说:“对付那个贫弱的国家不需多大的武力,英国的一只护卫船就可击溃中国海军一千支兵船。”

曾经在中国贩卖鸦片的义律说:“大家都没到过中国,而我之前在中国待过五年,我最了解中国,怯懦和傲慢是中国政府的两个显著的特点。对付中国政府的办法就是先揍他一顿,然后再说。”

日后成为英国首相的麦尊插话说:“我赞成义律爵士的看法,我强烈认为应当用武力强迫中国让步,我们应该把敌人击倒以后再告诉他为什么打倒他和他该如何做。”

并不是所有人都主战,也有不少人反对和中国开战,议员拉本特说:“时间是宝贵的,战争是政策的延续,或者说是外交的后盾,使用武力并不一定意味着打仗,只要在我们的舰队中包括英国海军的最大战舰,向中国示威,使他们知道英国可以用武力打中国,那么他们就能清醒过来。”

“铁头老鼠”查顿坚决主张对华开战,听到拉本特的发言后,立即起身说:“中国不可能清醒过来,在座诸位都没有我对中国了解,中国人从来没有与文明国家打过仗,中国野蛮人虽有勇力,但兵法比不上我们,武器比不上我们,他们的官兵十分之七抽鸦片成瘾,根本没战斗力!现如今,道光虽有满库私藏,但他却舍不得将其用于国防,他还让各省交银子孝敬他,这样的国家还打什么仗?”

辩论十分激烈,辩论过后投票,最终主战派以9票优势通过了动武的提案,就是这9票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当时英国号称“日不落帝国”,殖民地共3千万平方公里,是本土的150倍,为什么英国关于是否对贫弱的清国开战还要讨论那么久?

原因很简单,因为英国虽强,但兵不多,英国陆军共13万5千人,本土有6万5千人,用于镇压爱尔兰人的独立,印度有3万人,其他殖民地共4万人。可调之兵不多,所以如此兴师动众大规模地讨论。

当时中国人笔下记载的却是如此一番情形:义律兵败,回国觐见英王,请求发兵,英王一时没了主意,召集群臣商议,官场上的人多主战,生意场上的人多主和,商量几天没有定见。英国有个庙,香火很灵,女王做了二十个签,十个写‘和’,十个写‘战’,然后打乱,她连抓三个,都是‘战’,于是对华开战。可见在清朝人眼中战争如同儿戏。(阿英:《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版)

02 林则徐用夜壶、马蜂、麻醉药大破英军

1840年6月,南海海面上战云密布,义律率领的东方远征军气势汹汹地来到了中国。英军把硝烟的虎门作为进攻的第一站。英军驶近虎门炮台,突然发现海面有许多红缨帽在游动,英军以为是清军泅水前来进攻,便下令等“清军”靠近时开枪射击。当红缨帽靠近时英军枪炮齐发,只见被击中的红缨帽下黄蜂齐飞,遮天蔽日般向英国人飞来,蛰得英军鼻青脸肿,哇哇怪叫,有个别不幸的英军当场被蛰死。清军趁机炮击英舰,英舰仓皇逃窜。原来林则徐在红缨帽下放的是夜壶,夜壶中装满黄蜂,夜壶被林则徐放进水里,顺流而下,英军便以为是清军水兵,因此一炮击夜壶,里面的黄蜂就飞出来。

英军一看,拿不下虎门咱打澳门,英军两艘船在澳门登陆,几百陆战队在义律带领下摸索前进,路上既没见到清军的影子也没见到市民,却发现有几百匹马在吃草。义律以为这些马是清军逃跑时留下来的,便下令部队骑马前进。当这些英军洋洋得意时马却一匹匹倒下,英军个个栽倒在地,顿时乱起来,此时一声炮响,清军从四面八方赶来,枪炮齐射,打得英军晕头转向,义律狼狈逃命。原来这些战马事先被林则徐灌了麻醉药,时间一到药性发作就倒了。这是林则徐打的两场胜仗。(《鸦片战争文献汇编》第三本,台湾鼎文书局1973年版)

此外据林则徐的奏折,他还打了5场“胜仗”,(1)在官涌炮台,“打伤夷人两名,余众逃走,遗落帽子数顶。”

(2)11月4日“我军开炮,闻夷人惨叫数声,究竟轰毙几人,因天黑未能查明。”

(3)11月8日,“砍伤、打伤夷人数十名,我军刀棍均有血迹,夷人披靡而散”。

(4)11月13日“大获全胜,被击倒之敌人多落海漂去”。

(5)11月21日,“我军五路大炮轰击,遥闻撞破夷船之声,不绝于耳,只听夷人叫喊,竟无回击之声。”

在此期间英军实际上只是留很少一部分与林则徐对峙,英国人一看,林则徐不好惹,清国那么大,咱非得打林则徐干啥,于是英军主力沿海北上,7月2日英军来到厦门,被守军击退,而后英军继续北上。1840年7月4日英国海军将领伯麦率英舰侵入定海港定海人200年没见过洋人,有些慌乱,水师总兵张朝发说:“夷船被风吹来是常事,无需惊讶。”几天后英舰再次来定海,张朝发也有些慌,他想:夷船能一次被吹来,不能总被吹来吧,他找属下商议对策,属下恍然大悟,说:“虎门禁烟,夷船因此来这,此处将成新的港口,即将有生意可做,我们的关税该长了,给朝廷的钱就多了,到时皇上一高兴,我等要涨工资了。”

03 虎门之战:虎骨头和女人马桶能破解英军邪术?

定海失守,琦善经谈判用承认英国对香港的占领换回定海。两江总督裕谦向道光上奏说琦善承认英国人占领香港,道光大怒,将琦善革职,派湖南提督杨芳和自己的侄子奕山接替他。奕山到广州后,见英军火炮厉害,认为其中必有邪术,想“以邪制邪”,他杀了几只老虎,把老虎的骨头扔到海里,想以此激怒龙王爷,掀翻英舰。

够邪乎吧,还有更邪的,参赞杨芳也觉得英军有邪术,于是令搜集全城女人用的马桶,并“纸扎草人,建道场,祷鬼神。”忙的不亦乐乎,又令准备竹排木筏无数,每排放大木桶20个,木桶里放棉絮,洒上毒药,浸透桐油,上面盖稻草,准备好后把这些“武器”齐列在乌涌口迎敌。这些东西面对英军的后果是可想而知,3月18日英国人来了,不费吹灰之力闯开木筏,攻克杨芳镇守的凤凰冈,凤凰冈失守后英军进攻广州,守将在战前就与英军密商:“你们别开炮,我们也不开炮,谁都别开炮,我可以放六次没有炮弹的炮,给皇帝留面子,然后走掉。”如此守将还打什么,英军一开战就违背密商内容,一炮击中火药库,很快拿下广州,奕山在向英军交纳600万赎城费后要回了广州。奕山上奏说大败英军,道光此时已听说激战中火药库爆炸,广州失陷,问他在火药库爆炸的情况下如何打败英军时,他上报说英军进攻广州靖海门时忽然在烟雾中望见观音神像,于是失去战斗力。又说在观音山下清军火药库爆炸时忽然发现一位白衣女神挥一挥衣袖,带来一片云彩,阴云密布,晴天突然下起大雨,把弹药库的大火扑灭,也把英军的火药浇湿,洋枪洋炮失灵,我军乘势击败英军。道光大喜。

奕山编故事的才能很高,他在给道光的奏折中说出了广州失陷后被收复的原因,“城外士兵报告说有洋人向城内招手,似乎有话要说,总兵闻报,来到城头,见城下几个洋人在指手画脚,不知搞什么名堂,叫来翻译,翻译说:夷人要见大将军,说有苦要诉。总兵说:我天朝堂堂大将军岂是想见就见?该夷人吓得赶紧脱帽作揖,向总兵连连施礼,说他们靠做买卖过日子,如不准贸易,就没法活,恳求大将军转呈大皇帝开恩,只要恢复贸易,他们保证立即撤退,绝不惹是生非。就这样我们允许了他们恢复贸易的请求,这些英国商人就与英军协商,英军撤军了。”于是广州被收复。奕山没有被揭穿,他真是走了狗屎运了,原因在于此后英军闹瘟疫了,他们推迟了近半年才北上。

时人开药方讽刺奕山,“肠子一条,黑心一个,厚脸皮一张,两头舌一根,媚骨一副,屈膝一对,叩头虫不分多少,笑脸三分,以上八味药用笑里藏刀切碎,藏于乌龟壳内,临用时以狼心一个,狗肺一个煎成糊涂,和药服用。”

04 清廷代表多荒唐:谈判桌上认养子别后肉麻赠“情书”

《清实录》记载道光在鸦片战争战败两年后,问群臣“英国女皇(维多利亚二世)22岁,怎么能成为一国之君呢?婚否?她丈夫叫什么?哪的人?在英国当什么官?英国卖鸦片给中国,是为了图财还是另有所图?英国国土多大?英吉利距我国多远,与新疆有无旱路可通?与俄国是否接壤?”这些问题满朝文武竟无一人知晓,最高统帅如此无知,他还不如中国男足,男足是总结回回快,输的回回惨,而道光连总结都没有,他连仗是怎么失败的都不知道,别提奋发图强了。这不是最可笑的,最可笑的是当道光接到厦门失陷奏折时见“伪陆路提督”字样十分诧异——原来英国也有陆军呀!道光还问:“英军打仗为何有进无退?”耆英说:“英军兵将40岁以下不结婚,无牵无挂,所以临敌争先。”道光说:“可恶之至!”皇帝如此,下面的军队可想而知。

当时谈判代表耆英更不像话,他与英国代表璞鼎查玩“投梅”游戏,即往对方嘴里投蜜饯梅子,这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嫖客与妓女间的游戏,英国人不懂,就当了妓女的角色。耆英跟英国代表璞鼎查说自己没有儿子,要认璞鼎查的大儿子为养子,并带他到北京去。当他得知这个孩子正在英国念书时说:“很好,从今天起他就是我的养子耆英?璞鼎查了。”随后他与璞鼎查交换了老婆的照片。在谈判临结束时他给璞鼎查写信,“一年来我们在从事同一工作,且彼此了解对方都是一心为国的,在谈判时我们彼此心心相印,我们之间无事不可商量,将来人们会说我们身虽为二,心实为一,分别在即,不知何年何月还能再见,每念及此,令人心酸。”《剑桥中国晚清史》说这封信像一封情书。谈判代表如此嘴脸,可想而知签订条约了。

谈判时英国人提出割让香港,北京官僚们竟不知香港在哪,蒋廷黼说:“时人反对割地,但不反对割香港。”

浙江巡抚刘韵珂在道光22年2月上奏说,如果战争再继续下去,将会产生十大“可虑”,其中最可虑者却并不是英军,而是国家税收之筹措:“沿海七省,警备已将两载,计七省一月之防费,为数甚巨,防无已时,即费难数计,糜饷劳师,伊于胡底?”结论竟然是:与其耗费大量军饷调集大军与英军作战,不如一次性向英国赔款,后者不过是白银几千万两,而前者很可能就是无底洞。谈判代表昏庸,地方大员糊涂,这仗还能打赢?

领兵的大臣一塌糊涂,底下的士兵就更不怎么样了,当时的大臣陈庆镛说:“清军骑兵往往没有马,水军素来不习水,演习时骑兵临时雇用马,水兵则找渔民顶替,武器生锈腐烂不堪,火药制造时克扣硝、硫磺,只要能打出声就行。战船用薄木板和旧钉子钉成,一中弹就漏水,火炮中的炮弹坚硬度如同松糕一样。”

美国弗雷德里克对清军的论述极为经典,也很真实,他说:“清军虽有陆军和水师,但却没有十足的兵力,花名册上弄虚作假,为应付点卯,就匆忙招募市场苦力,虽有定期军训,但重在观瞻而不讲究实战,他们练兵的动作就像戏剧舞蹈中的动作。每当发动战役时,互相猜忌的指挥官们常常对他所领导的军队的特点一无所知,指挥官往往连军人都不是,在实战中清军唯一的本事是抢劫农村,因此是本国人而不是敌人怕他们。”

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海军、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极强。近代陆战以步兵为主,炮兵越来越扮演重要地位,但开支较大,一个炮兵连(8门火炮)的开支顶3个步兵营,清军因军费除了被贪污就是发给那些活着浪费空气死了浪费土地的八旗军,所以无法加大炮兵建设。而若想以弱胜强的话炮兵是关键,这就是清军失败的原因。近代陆战兵种层面的理论有两条,1.步兵是主要兵种,其他兵种从属于他。2.骑兵和炮兵不足时需在指挥上通过更高的指挥艺术和更积极的运动战得到弥补,但这必须在步兵比对方强大得多的前提下。而与运动性极强,能在全球运动的英军相比我军运动性就差飞了,而且步兵也比人家弱得多。由此军队的极大差距导致了失败。

由于两军差距极大,英国人极其蔑视清军,英国胡夏米说:“只要有50名意志坚定、训练有素的士兵,或比这人数更少,就可彻底消灭比500人更多的清军。”英国还有人说:“要说三亿中国人中找不出一支好军队,也许是对人类莫大的侮辱。”(罗伯茨《19世纪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敌人带着蔑视来打我们,而我们却完全无视敌人的实力,想不失败都难。

.

(责任编辑:UX003)

Hash:d1121af085b0fc1d0bd758c39ef4c506b1d72b2c

声明:此文由 搜狐读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