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志于都」于都县贡江镇的寺庙

于都县贡江镇的寺庙

罗田岩

罗田岩寺,位于贡江镇楂林村、贡水南岸的罗田岩丹霞石窟群中,距县城2.5公里。罗田岩,一名善山。清同治《赣州府志》载:“陈永嘉(558~565年)中,有僧庐其上”。北宋时创“华严禅院”,高僧黄龙师曾结刹于此。明正德二年(1507年),罗田岩寺获重修。明正德十三年信士刘崇江、刘伯全、刘崇禄等施金雕刻许真君像于岩,僧道明住持,袁贵贱(泰和人)凿修岩洞。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知府邢珣,知县羊修续建寺阁。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知县刘昌柞、陈懋学,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知县郑楚勋、周铉相继重修。清顺治九年(1652年)、清乾隆六年(1714年)府县复修。清咸丰七年(1887年),罗田岩寺毁于太平天国战火中。清同治九年(1870年),知县颜寿芝复修。清乾隆年间曾有月泉和尚驻锡罗田岩寺。民国年间,罗田岩寺被大乘教所代替,其庙主先后有高老跳和谢观发子。民国三十年(1941年),于都县政府县长刘菁如建“罗田精舍”于罗田岩。解放后,罗田岩寺大乘教被解散,长期无僧住持。1983年4月,罗田岩寺恢复佛教活动,释传修等与5名僧人入寺奉佛,县政府拨款3000元,住持释传修募化善款近2万元修寺宇,重塑佛像,架设电力照明线路和供水管线。1985年举行佛像上座开光典礼。1988年修复石窟寺“古罗田岩”(观音阁)、“南禅古寺”(玄帝殿)、“西竺禅林”和“功德院”各一栋,拓宽寺院坪地100多平方米。1986~1990年先后筹款近2万元,对通往罗田岩寺的山道、小桥进行维修,修复登山水泥石阶数百级,新建小石桥5座,铺设环山水泥公路1000余米。如今前述殿宇再经装修,院坪下新增寮房一排,功德院右侧改建了僧舍、斋堂和炊房,客堂新建在功德院前右侧。现寺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

“古罗田岩”居“南禅古寺”和“西竺禅林”之中位,门额灰雕“古罗田岩”,寺内塑有释迦牟尼、观音、玄天祖师、十八罗汉和二十四位诸天佛像,穹顶崖壁有阳刻“居然仙境”四字,据传为朱憙手笔。殿右为通往“南禅古寺”的过道,有泉滴自悬崖壁隙凌空飘酒,飞沫溅珠,壁上刻有“乳泉”二字。右则“南禅古寺”,寺内崖壁有石造像11尊,若言若行,栩栩如生,为明正德十三年(1518年)雕刻。右侧还有一石窟,一小穴倒嵌于穹顶上,状似漏斗倒挂,上小下大,此则“米岩”。相传,昔日长年流出大米,而每日流出之米,正好满足僧侣和香客食用,不多不少,天天如此。后来,一个和尚嫌“米岩”洞口太小,流米太少,没有余米换酒喝,于是把洞口凿宽加深,结果流了三天三夜砻糠,再也不出米了。此则当地俗语“和尚心大出砻糠”之出处。出“米岩”往右行,悬崖屏立,间有“天子万年”等石刻数十品,崖下有一小池塘,为悬崖流滴所积。崖壁前面有“濂溪阁”(后改为“濂溪书院”)遗址,前有古柏两株(现存1株),苍翠拂云,传说为周敦颐手植。“古罗田岩”左为“西竺禅林”,再左是客堂和“功德院”,“功德院”旁建有膳堂、僧房、炊房等生活设施一栋,门前数米外建有客堂。昔时,此处有“仕学山房”和“凝道轩”,为士大夫谈道讲学之所。岩之巅,昔有“高山仰止亭”,登亭一览,城乡秀色尽收眼底。

数百年来,罗田岩寺院与书院共存共荣,佛教文化与理学文化交相辉映,相互影响,提升了寺窟知名度。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县令沈希颜创濂溪阁于罗田岩。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县令周颂续建之,“祀周濂溪先生,以程明道、程伊川先生配”。明嘉靖年间,知府刑珣、知县羊修复修之,“嘉靖乙已(1545)年,提学蔡公克廉至岩,......乃檄知县许来学”,把岳飞王阳明一并入祠祀奉。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县令左修品在县邑西门外兴建雩阳书院后,罗田岩仍然书香四溢。清道光四年(1824年),县令黄睿又创“凝道轩”于罗田岩。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在“罗田精舍”旁、古柏树下,仍有一小型濂溪祠

罗田岩寺内外摩崖石刻丰富。寺内有石造像,阴阳石刻。寺外石刻分布广泛,形式多样,现存摩崖石刻近70品。有宋、明、清和民国时期的,还有时代不明的;有周敦顾、文天祥、岳飞、王阳明等名家的诗作题刻,还有多品大型石刻,如“雩阳一览”、“天子万年”、“別一洞天”、“光风霁月”、“白云深处”、“吟风弄月”、“抱秀”等。其中岩北悬崖半壁上“雩阳一览”,赫然如斗,有谚语:“伸手摸得到,黄金由你挑”。意为谁跪在石磴上,伸手摸得着“一”字,准能荣华富贵。释传修、释继荣等先后住持该寺。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继泉,于2008年至今

福田禅寺

福田禅寺,原名妙净寺,位于贡江镇城西。原址在大昌村(今梓山固院),始建于梁天监年间(502~510年),唐开元年间(713~741年)迁今贡江镇长征村,宋大中祥符年间赐名“妙净寺”。宋代僧人吴文佑以灵慧著于寺,跏跌圆寂,人以肉身塑而祠之,故名“生佛”,民间称“大佛”,寺称“大佛寺”。本世纪初起,福田寺陆续迁至贡江镇永红村麻油狮子岭脚下,占地面积200余亩,按十方丛林规划设计,设普光明殿、法堂天王殿、山门殿、生佛祖师殿、观音殿、地藏殿、药师殿、衣钵寮、念佛堂、方丈室、藏经阁、斋堂等诸多殿堂。现已建起普光明殿和生佛祖师殿,其余建筑仍在建设中。

福田寺自唐迁址于贡江镇长征村以来,历经1300年,先后有7个世祖23名和尚驻锡于寺,著名者为宋僧文佑。文佑俗姓吴,人称“吴僧伽”,初出家信丰县,后在赣县麂山妙高寺修禅多年,北宋初来到福田寺,直至坐化。吴僧生性豪放,荤酒不忌,经常手持松枝口诵“赵家天子赵家王”,很多人不知底细,笑他“癲”,乃不知实为宋兴之谶语(松即十八公,影射赵宋帝王坐拥江山十八代)。一日,吴僧被豪强追逐,吴僧跑进豪强的竹园里大喊“竹将为帚”。不久,园中竹子全部枯死。豪强亦家道衰落,另择居处去了。宋大中祥符三年(1009年)六月初六,吴僧趺坐圆寂,无疾而终。不久,他床底下竟长出一丛翠竹,逐渐漫生到寺院。人称之“吴僧翠竹”、“吴榻奇篁”成为“雩阳十景”之一。清人因之造了“翠竹楼”。因此,吴僧不断得到朝廷敕封,南宋开禧年间封吴僧为“灵济大师”,嘉熙年间加封为“慈佑大和尚”,咸淳年间加封为“慧应大和尚”。

福田寺因建于古城近郊,寺宇宏伟,香客络绎不绝。唐咸通年间(860~874年)青石碑刻《唐虔州于都福田寺三门记》,记录了福田寺当年的宏伟壮丽及游人如织的繁华景象:“于兹寺造长廊三十余间,又建弥勒院,……朱轩素壁,周回夺目,市邑沸腾。…且门辟三道,梵典彰然,…檐缀珠网,笼雁拱之联飞;瓦作翠鸳,接清风之迅翼。丹楹刻桷,藻晕闲扉,地琉璃,四垂金铎”。......

福田禅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唐咸通青石碑刻越1100年,邑人杨知新(乡贡进士)拟文,南岳书法家李少鸿为书兼镌刻。碑刻不仅内容完整、生动,书法也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宋邑人王鸿亦作记《妙净寺重修三门记》,楷书勒石。明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翰林大学士解缙作《重修福田明觉生佛道场记》。明万历年间,邑人李涞(官至都察院中丞)作《明觉寺来归常住田记》。清有数篇:乾隆已亥科举人易开畅(邑人)作《福田寺翠竹楼记》,乾隆庚辰恩科解元李睿(邑人)作《吴僧伽手垦田亩记》,道光三年(1823年)知县黄濬《吴僧翠竹楼记》、《重修福田寺记》。释继泉、释振忠、释印杰等曾住持该寺。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圣儒

甘泉寺

甘泉寺,原名潭婆井,位于贡江镇红旗村、贡水北岸双桥西岸,与罗田岩隔江相望,距红军长征纪念园一华里许。寺前贡水如带对岸群峰叠翠。

昔传,城东灵泉,双日水涩而浑,单日水甘且清,潭婆拓泉为井,担水谋生,故名“潭婆井”。井水质清澈甘甜,不涸不溢,素有“甘泉”之称。一日,贡水陡涨,潭婆见一观音雕像顺流而来,获之,砖石为龛,供于井畔,朝暮礼拜。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军中痢疾者众,军士至此,饮井水而痊愈。军中首领有感于圣水灵验,于井旁建一楼阁,所用砖瓦,皆为手传,阁成,供观音像。始有“观音阁”之宇。

又传,某朝雩阳县令,年逾不惑,膝下尚无子嗣,携眷进香于此,于大士像前诚祷所求。翌年,果得一麟儿,大喜。为报圣恩,将观音阁扩建,修葺一新。自此,香火日隆,声名远播。

观音阁几度兴毁,但香火不熄。解放初年,阁中仍供千手观音像尊。“文革”期间阁毁,像亦不知所踪。1984年春,信众依旧址而建观音殿,塑观音、文殊、普贤圣像。1987年冬动工兴建大雄宝殿。越三年,主体工程告竣。砖混结构,三层,面宽三间,门辟三道,门口设廊。门廊正中悬“甘泉古寺”木匾,改“潭婆井”为“甘泉古寺”。殿内彩塑三宝,阿难、伽什及十八罗汉圣像。1995年起,陆续在大雄宝殿左右侧及前面十余米处兴建和重修地殿、观音殿和天王殿,均为琉璃瓦饰顶,朱门粉墙。观音殿内精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及三十二化身像;天王殿内精塑弥勒佛和四大天王圣像,均饰以金箔朱漆。梵宇庄严,气象万千。大雄宝殿门侧灰塑书法家吴本清手书的对联,正联:“雩山郁郁钟灵秀,贡水滔滔毓礼泉”。旁联:“佛法如天扬众善,禅门似海涤诸非”。顶层为藏经楼,门联:“祥云环玉阁,皓月映经楼。”楼内供奉西方三圣像,藏有《大藏经》等佛学典籍千余册;一楼为僧侣禅房。观音殿后修建了斋堂、炊房等生活设施。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振常,于1985年至今。

真君庵

真君庵,位于贡江镇蔬菜场村、于都长途汽车站(新车站)后面。始建于唐僖宗广明年间(880~881年),1376年因雷电被毁,1686年岳葱重建,“文革”期间又被毁,1986年重建。

现庵右侧为真君殿,左侧大楼一层为大雄宝殿,二层为观音殿,再左一栋为僧房。占地面积216平方米。2009年度被县民宗局评为道风建设、服务社会活动先进场所。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住持:释慧藏法师。

南泉山寺

南泉山寺,位于贡江镇永红村。寺宇分前后两段。前段属先前建筑,主要有山门和天王殿,山门为牌枋式门楼建筑,四柱三间三楼,硬山顶,麻石门额,门额两旁,砖砌斗拱。天王殿为一层砖混结构。后段是新近建筑和部分在建工程。均为砖混结构,主要有:大雄宝殿,供华严三圣。宝殿两侧,对称建有竖向二层砖混楼一一钟楼、鼓楼钟鼓楼的一层地面,左为客堂,右为地藏殿,斋堂、厨房正在建设中。

现寺占地面积近2亩,砖混结构,建筑面积近200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继提。

三圣寺

三圣寺,原名观音堂,位于贡江镇长征村中寮组。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

据传,有村民见寺址处发光,感觉诧异,众人遂开挖一丈余,见古木形似观音,便请人将古木雕成观音像,并在发光处建寺供奉,取名观音堂。此后,开挖见古木形似观音一事,观音堂名声四隆,各方善男信女慕名前来朝拜,祈福消灾,无不灵验,香火大盛。

1958年观音堂被毁,1990年村民在原址重建观音堂,重塑观音像供奉。1995年秋,受当地村民迎请,原于都县佛教协会会长释融光法师偕徒坚云正式驻锡寺院,着手进行扩建,报县宗教局批准,将寺院更名为三圣寺,成为正式开放的寺院,于1998年完工,为砖混结构,占地面积300余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楼上为大雄宝殿,塑有三方佛与观音、地藏、韦陀、伽蓝圣相及十八罗汉。楼下为三圣殿,塑有西方三圣像,并配有寮房、斋堂、厨房。至此,三圣寺形成格局,香火更加兴旺。

寺院建成后。释融光主持依佛陀遗教,建立健全共住规约,僧众以寺为家,成为全县楷模,屡获好评。2006年,释开心接任主持,身体力行,率从勤学三修,格遵六和,引领信众诵经礼忏,形成三圣寺每年固定独有的初一、十五诵经法会,七月初五至十五的孟兰法

会,十月十八、十九的长生灯会,十一月十一日至十七日的弥陀法会。法会期间,佛堂灯烛诵明,香烟缭绕,梵音嘹亮,庄重严肃,祈祷世界和平,人民康乐,远离灾难,恒纳福样。

自1998年至今,寺院还依教坚持布施放牛、救济贫病、修桥铺路、行善止恶,教化众生、广结善缘、造福社会,得到信众的好评和省市县有关部门的表彰。先后被评为“五好寺院”、“和谐寺院”,成为于都县弘扬、传播正信法教的重要寺院之一。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开心。

通岩寺

通岩寺,位于贡江镇水南村峡谷石洞内,整个石洞穿山而过,故称通心岩。始建于宋朝,原名通岩慈灵寺。据县志记载,通岩石刻,宋绍熙年间(1190~1194年),县令黄士宏镌刻。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邑人谢时举勒铭。

通岩寺,曾几度兴衰,1989年释振旻法师和信士邱观七筹建此寺。洞内中央设建有大雄宝殿。石洞后对面山腰,有台湾女士李用芳等信民捐资建露天观音道场大佛像。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住持:释祖本,于2008年起。

天河宝山

天河宝山寺,位于贡江镇新地村、天河山水库北侧、323国道新地路段边。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9年)。

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寺曾被大乘教占有。“文革”期间寺再遭破坏,但寺宇没有被拆除。1986年修复殿堂重开佛事。2004年起扩建寺宇,在原寺左侧增盖了三宝殿,殿堂面积100余平方米。2005年新塑佛像并金装,2010年新建膳堂、厨房共计100余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罗坚章居士,于2003年3月至今。

龙门

龙门寺,原名龙华宝山,位于贡江镇农业村、贡水南岸的龙门前渡口,古时为“龙王庙”,为旧时“雩阳十景”之“龙门夜雨”。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后数度毁兴,数次修造。“龙王庙”究竟何时演变为如今的佛教场所,不得而知。现寺宇竣工于2007年6月,砖混结构,三层。一层为客堂、斋堂、厨房和僧房,二层为佛堂,供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诸佛菩萨。

古之龙门,有石嵚然拔地,其势巍乎参天,俗称“龙门石”。寺前贡水下汇澄潭,潆洄而荡漾。每当夕阳西下,牧童横吹;或月挂树梢,渔火点点的薄暮时分,江面上就浮现出一片浓郁的紫色,蒙润如雨,淅浙沥沥,直到次日日出时分。这就是人们传通的“龙门夜雨”奇景。清代邑人宋启传为之著有《龙门石赋》。云:“偶当日昃,常于月斜,渔人罢网,牧竖还家,野色空蒙,夜气参差,烟霏缥缈,雾散周遮”正是龙门夜雨的真实写照。据传,旧时乡试之年,此间如闻有裂雷之声,则俗谓“开龙门”之场,邑中学子,必有夺魁者,人们拱手庆贺,奔走相告。邑人宋启传诗歌为证:龙门西峙古城隈,下绕长江去不回。我欲乘风逞变化,听他平地一声雷。怪风嵚崎蹙怒涛,雷轰何必听江皋?龙门赋就龙门献,声价从今十倍高。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罗慧果居士

仙岩寺

仙岩寺,位于贡江镇上欧村官寨下组、官石寨腰间,是依岩修建的石窟寺,于1996年开始新开基兴建。宝殿门面为砖混结构,设檐柱四根,一扇双开门,门额金粉楷书“仙岩寺”。满墙饰红色瓷砖,红色琉璃瓦饰顶门面依岩窟而建,内供全堂诸佛菩萨圣像。寺右侧有上下两层的砖混僧舍一楹。1996年,里仁村石罗寨组把靠寺的50亩山场奉送于寺,2001年以来,寺左侧增建了炊房、斋堂,蓄水池,2006年架设了照明输电线路,近年又修通了通往岩寺的简易盘山公路。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住持:释继圆,开山至今。

元山

天元山寺,位于贡江镇仓前村坳背组的高山山坳上,背面为兴国县地界。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文革”时期被毁。此寺原在山下的赣县界内,据说当时有了此寺后,当地鸡不啼、狗不吠,信士便将寺迁移至现在山顶坳上。拜佛的主要来自于都、兴国、赣县3县的信众。

2008年,于都县贡江镇信土钟周标,兴国县社富乡王龙村郭春秀,赣县三溪乡土龙村邓育平、刘昌荣、邓育洪等发起维修扩建。新建了大雄宝殿及两侧僧舍,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寺中文物明代铜香炉于2007年被盗。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曾同オ居士,于1989年至今。

乌仙宝山寺

乌仙宝山寺,位于贡江镇里泗村的一座山顶上,海拔300多米。始建于明朝

相传,三祖庙的三祖公是乌仙宝山寺乌仙公的外甥。有一天、他们相遇在三祖庙址。乌仙公首先坐下,一会儿,三祖公便对乌仙公说,这个位置好,你让我坐一下。之后,三祖公坐下来任乌仙公怎么说也不肯起来,乌仙公也不相让,便对三祖公说,那就十年之后再换回来。到了十年,三祖公便在十字上加一笔,成了千年。乌仙公没办法,只好独行上山修行磨道。此山由此名为乌仙宝山。

又传,乌仙公有结拜兄弟三人。乌仙公姓龚,姓氏柳兄在车溪乡罗仙坑山,姓氏杨兄在贡江镇楂林罗坪村。三兄弟是有名望的草医郎中,为当地百姓除病造福,深受十方百姓崇拜。

“文革”期间寺被毁,1988年由信众管永圣倡仪筹资重建,并塑神像。1996年挖井两眼,1997年建大雄宝殿、1999年朱绍荣、汪金英、肖菊英等发起筹资建通寺山路和建清心亭。2000年塑地母娘娘神像,并扩建大殿、斋房。2008年建僚房和后栋三层。现大殿分佛祖、乌仙、地母娘3个殿,寺为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4年3月23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曾宽佛居士,于2004年至今。

乌仙名山

乌仙名山寺,位于贡江镇窑塘村杨梅坑山顶。始建于唐朝,清咸丰年间重修。

“文革”期间寺被毁,1978年恢复重建,1997年建斋堂、僚房,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2002年新塑佛像,2004年挖井一眼,2005年装饰佛殿,2009年修通寺公路。

2004年3月23日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合法开放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肖慧亿居土,于1991年至今。

龙山寺

回龙山寺,位于贡江镇里泗村的公路旁。始建于唐朝末年。寺原址在朱牯坑尼姑庵,后迁址到佛慈阁。

“文革”期间寺被毁,1982年由首士管斋女、郑德兴、钟龙祥发起恢复重建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1988年挖井,1991年修缮,2002年新建佛殿为砖混结构并重塑三宝佛像,2004年新建门楼,2006年扩建斋堂、寮房、厨房,2008年修水泥路。现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黄宏森居土

福涌寺

福涌寺,原名三通寺。位于贡江镇新地村、石鼓村口的丹霞岩窟前。始建于1999年,2004年告竣,砖混结构,门口设廊,三门五柱。正中为三宝殿,左为地藏殿,右为龚柳杨三仙公殿。佛殿右侧为寮房,佛殿左侧下有厨房数间。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马通香居士。

龙山

龙山寺,原名田茶嵊庵,位于贡江镇长岭村。始建时间不详,民国年间已有庵寺立于田茶嵊的石阶道路旁。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寺庵用做大队碾米厂,1978年信民恢复寺宇,1993年重修寺宇并增塑罗汉,1998年重修扩大殿堂。

现有砖混结构佛殿一栋,门口设斗,“昌”字厅堂。厅内正位供奉三宝诸佛菩萨。左侧设僧室,右侧设横屋为炊房等生活设施。1998年居士谢慧雄曾为该场所负责人。

2006年2月20日经江西省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活动场所。

负责人:钟坚安居

狮龙宝山寺

狮龙宝山寺,位于贡江镇密坑村公路旁的一座石山半山腰的岩洞内。始建于清朝

“文革”期间被毁,1978年重建于天然岩洞内,2000年修通通寺山路。2004年扩建为砖混结构门面及住房、厨房。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山泉。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杨同胜居士,于1985年至今。

乌仙庵

乌仙庵,位于贡江镇罗坪村马岭坑。始建于清朝末年。

传说此地乌仙公原来在贡江镇里泗乌仙岽庵,有一好赌之人赢了,就到乌仙岽庵里偷乌仙公神像带到罗坪童子家,后建庙供奉。

1958年庵被毁,神像被烧。后当地信众重塑神像放在童子家里供奉。由于善士信众甚多家里活动纳不下,善士信众又于1994年建此庵,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380平方米,2007年扩建三宝殿,2009年建戏台。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刘宏发居士。

明山

慧明山寺,位于贡江镇。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住持

观音阁

观音阁,位于贡江镇东溪村的小河边上的山脚边。始建于清成丰三年(1853年)。

相传,当时有一谢氏女挑着瓷器菩萨放在现址观音阁的对面山上,几年后,谢氏女又将它迁到现观音阁的石洞内,并凿了一副石床安定下来。洞内有渗水,谢氏女便请当地肖氏人出资捐建观音阁上阁。

1958年被毁,1990年重建,1996年塑上阁佛像,2009年建观音阁下阁改为地藏殿,2008年地藏殿佛像上座。上、下阁仍为土木结构,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狮子山寺

狮子山寺,位于贡江镇白口村大河河畔。始建于明朝初期。原寺设有罗祖佛堂,塑有罗祖师和十八罗汉佛像,后又增塑了释迦牟尼佛和观音佛。当时由于此寺地处水运交通要道,凡来往船只都要到寺求神拜佛护佑平安,行船一帆风顺。

寺内佛祖殿设在形如狮子的嘴上。从远处看狮山,左如象山,右如狮山,两岩相连,山脉气派。

1958年寺被毁。1980年多方写缘重建佛堂,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砖混结构。2000年筹资10万多元,砌围墙和扩建佛殿门前活动场地。近年来,遇重要宗教活动时,常请县采茶剧团来寺演出。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谢宏静居士,于2005年至今。

士林

居士林,位于贡江镇窑塘村的小土坡上,距319国道150米左右。始建于2000年仲秋,由释明静法师倡导,黄振塔,梁宏宝、刘明寿、唐明珍、朱宏增、朱结好等居士发起筹建。

正面一栋一楼为“园融殿”,二楼为“三圣殿”,三楼为“藏经阁”。左侧一栋为住房,后面一栋为办公和接待用房。2010年建右侧一栋和前下屋房,用于研修和厨房。整体建筑风格为凹形,意为广纳天下祥瑞,拥抱幸福安康。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

居士林现有常务理事成员7人。2007年度居士林被市民宗局评为“五好”先进单位。2008年林长梁宏宝被赣州市民宗局评为宗教活动积极分子,2009年再度被市局评为宗教界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先进个人。

2007年1月26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林长:梁宏宝居士;副林长:张慧敏居上

三祖庙

三祖庙,位于贡江镇里泗村、雩山脚下。始建年代不详。现存物记载:清同治二年(1863年)重修。

相传,雩山之神“雩山公”有三兄弟,他们同在雩山修炼得道成仙。为护佑百姓,三兄弟商议,各择址落地护佑百姓。长兄太祖公在岭背镇的金溪村,二祖公在岭背镇的下拔村,三祖公在贡江镇的里泗村。信众敬三位拜祖公,农业生产无雨得雨,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万民得福。

1992年修缮三祖庙右壁,2003年修戏台、门面,2004年修大殿及挂面墙,2009年建庙左侧横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约70平方米。

据当地信士介绍,每隔十年,金溪、下拨、里泗三地的信众抬祖公坐轿出游互访,现大殿为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300平方米。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东岳庙

东岳庙,位于贡江镇古田村的小黄土山上。始建年代不详。原址在今贡江河畔丽水明珠房地产楼旁。1982年迁址重建于古田村,1994年修建门面为砖混结构,2009年建斋堂。现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

据当地信士介绍,东坊古廊就是东岳泰山天济仁圣大帝廊。敬奉的是张公都督,因为其清廉,并行医术,为民祈福除病,数百年来,深受百姓爱戴,后右边又建三宝殿,塑三宝菩萨。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府庙

水府庙,位于贡江镇古田村的磨角上,前临滔滔贡水。原址在现县政府下方的河边上。

2005年10月20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

上罗庙

上罗庙,位于贡江镇红峰村上罗。明朝年间,始建于老庙背,后移建庙背坑,遭受火灾后,于清嘉庆乙丑年(1805年)迁现址(俗称“孩儿爬地”)重建。现庙字为清代庙宇原址重建。2008年开工,2010年底竣工,次年正月初六上座。庙宇前后两栋,均砖木结构,硬山顶,封火墙。前栋为正门兼戏台:一楼为正门入庙堂通道;二楼为戏台,面向庙堂。后栋为庙堂:面宽三间,一进二厅,琉璃瓦饰檐,檐口饰罗锅橡,檐下设廊,门廊与门厅之间撤墙留空。门厅有明柱两对,穿斗结构。门厅饰三层八角藻井,寝厅正位供奉太祖雕像,旁有坐轿。天井两侧山墙各设有出入小门。前栋与后栋之间一小院相隔,院两侧山墙设出入大门。

上罗原为雩山太祖庙(金溪)十大案之一,坊民为方便祀奉于雩山祖公,在坊内设庙塑像。祀神活动的时间和内容与雩山太祖庙一致并统筹安排。据传,上罗庙初设于“孩儿爬地”时,该处有谢氏祖坟一座。太祖公为了在该地建立庙宇,显现人身与谢府孟清公面谈,达成了“不动祖坟一草一木,建立太祖庙宇”之意向。现庙宇寝厅中央的祭台下仍保留着谢氏祖坟。旧时,太祖公在上罗村拥有良田280多担。

上罗庙由理事会管理,本届理事会主任钟永和,副主任曾石福,成员有高观喜、刘九生、李海元、黄石福、李文生。

负责人

紫阳

紫阳观,位于贡江镇古田村红光村小组、于河大桥下方河边的一个山窝里。据清同治《于都县志》记载,紫阳观建于隋朝,时称清华道观,唐代改为紫阳观。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为祝圣道场。明代名道赵原阳居之,皇帝代宗赐号“崇文广道纯德原阳赵真人”。赵原阳弟子刘渊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召见,赐号“高道”,仁宗朱高炽封刘为“冲虚至道,元妙无为,光范演敬,庄静善济长春真人”。领天下道教事,赐二品银章。

此庙现主要供奉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及其它道教像。“文革”期间被毁,圣像被梓山固院等地信众保存,并供奉。20世纪70年代,圣像搬迁到长口村寨口小组机米厂供奉,并由峨眉山授业弟子林仁性负责。九十年代中期,林仁性登极后,由当地善土信众请道家弟子林妙发居士负责照灯事宜。

2001年1月,林妙发出资将圣像迁至县城燕子苑和古田等地租房供奉。香火兴旺、信众甚多。2004年10月,迁至古田村易屋小组林屋筲箕窝。2006年11月,由林妙发和当地首士,信众捐资出力筹建,紫阳观在古田村红光村小组贡水河边的筲箕窝落成。

2010年11月24日经赣州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宗教简易活动点。

负责人:林妙发道姑。

基督教教堂

基督教教堂,位于贡江镇黄竹庵、于都火车站前公园旁。始建于2004年,2007年竣工,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为双层建筑。

教堂现有祈祷室、学唱室、讲经堂和钟楼、厨房等设施。教堂现有传道员7人,信徒约600人。2007年被赣州市评为“五好”宗教场所。

2007年11月21日江西省宗教事务局批准为基督教教堂。2010年获道风建设先进单位,服务社会先进单位

负责人:刘金平

天主教教堂

天主教教堂,位于贡江镇现环城路、县人民医院对面,为老教堂,青砖墙灰瓦面。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由小溪圩今上街组丁光远的曾祖父将天主教传回,传到小溪后信仰者逐渐增多,后又传到于都县城。由于教友的数量增加,当时“吉赣教区”杜保绿主教(法国人),派金神父(江西宁岗人)每年按时分期来于都巡视教会,并筹建新教堂。后因金神父年事已高,就另派谢神父(赣州沙石埠人)常驻于都管理,并兼管小溪、瑞金等教堂教务。

谢神父在小溪买下一栋旧式民房作女堂、新建男堂。后又在于都县城购旧房一栋作为女堂,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拆除。拆除后着手建神父楼、新经堂、学堂及其它附属房屋14栋,新经堂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圣诞节落成开堂。

数年后,年事已高的谢神父派回赣州(当时赣州建立赣、南、宁教区),又派来陈若望神父(南康唐江人)来于都县城管理于都教堂教务,派陈若瑟神父(赣州太湖江人)管理小溪教堂教务。两陈神父各自建了教堂的其它房屋。苏区暴动时两陈神父回赣。国民党统治时期陈若瑟神父又来到了于都,修整各处破坏的房子,完工后陈若瑟神父派回大湖江。后又派来明德、穆肋、糜松、轲恩年、方远来等美国人和陈洁亮(广东梅县人)等神父来于都管理各处教堂教务。日寇侵犯到赣州时,其他神父均回美国,由陈洁亮神父留守,1949年解放后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被人民医院使用、2006年落实宗教房产政策,将天主教堂和神父楼两栋房地产使用权归还县天主教爱国会。

负责人,李运信。

(选自《于都县寺观教堂志》2010年版;于都县志办供稿)

Hash:271f74eff362c4e2dec782cb0482a82d3e161428

声明:此文由 于都万联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