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深入实施“治水兴水”战略  加快建设“全域湿地”美景

五河汇聚,水韵悠悠;山水相依,烟波浩渺。新津,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绵延千年、源远流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和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

新津持续深入实施“治水兴水”战略,着力解决当前面临的水环境突出问题,有效改善区域水环境质量,大力推进水资源综合利用,

受到辖区群众的广泛赞誉。

美景

依托“五河一江”水系优势 大型湿地串珠成链”

“美翻了!”

漫步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不禁让人想起朱自清的名句:“一片蛙声袭望眼,两三鱼影动氤氲”。观鸟赏鱼、休闲纳凉,众多市民三三两两穿梭在湿地公园之中,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

位于新津杨柳河水口与岷江干流交汇处的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示范区建设已完成,景观效果初步呈现。

由于经过常年冲积形成大面积沙洲、卵石滩及草甸交错的湿地景观,以四川西部特有的湿地美景为特色,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是目前成都唯一一座正在试点建设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在新津兴义镇斑竹林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仁俊对争创国家4A级景区信心满满。

他表示,

未来五年,斑竹林景区将持续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有效供给,奋力将兴义镇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示范镇。

按照规划

斑竹林景区将充分突出核心生态湿地、滨河绿地、生态走廊等重要节点,进一步提升景区环境品质和生态价值;

在景区西入口恢复张牛河湿地;在羊马河、花红堰等地实施生态治理,建设滨河绿地;

在成新蒲沿线和第二绕城高速路两侧打造生态景观走廊。

与此同时,依托翔生有机农场、有机咖啡庄园、岷江蔬果园、318房车自驾游营地等项目,构建“三园一线”整体生态产业发展格局,不断丰富景区旅游产品,打造“农业+观光旅游”新型产业形态。

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斑竹林景区的建设并非偶然。

依托“五河一江”(西河、羊马河、金马河、南河、杨柳河,以及岷江上游)优质自然生态本底,新津正逐步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通过稳步推进水质、水源保护、水岸保护、湿地恢复和栖息地恢复等工作,将大型湿地“串珠成链”,让市民畅享青山绿水

兴水

实施“河段片长”责任制 推进全域治水兴水再提速

在新津南河边最近时常会出现这样一幅场景,沿绿道散步的市民在经过河边的一处宣传栏时纷纷放慢了脚步,驻足观看……

原来,这是新津设置的治水兴水宣传栏,公示各条河流的“河段片长”责任机制、整治重点及群众监督渠道,唤醒全民自觉治水意识。

以前环保督察员发现河流污染,上报后需要很多部门协调,费时费力。现在采用县领导包挂结合河段片长负责的方式,定期召开联席会议,让不同部门形成合力,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新津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城乡一体、全域推进”的总体思路,新津将水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新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坚持“科学治水、全力兴水”的原则,打好绿水青山“持久仗”,建立了责任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全域治水兴水体系。

按计划

通过五年左右的奋战,新津“五河一江”水质将常年稳定达标,流域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恢复,湿地水体净化功能得到提升,呈现“水清、岸绿、景美”的湿地生态景观。

以良好的水生态、优美的水环境、浓郁的水文化,打造亲水宜居首选地,进一步提升新津的知名度、美誉度。

今年我们将率先在西河、羊马河、金马河、南河、杨柳河等10条河渠开展综合整治工作。

新津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6年—2020年,新津将开展全域治水兴水行动,重点围绕岷江一级、二级支流共26条河流实施综合治理。

在县域层面

重点构建县域湿地网络格局,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合理发展生态湿地旅游产业,打通各大湿地公园之间的交通脉络,串珠成链,形成一条长度逾50公里的循回式生态湿地游览路线,实现湿地公园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湿地之城美景。

在城市层面和社区层面

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和海绵社区建设,将城市河流、沟渠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相结合,做活“水”文章和“生物多样性”文章,恢复重建川西民居、沟塘净化系统(风水塘)、会呼吸的墙体(土墙)、稻草垛、柴火堆等记忆中的东西。

此外,探索修复保护一批稻田湿地景观,稳定稻田面积,既净化调节空气,也呈现川西坝子独有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

治水

建生态宜居山水卫星城 出台川内首家县级《环境总体规划》

动态整治全县污染源、建“10分钟公园圈”、设立自然生态保育区……

为改善、提升区域内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创建全国生态文明试点地区为契机,探索推进“多规合一”,新津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县级《环境总体规划》,成为川内首家推出县级《环境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区县。

新津环保局局长文雁表示,

《规划》以2015—2030为年限,系统分析了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环境问题,全面衔接各项相关规划,确定了“围绕新津建成成都市南部生态山水田园城市,空气清新、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生态宜居山水卫星城市,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制度完善、生态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的总体目标,将通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维护生态环境安全,完善生态制度,建立以资源和环境承载力为基础的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和消费模式,推动县域环境管理战略转型。

据介绍,作为成都目前唯一编制完成并实施环境总体规划的区县,新津已纳入成都创新环境规划管理试点,将以“新津污染源一张图”为导向,动态整治全县污染源,同时依托信息化办公平台,动态分析污染源数据,优化治理决策,推进大环保格局。

按照《规划》,到2020年,新津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将达到15平方米以上,形成“一心、三楔、多廊”的绿地系统结构。通过完善公园绿地布局,在城区形成“中心公园—大区公园—片区公园—社区公园”四级城市公园绿地体系,打造“10分钟公园圈”。

此外,新津还将打造独具特色的亲水型绿道、田园型绿道、都市型绿道三大类绿道系统。

依托绿道网络形成六大主题游线路:

依托金马河河滩、杨柳河形成养生休闲游线;

依托兴义各具特色的村庄游憩形成乡村游憩游线;

依托县域西侧的优质农田区域形成寓教于乐、农耕参与为主的田园体验游线;

依托多个历史文化遗迹以及新建文化设施形成的文化观览游线;

依托长秋山丘陵花舞人间景区等生态要素构建登山游览线路;

依托水上运动中心、谷地公园等要素形成的运动休闲游线。

主管:成都市环境保护

主办:成都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

主编:生勇

责任编辑:赵龙

编辑:雨太

来源:成都日报

Hash:e68dcb03bbd54402b59beacbc5fe9c194fb20826

声明:此文由 成都环保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