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古寺有点意思:欧亚风格的佛教寺院,很多本地人都没去过

提到归元寺,怕是没有哪个武汉人会不知道,但古德寺就不一定了。

古德寺几乎不同于归元寺,它虽也是一座古寺,但这座寺庙却不是中国传统寺院,它既没有黄墙青瓦,也没有飞檐翘角,却有西方教堂建筑元素。

古德寺藏于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是一座不太好找的寺庙,有一种“大隐隐于市”的错觉。这座寺庙始建于清光绪三年,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之间进行两次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

这座寺庙集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为一体,不仅具有汉传佛教建筑的掠影,也有印缅佛寺建筑特点,更有古希腊神庙的韵味。

正是如此,它非常深得年轻人的欢迎,尤其是文艺青年的喜爱。每逢节假日,有许多年轻人来此进行打卡、人像拍照。在我眼里,它算得上是武汉最美的一座寺庙了,虽然建寺时间只有140多年,但其风格独树一帜,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

寺院的核心建筑就是圆通宝殿,这是整座寺院精华建筑所在,吸引了众多摄影师和文艺青年。圆通宝殿运用古罗马建筑之结构,呈现出具有西式风格的中国寺庙。

宝殿的内外墙之间以回形步廊设计,并设有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依照基督教堂的建筑风格。 殿堂之上还建有九座佛塔的塔刹。

如果你看过米兰大教堂和巴黎圣母院,那么对圆通宝殿的外部窗户一定不陌生,其拱券几乎是一样的,属典型的的哥特式风格。

这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期和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一直持续到十六世纪。

除了此之外,宝殿顶部的塔尖毋庸置疑属于古波斯建筑风格。而下方的回廊立柱一眼看出颇有希腊神庙的风韵,这在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巴特农神庙均有明显体现。

很多研究者认为,古德寺是仿阿难陀寺而建,属于印度帕那瓦建筑风格的群塔型寺院,圆通宝殿仿缅甸阿难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

但其实,我一直十分困惑(也是好奇),为何中国的传统寺院会有如此建筑风格?但查了许多资料,仍没有找到一个确切的答案。

古德寺最早由隆希创建,被称古德寺的“开山始祖”。

在1914-1919年间由昌宏法师住持,并先后两次进行扩建。在宏昌法师的主持下,古德寺日益壮大,不仅增建了殿堂房舍,还着手设计大雄宝殿,于1913年竣工。1919年,隆波法师接任主持,1921年秋,寺庙再次进行扩建,主要是将原来的大雄宝殿改建为圆通宝殿,以及修缮其他佛殿,这一扩建历时13年。

而这一次扩建,就是寺院风格转变的关键所在。这与当年的汉口开埠有一定的关系。

185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中增辟汉口为通商口岸,自1861年正式开埠到1898年,在这期间长江沿岸地区被迫开辟了英、德、俄、法、日五国租界,为此西方多元的文化风格急剧涌入。

此后, 汉口经济快速增长,商业繁华发达,令当时武汉的综合实力仅次于上海,并有“大上海大武汉”之称谓。

在此经济、历史、位置的基础上,南北风俗、中西文化于汉口交汇,势必对武汉的建筑形制和风格产生一定影响。西方建筑风格大量传入武汉,武汉也全面进入了近代建筑发展的全盛期,各租界建筑尽量都体现着各自本国的建筑风格。

而恰好圆通宝殿在改建时期正处于西方欧式建筑的兴建阶段,也许正是这个原因,中国佛寺院吸取了欧亚建筑风格元素,才有了尽头我们所见到的多元化建筑风格。

但由于当时的建筑设计图纸等相关档案已无法得见,圆通宝殿究竟为何会形成这般风格,也是一个未解之谜。如有了解的朋友,还望留言分享。

Hash:872b7166ec2235b7fb1bb479df39e4625e8270cc

声明:此文由 苏丹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