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窟寺丨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祁丰区嘉谷山文殊沟北岸两座山腰间。寺院及洞窟遗存分为前山和后山两个区域,是一处规模较大的石窟群。

文殊山石窟远景

文殊山石窟历史上洞窟较多,寺院分布密集,号称“三百禅室”。清乾隆《重修肃州新志》载:“文殊山,(酒泉城西南三十里。山硖之内,凿山为洞。盖房为寺,内塑佛像。近年又修庵阁,曰黑窑洞、曰红门寺、曰大士清庵、曰台子寺、曰接引殿、曰亥母洞、曰圆觉庵、曰千佛阁、曰观音堂、曰玉皇阁,故碉无数,旧称有三百禅室,号曰小西天。增废先后无常,大约皆是唐贞观中所遗也,岁久俱湮废。维台子寺、玉皇阁尚存,今有喇嘛三百余人,住持大寺。其西有缁衣僧,募建圣寿寺,内有元太子喃答失重修碑记刊名。两山南北对峙,中有药泉水东流。”

文殊山石窟壁画

1954年,美术史学家史岩调查文殊山时,尚存众多寺院。前山时代较早的寺院有台子寺和玉皇阁,系唐贞观中所创建;圣寿寺始建于北魏,元代喃嗒失太子重修碑记尚存;此外还有几个喇嘛教大经堂。后山寺观数量更多,其中道观较多,有斗姆宫、三皇宫无量殿、眼光娘娘殿、灵官殿、三义殿药王殿、翠云宫、龙王宫、玉皇宫三清宫城隍殿东岳庙、罗祖宫、山神殿、十王殿、仙姑殿、日月宫、玉皇楼、王母宫五圣宫、百子阁、无极殿、普渡宫、文昌宫、财神庙等,佛教寺院较少,有千佛楼、观音洞、地藏寺、文殊寺、闪佛寺、睡佛寺等。由此可知,清初文殊山已成佛、道混杂,中国传统神仙与藏传佛教混杂的石窟寺。1956 年,酒泉博物馆兴义对文殊山石窟寺遗址调查,共统计寺院庙宇138座,石窟18个。

文殊山石窟的具体开创年代不明,目前有北凉说和北魏说。据元泰定三年(1326年)喃答失太子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铭》(现藏肃南县博物馆,正面为汉文,背面为回鹘文,耿世民译出)记载:“所观文殊圣寺古迹建立已经八百年矣,我今坐叉合歹位,将寺宇翻盖重修, 普渡沉沦,于佛会中,同得受生。”从1326年上推800年,即526年,为北魏孝昌二年,说明北魏孝昌年间以前文殊寺已经建立。

史岩调查后认为,文殊山最早者为北魏洞窟。1963 年,甘肃文物工作队对马蹄寺、文殊山、昌马诸石窟进行调查,发表报告认为文殊山石窟早期洞窟与河西金塔寺天梯山等石窟都属北凉创建。北京大学考古系宿白教授提出的“凉州模式”说认为:“凉州模式似可分为两个阶段:早期可参考天梯山残存的遗迹,酒泉等地出土的五凉石塔和炳灵第一期龛像;晚期可参考肃南金塔寺、酒泉文殊山前山千佛洞和炳灵第二期龛像。”1994 年,北京大学考古系研究生对河西早期石窟进行了考察,之后暨远志撰文认为文殊山前期洞窟(第9、10、11、12 窟)和后期洞窟(第7、8、1、2、3、4 窟)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属北魏太和及稍后的北魏时期。

西夏占领河西走廊时期(1036~1227 年)重修重绘,时有“武威郡海藏寺僵□真”到此礼佛并画有供养像。西夏重绘壁画有万佛洞弥勒经变图》等。元泰定三年(1326 年),太子南塔失重修文殊山寺院,并立《有元重修文殊寺碑》。元代在千佛洞重绘布袋和尚等壁画。1244年,元太宗窝阔台皇子布施修建文殊殿,在凉州住锡的藏传佛教萨迦派领袖萨迦•班智达曾到文殊山一带弘教。元末,萨迦派衰落,格鲁派兴起,文殊院变为黄教寺院。明代万历年间,黄教首领第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曾对文殊寺院进行较大规模的重修。《重修甘肃新志》记载,清光绪三年(1877 年),文殊寺院遭战火焚毁。

第2窟 伎乐飞天与千佛(北凉)

据调查,文殊寺石窟现存洞窟仍有120多座,现编号12座,其中北朝中心柱窟8座(第1、2、3、4、7、8、9、10窟),北朝小方窟(佛殿窟)1座(第11窟),北朝禅窟1座(第12窟),覆斗顶方窟1座(第6窟),元代横券顶横方形窟1座(第5窟,文殊寺)。

2001 年,国务院公布文殊山石窟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本文源于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Hash:de221c7ee4a5f3f84b76734dbfa2e995f94a3e34

声明:此文由 秦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