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人文之旅(二) | 丝路重镇——楼兰

丝路重镇——楼兰

小河文化谢幕了,广袤的罗布泊格外荒凉寂静,但大自然按自身轨迹发展变迁的伟力从未消减。罗布泊自然生态经上千年的缓慢恢复后,又以楼兰人的出现使其人地关系重现勃勃生机。

罗布泊主要遗存示意图

而此时,世界东、西方同时崛起两个强国——大汉王朝和罗马帝国。是故,始于西汉丝绸之路在客观上为两个大国彼此探触提供了通道,因而也成为当时世界最重要的商贸之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汇之路。在这个大背景下,楼兰国以及改名后的鄯善国,就成了丝绸之路上大汉王朝必争必保的重镇。

楼兰作为丝绸之路重镇,从始至兴到废,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就是丝绸之路形成时的汉匈争夺。

在我国史籍里,“楼兰”最早出现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两处,其一在《匈奴列传》里:“单于遗汉书曰:天所立匈奴大单于敬问皇帝无恙。……以天之福,吏卒良,马彊力,以夷灭月氏,尽斩杀降下之。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皆以为匈奴。”单于这封信目的是向汉文帝求亲,承诺边境和平是示好,大吹兵强马壮消灭了月氏、降伏了楼兰等国是呈强。如此软硬兼施,实乃匈奴图远之策。这也说明了当时的楼兰还比较弱小,西域诸国的最大威胁是匈奴,而匈奴的头号对手就是汉王朝。

一处在《大宛列传》里,有三段:“而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而楼兰、姑师小国耳,当空道,攻劫汉使王恢等尤甚。而匈奴奇兵时时遮击使西国者。使者争遍言外国灾害,皆有城邑,兵弱易击。於是天子以故遣从骠侯破奴将属国骑及郡兵数万,至匈河水,欲以击胡,胡皆去。其明年,击姑师,破奴与轻骑七百馀先至,虏楼兰王,遂破姑师。”“天子已尝使浞野侯攻楼兰,以七百骑先至,虏其王”。

敦煌壁画张骞出使图,图片:周轩

因为司马迁是按张骞自西域返回(公元前126年)后的描述而著此传,所以,第一段寥寥数语却给今人留下了十分重要的信息:楼兰城郭至少在公元前126年之前就有了;楼兰距罗布泊(盐泽)很近;罗布泊与长安的距离大约五千里。第二段的信息则更为具体:楼兰乃小国,却地处交通要道,战略位置相当重要;当时的国际形势错综复杂,连汉使王恢西出时也常遭匈奴袭扰,而趁火打劫最欢的就是楼兰;武帝为了捍卫向西开放重要国策,特遣吃匈奴饭长大的赵破奴率大军去砸匈奴锅,匈奴兵吓跑了,翌年(元封三年,公元前107年),赵将军只带700轻骑就把楼兰王给捉了,姑师国亦顺带被拿下。第三段告诉我们,破奴将军此行虽砸锅不成但擒楼兰王有功,因而被封为浞野侯。

五年后,另一位汉将粉墨登场,这就是才不及位的贰师将军李广利。李广利之妹受宠于武帝,是昌邑哀王之母。因为这层关系,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命李广利去大宛国的贰师城(今吉尔吉斯的奥什城)弄些汗血宝马回来。这也是贰师将军名号来历。

武帝眼里西域都是些蕞尔小国,用不着调动中央军,只给了贰师将军6000地方部队(属国骑兵),另从监狱放出数万泼皮顽少让他们穿上军装为国杀敌。按说,武帝判断没什么问题,这点杂牌部队西进强取宝马足够了。只是这贰师将军实在是既无统军之才,又无胆魄韬略,部队都打到大宛了,硬是因为一小城不克而撤兵回归。一去一回不但两年时间耗过去了,部队也损失十之八、九。气得武帝严令其部不得入玉门关,违者斩!

汉武帝像,图片:周轩

武帝有大格局,也有大谋略,深知拿下大宛的战略意义非同寻常。于是,再次令李广利西征。虽然这次兵员来源基本如旧,但数量猛增,达六万之众。若加上那些私人运送粮食跟随大军的,恐怕近十万人了。同时,武帝在给养保障、路线安全、后方策应等环节也作了周密部署。

不难想象,六万部队,数万支前民兵,三万马匹,还有作为军粮的十万头牛以及搞运输的无数驼、驴,一路碾压过去,旌旗如林、战鼓如雷,所到之处金戈铁马、隐天蔽日,西域诸邦国哪见过这阵势!于是纷纷打开城门,好酒好肉犒劳汉军,其情其状几如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一路顺利,只有轮台国不识相,以卵击石,迅即被血洗。

见此情景,大宛国上下都明白,这都是因为国王过去自信满满,拒送好马还杀掉汉使、抢走人家购马重金惹来的灭顶之灾。大宛军初战即败丢掉了大宛城外城,为保全国家和百姓,他们杀了国王毋寡将其头交汉军营,并送出好马由汉军挑选,还提供粮食若干。于是,汉军从大宛上层官员中选出一个主张与中央王朝友好相处的官员昧蔡做国王,大军不入城,与之订立盟约后带着宝马凯旋。

汉军对大宛恩威并举、铁血与仁义并重的做法,对西域各国震动极大,影响深远,纷纷主动派人去长安谒见天子,很多国王还把王子送到中央政府作人质以示诚服,中央战略目标初步实现。

但楼兰作为西汉与匈奴的必争之地,楼兰王却是首鼠两端,无奈之下只好将一子质于匈奴,另一子质于汉王朝。如此两任国王都这般搞平衡,天朝明知却未予追究。第三任是从匈奴回来的安归,加上一些汉使趾高跋扈被他杀掉几拨,干脆连去中央谒见皇帝的头等大事也不做了。安归弟弟尉屠耆知道这样下去是死路一条,于是偷偷跑到中央禀明情况。

肃宁县傅介子墓,图片:周轩

汉昭帝元凤四年(公元前76年),平乐监傅介子受大司马、大将军霍光派遣,仅带了几个随从便一路忽悠着来到楼兰,趁酒席间安归醉不及防将其杀了。这边杀了安归,朝廷那边就立马任命尉屠耆为新的楼兰王,同时,国名由楼兰更为鄯善,都城南迁到扜泥。新任鄯善王尉屠耆明白,既不能如前几任王那般骑墙,还得把国内安抚好,就必须让老百姓能直接感受到中央王朝势力。于是经昭帝同意,尉屠耆从中央带了司马1人、兵士40个回国赴任,将他们安置在伊循屯田,后又在伊循设都尉。至此,楼兰(鄯善)完全归属西汉,也成了不久之后西汉统一西域的重要支撑。因此,元凤四年,也就成为中华开疆拓土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

乌孙是西域的大国强国,贰师将军第二次西征时,乌孙虽然答应派兵协助,其实也只是派了几千人马远观而没有参战。现在,乌孙已不再犹豫,公元前74年直接与汉朝协同作战,重创匈奴。加上之后匈奴分裂,一部分归附汉朝,从此匈奴一蹶不振。“於是自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盐泽即楼兰,亭者驿亭、烽燧亭。驿亭以为交通,烽燧亭以为军备。可见,自李广利伐大宛后,楼兰便成为汉通西域的交通关键。

西域形势一派大好,至神爵三年(公元前58年),中央政府不失时机地在乌垒城(今轮台县大雅乡)设西域都护府。西域55国除安息、大月氏、罽宾、乌弋山离、康居5国外,东起阳关玉门关,西至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北至巴尔喀什湖,南至葱岭,凡50国尽属西域都护府管辖。至此,西汉完成了对西域的统一大业,西域纳入中国版图。

如此伟业竟然始于才不济位、德不配位的李广利,历史也真会开玩笑!

而丝绸之路,就形成于张骞凿空西域至汉统一西域的过程。

中央政府对楼兰道的保护和经营,是楼兰彰显丝绸之路重镇地位阶段。

当时的丝绸之路在新疆分南北两道。丝绸之路以长安为起点,南道西出或阳关后,经鄯善(若羌一带)、且末、精绝(民丰县尼雅遗址)、扜弥(策勒县东北)、于阗(和田)、皮山莎车而后向南经蒲犁(塔什库尔干),穿过葱岭(帕米尔高原)后分两路,一路出大月氏(阿富汗北部)抵达安息(伊朗);另一路抵罽宾(克什米尔)、天竺(印度)。

北道西出敦煌后绕过三陇沙(疏勒河西端),经白龙堆(罗布泊北岸雅丹)、楼兰(楼兰故城)或向北抵车师(吐鲁番)前王庭,而后经尉犁焉耆抵龟兹(库车);或从楼兰直接西行抵龟兹。而后经姑墨(阿克苏)、温宿乌什县境内)、疏勒(喀什)向西北翻越葱岭,再经大宛(费尔干纳盆地,现乌兹别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三国交界地区)、康居(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奄蔡(咸海与里海一带)以及今叙利亚土耳其抵今意大利,并由此辐射几乎整个欧洲和埃及等。

汉代丝绸之路示意图,图片来自网络

不难看出,新疆就是当年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正是因为丝绸之路,将新疆如楼兰、车师、龟兹、姑墨、疏勒、若羌、于阗等等瀚海中似孤岛般的一片片绿洲串联起来。真是利在当时,功在千秋。而不论南道北道,楼兰城及更名后的鄯善国都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楼兰之地位由此可见一斑。中央政府在伊循设都尉,也表明了其重视程度。因为都尉之上就是将军了,其军阶约与今上校、大校相当。需知,据《汉书》载当时整个鄯善国也只有1570户,人口14100人,军队2912人。

楼兰更国名为鄯善,都城南迁,即所谓“王治扜泥”。扜泥城在何处,目前推测不少难以定论,似应在若羌以东一带。改国名、迁都城是头等大事,中央政府可能是出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车师常处于匈奴控制之下,匈奴以车师为据点出击楼兰是比较容易的事,迁都远离车师可解除此威胁;另一方面,楼兰实在太重要,不可轻易丢掉,以屯田方式加强楼兰一带防务,既可保楼兰道,又可减轻军队粮草保障压力,还可以相机率鄯善军进击车师。

东汉时期西域与中央政府“三绝三通”,完全印证了当时中央决策的确谋虑深远。

西域统一后,尽管匈奴分裂,元气大伤,势不复前,但对西域的威胁并未完全解除。王莽新政,很多改革过于激进超前,失之于审时度势,使北匈奴在西域有隙可乘并重新控制了西域大部。即便如此,丝绸之路南道的莎车、鄯善等国依旧高举抗匈大旗,鄯善等十八国王都主动质子入朝,要求得到都护。甚至东汉初莎车王康还被封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

遗憾的是,因王莽折腾留下一堆烂摊子,加上赤眉之乱刚平定,东汉中央政府一时实在无暇顾及西域。所以光武帝刘秀只好对大家说:“如诸国力不从心,东西南北自在也”。于是匈奴卷土重来,西域各国只好委身其下,是谓一绝西域。

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汉明帝决定“遵武帝故事,击匈奴,通西域”。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4年),中央政府对西域匈奴势力发起军事、政治双重攻势。天山以北由窦固、耿秉、刘张率大军对蒲类海(今巴里坤一带)、车师等地匈奴势力予以重拳打击,而对当时丝绸之路主要通道上的鄯善、于阗、疏勒、龟兹等天山以南诸国,则由假司马班超率36人从政治上瓦解匈奴势力。

笔者以为,这种策略主要考虑到从武帝起就在丝绸之路南北道沿线长期经营,诸国朝野与中原交流广泛,尤其是在鄯善伊循的屯田制得以推广,增进了民间直接交流,使这一带政治生态有利于政治手段解决。而北面或常在匈奴盘踞之下,或在匈奴势力控制之下,非军事打击不足以解决问题。后来的结果也证明了双重攻势非常高效,东汉很快恢复了对西域的统一。

但是,北匈奴由于南受已归汉的南匈奴屡犯,东受正兴起的乌桓、鲜卑的袭扰,生存空间受到极大挤压,故而西域即成为北匈奴生死存亡的必拼之地。

公元75年,北匈奴两万铁骑对西域发起疯狂反扑。北匈奴这次军事行动来得突然,气势汹汹,志在必得。不到一年时间里,车师后部王被杀,戊校尉耿恭被围,己校尉关宠被困,连西域都护陈睦也被杀害。刚即位的汉章帝不得已而暂时放弃西域,是谓再绝西域。

班超像,图片:周轩

但是,班超非但未奉召回朝,反而在丝路沿线大搞统一战线。班超孤身敌后,紧紧依靠丝绸之路南北道各王国维护统一的健康力量,以一己之力苦撑危局、挽狂澜于既倒,坚持斗争十数年,引诸国军队抗击匈奴势力,竟然开创了除龟兹、焉耆外,西域诸国都愿臣服于汉的大好局面!至公元91年,终于赢来转机,中央政府联合南匈奴对北匈奴发起三次军事打击,同时,左校尉耿夔率军一直打到北匈奴单于住地金微山(今阿尔泰山)。班超乘机征发疏勒、于阗军降伏莎车,打退大月氏,并被任命为西域都护,西域再次得到统一。

公元106年,因班超继任者任尚刚愎刻薄、夜郎自大引发众怒,诸国发兵反任。中央政府急忙调集羌军征讨西域,不想羌军叛乱,内地与西域联系被阻断。见此情景,东汉只好又一次撤销西域都护府以及戊、己校尉,同时柳中、伊吾屯田士兵也一并撤离,致使北匈奴又一次卷土重来,是谓三绝西域。

班勇像,图片来自百度

即便如此,鄯善依然向汉,班超之子班勇提出派五百人去楼兰屯田,其理由就是“西当焉耆、龟兹径路,南强鄯善、于阗心胆,北捍匈奴,东近敦煌,如此诚便”。安帝延光二年(公元123年),班勇出任西域长史,率五百兵出屯柳中,次年即至楼兰表彰鄯善归附。公元126年,班勇发诸国兵对西域的北匈奴予以歼灭性打击,俘获呼衍王属下2万多人。翌年,班勇又率鄯善、车师前部两国军队出击车师后部王大获全胜。至此,西域复归汉属。公元137年,北匈奴呼衍王被敦煌太守裴岑诛杀,新疆长达近300年的汉、匈拉锯争夺,终以匈奴彻底败走而告结束。

楼兰佛塔

三间

佛塔与三间房

三间房下是穿城而过的河道

楼兰城里的河床

库房

民居

民居

总而观之,虽有三绝三通,然基本保证了楼兰及鄯善国与中央政府的联系。班超父子都视楼兰为复统西域的战略要点,自然也成为丝路中极为重要的贸易集散地、运输补给地,由此可见楼兰地位之重要。所以,汉代亭燧遗存以楼兰道为最就不足为奇了。此阶段,楼兰呈现出一派“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繁忙景象。

可是,“三绝三通”的焦点在于争夺车师、伊吾,其战略指向就是开辟玉门—阳关—伊吾—车师前部—车师后部一线,即所谓新北道。随着丝绸之路新北道的开辟,楼兰及楼兰道逐步进入了衰退阶段。

新北道最大好处就是避开了三陇沙、龙堆等自然条件险恶之处,且比楼兰道近。西汉时,很可能于民间已通此道,西汉末戊己校尉徐普试图开辟此道未果。新北道何时为官道不详,按史籍推当在东汉某个时候。新道既通,内地与中、西亚商贸多走此道,车师前部便成为新北道枢纽和咽喉之地,同时也是御北镇南的战略要冲。特别是前凉第二次派西域长史李柏平定高昌赵贞之乱后,首次将内地的郡、县、乡三级政府制移用于高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楼兰式微,也曾中兴,有三件事值得注意:

其一,索劢从敦煌引军一千去楼兰屯田。此事正史无上没有,载于郦道元《水经注》。一千人的屯田部队其规模已经非常大了,他还从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各征了一千军队。如此规模,即便是今天也算浩大工程。笔者猜想,这四千人中可能敦煌军一千是长期屯垦,另三千是调来修建水利工程的,即所谓“断注滨河”。这说明了三个问题,一是索劢屯楼兰至少是发生在南北朝北魏以前,有学者依据文中有东汉光武帝时人物王尊、王霸,推断索劢应在东汉初;二是楼兰道依然重要,否则不会有如此规模戍屯;三是楼兰生态已经恶化,非大规模水利建设不足以解决屯垦之需。以郦道元注《水经》“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之态度,此说有相当的可信度。2008年,吕厚远发现在小河墓地西北方6.3公里处有座城郭遗存,西距营盘约80公里,东距楼兰约110公里。根据碳14年代分析,此遗存城墙年代大约在公元440~500年左右,形成于北魏时期,推断此即注滨城

其二,楼兰曾是西域长史治所。楼兰作为长史治所很可能始于曹魏年间,《魏略·西戎传》有记载,与学者们楼兰发掘资料相吻合。长史府始置于东汉,班勇曾任西域长史,此职延续至魏晋时期。长史府规格低于郡高于县,发掘资料显示,其属官有:长史、主簿、功曹史、兵曹史,录事掾、仓曹掾、功曹掾、监量掾、监仓掾,铠曹、水曹、帐下将、伍百、马下、领下、消工等,是管理西域军、政、民、司法的军事和行政机构。但是,西域长史府管辖范围以及与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前后并不一致。班勇时期很大程度上是中央直接管辖,长史府统辖西域几乎所有王国。而治所楼兰时期长史府,则隶属于凉州甚至是敦煌,且只辖五国,并不能节制如高昌等有校尉职的地方。

三间房因李柏文书公案而闻名遐迩,也是楼兰标志性建筑之一

橘瑞超像,图片:周轩

其三,李柏文书公案。李柏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前凉政权的西域长史,长史府到底在楼兰还是楼兰西南50公里的海头,学界一直在争论。争论由日本探险家橘瑞超于1909年在罗布泊发现“李柏文书”引起。上个世纪初,英籍探险家斯坦因对罗布泊楼兰一带遗存进行了大规模考察,对罗布泊区域遗址从LA一直编号到LT(但不知何故缺N、O、P,所以实际只有17处遗存,有的文献说20处,显然有误)。其中LA指楼兰,LK指楼兰西南的海头。橘瑞超是按照斯坦因标注经纬度去的楼兰,以当时的技术恐难以精确定位。橘瑞超自己说是到了楼兰,而且是在楼兰佛塔以西的三间房发现了李柏文书。王国维见到李柏文书影印件后,因其一书“今奉台使来西,月二到此”的“此”字被圈去并注“海头”二字,另一文书有“月二来到海头”,断定长史府在海头,并据此得出LA不是楼兰而是海头的结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日本学者森鹿三,将一张橘瑞超记忆中出土文书地点照片与斯坦因1914年在罗布泊发现的LK城图片相对照,认为两者是一致的,并认定李柏文书于LK出土。然而,1968年橘瑞超又清楚地告诉,李柏文书是在楼兰佛塔附近发现的。由此引发的争论至今不息,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LA到底是楼兰还是海头?二是长史府在楼兰还是海头?笔者在对部分有代表性文献进行对比分析、查看最新整理的出土资料后,倾向于认同LA就是楼兰、长史府也在楼兰的观点,当然,不排除李柏第一次讨赵失败后匆匆将长史府迁往海头的可能。

工作中的考察队员

工作中的考察队员

楼兰古城里这颗枯树,历经千年而不倒,如同楼兰的守望者

距楼兰不远的古河道

楼兰保护站暸望塔

楼兰日落

西晋之后,鄯善国先后臣属前凉、前秦、北凉、北魏等政权,与内地保持着密切关系。但随着前凉在高昌设郡,高昌便成了西域门户,新北道更加安全。如此,楼兰便渐渐失去中西交通中继站作用。至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公元449年),鄯善被北魏灭,一个至少有600年历史的鄯善(楼兰)国就此终结。而曾在丝绸之路上连接西东、镇南捍北的楼兰重镇,恐于之前就已人去城空。如今,我们考察队众人只能从断壁残垣中尚存的点滴信息,去描摹昔日“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的景象了。

撰文:李丹、由亚男、李东

摄影:李丹

编辑:李若菡

审稿:由亚男&李丹

罗布泊人文之旅(一) | 罗布泊的史前文化——小河墓地之谜

转载请注明出处

Hash:643b401200b283042d4fc9a6ac8e475426edc47f

声明:此文由 游历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