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落的正阳关

衰落的正阳关

——罗会松

我和寿县正阳关一河之隔。正阳关曾经给我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昔时,熙熙攘攘,人头攒动,三个城门从容的看着人流的出出进进。一条条石板路带着历史车轮留下的深深痕迹在记录着匆匆的脚步。菜贩的挑子搁满了路两边。各种店铺未见冷落。包子油条的香味非常诱人。老电影院人满为患。老照相馆排着队的人们在摄下永恒的笑容或矜持的表情。澡堂热气腾腾,填满了赤身裸体的男人,楼上楼下店小二在给洗过澡躺在那里的人递热毛巾、倒茶念念有词、笑容可掬。新华书店悬着各种各样的年画,书柜排列着各种各样的书籍,买书买画的人密不可透。

正阳关人给人感觉是腿细,脸黄,从容,洋气,自负,说话生硬、有点冲,面对赶集的农民居高临下。但这些都没有削弱人们对正阳关美好印象。淮河轮船、木船在穿梭,南北渡船在沟通着颍上和寿县的密切交往……

昨天我骑着电瓶车到了正阳关。站在淮河大堤上看正阳关非常破落。下去,感到狭小局促。很多店铺冷清,有的关门。商品杂乱的外放,顾客难以见到。老石板路变成了水泥路,三个城门修的不伦不类……正阳关衰落了。

过去淮河这边的颍上地界有西正阳,还有金垛子的历史记录,千帆停靠,万般繁华,有“金垛子,银正阳”之说。现在还有“冯家行”“菜市子”等商业性质的历史名称。颍上赛涧回民乡蒋书记还带着我看了各种出土的石碑,其中不乏皇帝钦赐。还介绍了河边发现的古镇遗址和各种文物,让我唏嘘不已。

如今,正阳关也在衰落。是时间的浪潮,还是市场经济的狂潮使然?是天为,还是人为形成?正阳关人告诉我,都是当地执政的人没有文化保护意识,不能与时俱进,没有发展眼光,“胡弄”造成的。

难道只是正阳关?寿县不也是“抱着金碗品清风”?正阳关镇源于古正阳关,系中华名关之一,古称颍尾、颍口,阳石,羊市、羊石城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早在东周中期已具雏形。《左传》鲁昭公十二年(公元前530年)有“楚子狩于州来,次于颍尾”记载,以此计算,正阳关镇已有2530多年历史;又据明嘉靖29年(公元1550年)出版的《寿州志》载“东正阳镇,州南六十里,古名羊市,汉昭烈筑城屯兵于此”。

正阳关地处淮河、颍河、淠河三水交汇处,地理位置优越,自古就是淮河中游重要货物集散地,明王朝见正阳是个收取商人、船民赋税的好地方,于明成化元年(公元1465年)在此设立收钞大关,年征税银达62400多两,有“银正阳”之称,“正阳关”即因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开关当年,正阳关就上缴国库6.24万两税银。到了清朝,河流运输更加发达,“帆船竞至、商贾沓来”,正阳关额征税银已提高到9.02万两;道光二十年(1840年),又增设“淮北督销正阳关盐厘总局”,负责将淮盐销往大别山区“南五县”(今六安霍邱固始商城潢川);1907年,正阳关又成立皖北商务总会,江西浙江山西等15个省的会馆接连兴建,英、俄、德等国的公司也慕名而至,相继开张,正阳关进入到了兴旺发达的高峰期,在0.62平方公里的城区内,竟有运输公司5家,浴池8家,旅馆13家,饭店22家,玄帝庙、迎水寺、清真寺、福音堂等寺庙72座半(南城门洞里有一个土地老爷石像,被称作“半座庙”),还有巡检衙门、三府衙门、警察局等地级市政府机构,人口达5万之众(正阳关警察局1934年辖区人口已达到30000人,居安徽第六)经战火洗礼的中华雄关,摇身一变成为皖西重镇。

据说95年镇党委书记的一声令下,正阳关原有的历史遗迹被基本拆除了大部分,石条街,古井,古名居均被拆除,今天的正阳关已经伤痕累累,这样,一年之间中华大地上少了一个完美的千年古镇。

昨天,看到掘土机已经把唯一一条石板路完全打开,那些利刃好像划过我的胸膛……无知者无畏,蠢人治政,伤害历史祸害千年啊。

古迹无法复制,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经济发展价值是无法估量的。渴盼正阳关利用自身优势,挖掘厚重的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产业,做好特色经济,扩大知名度,重振雄风。

Hash:611c3715be112e83b0440b5998d9067108b07ab9

声明:此文由 颍上热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