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遗址‖古城寻踪(附:下川口村落全貌视频)

图文编辑:“允吾梨花”梁增寿

下川口在两省三县(区)的地理位置

和县马场垣乡下川口村,地处青海省东北部边缘,地理位置属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这里沟壑纵横,山峦起伏,地质地貌非常特殊。东、北两面和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隔河相望,正南方向以“骆驼山”为界,此山以南是甘肃永靖县地界,西靠本县隆治乡,东、北面倚西宁海东几县的母亲河——湟水河。东、北面的湟水河与南面的隆治河在此交汇,形成了“二龙戏珠”之势,下川口村就好比是两条巨龙守护的一颗明珠,也是青海省海拨最低点,最低处本村的下东川社只有1650米。允吾宝塔

从青海东面进入下川口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古垣高台上那五个醒目的大字,“青海第一村”和那座高耸如云的白塔

说起这座白塔的建造还真有点来历:二零零八年夏, 时任青海省省长的宋秀岩女士乘坐一辆小车,从内地沿“京藏高速”返回西宁,途径兰州市红古区红古乡新庄村时,抬眼一看,前面有座村庄,山顶之上有片平台,山下大片农田内各种梨树苹果树等其它树木郁绿成荫,还有成块的桃树林加杂在其中,散发着勃勃生机,特别引人注目。 看到这一副副美妙的画卷,宋秀岩省长随意向同车的随行人员问了一句,前面这个村庄叫什么名字?属于哪个省?同行人员晓有兴趣回答道:这个是我们青海民和县最东边的一个村庄叫:下川口村。现在这个村上铁路公路修通以后,进入青海和民和县的好多车辆都在此村经入青海境内,所以,当地的文人墨客给这个村庄起了雅称,叫:“青海第一村”(以前所有进入青海的车辆在民和川口享堂村入青进藏是必经之路, 历史上也被称为“青海第一村”)。 顿时,宋秀岩省长对此事有了特殊的兴趣。 片刻功夫,车辆也很快进入民和川口镇境内,同行人员又说:这里叫上川口,因地理位置处在巴州沟口,和下川口隆治沟口,上下相呼应。 回宁后宋秀岩脑中就构思了一个想法,要在这两个有特殊地理位置的地方各修一个标志性的建筑——塔。 这座由纯花纲岩石制作的宝塔,终于在二零零九年秋季修建完成,并且在下川口古垣高台靠东面的山坡上用白色大磁砖镶嵌了五个大字,即:“ 青海第一村 ”。

这座塔自修建之日起至今无名,又因建在原“金城郡.允吾县”的古城墙基之上,所以,被本文作者命名为“允吾(yanya)宝塔”。【金城郡】遗址古城

这段古城墙是“金城郡”仅存的一段,长约十多米,宽约三到五米不等,呈三角形状,高二.五米至三米。靠北面城墙因千百年来湟水河由于河水不断冲刷,导致河床持续下降,产生大面积的滑坡,将临北一面城墙滑入湟水河中,其余部分城墙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因下川口旱垣上三级电灌建成,垣上一千多亩旱田变为水浇地。又从省外引进大量苹果树苗进行种植栽培,也将大部分残存的城墙挖去充当肥料,剩余的部分墙基全部被平整为土地。下川口的交通状况

下川口村地处甘青交接之地,公路铁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是东去兰州,及内地各省,西进“高原夏都”西宁,“雪域西藏”和北上“西域新疆”的必经之路和咽喉要塞之地,属青海东部之门户。兰青铁路双线,京藏高速,兰新高铁,民小高等级公路和川总乡镇道路都从这里经过。作者还有一篇关于下川口村交通现状的文章,标题:《湟水河上十一条巨龙横卧的村庄——下川口村》这里面详细的记述了下川口村每座大桥的修建历史和交通概况。兰新高铁下川口湟水河特大桥

晨曦中的兰新高铁湟水河特大桥

下川口的气候和特产

民和下川口村属大陆温热带干燥性气候,光照充沛,降雨量适中,物产丰富,盛产多种蔬菜瓜果,自古以来就有着“瓜果之乡”之美称。八十年代初,本地出产的“红香蕉”苹果,因个大,色艳,含糖量高,被省上推送参加在首都北京举办的“全国农产品博览会”并荣获银奖。下川口村当时普遍种植一种从国外引进的一新品种西瓜,俗称“意大利棒子瓜”,曾远销东北“冰城”哈尔滨,受到东北人民的喜爱。本地还出产一种名为“大红袍”的桃子,因肉质肥厚,耐运输等特点,曾经销往“华中重镇”武汉和新疆乌鲁木齐市。也曾在此桃子的原故乡山西洪洞县,做为贡品,敬献给清朝皇帝。从此下川口村各种品牌的水果和旱砂地西瓜名声大振,并畅销大西北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下川口村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量种植桃树、苹果、梨等树,在短短的几年内,农民的收入有所提高,后来越种越多,每年四至五月份,老水地和垣上的几千亩田地被粉红色的桃花和洁白如雪的梨花所覆盖, 成为青海省东部的一处人为的自然景观。 届时,有甘青两省的旅游爱好者纷至沓来。 在桃树鼎盛时期,也曾被称“万亩桃园”,成为青海省著名的一大旅游品牌。

此图由甘青两省摄影爱好者,二零一三年四月“桃花节”期间拍摄于下川口桃花源景区。

特别提示:

各位网友及广大观众, 请注意! 不要强行对号入座。下川口村昔日里瓜果飘香,招蜂引蝶,引得路人驻足观望的繁华景象成为过去。如今的现状是,到处死树遍地,满目疮伤和惨不忍睹的景象。往日里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已经不复存在。这几年,下川口村成为无瓜、无果、无蔬菜的现状。也由于周边环境的污染和遭人为砍伐, 几百年前祖先们所栽的梨树、杏树等等已所剩无几,更谈不上有什么高田收入和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进入城隍庙的必经通道迎仙桥

下川口“金城郡.允吾县”城隍庙

据考证,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开始置“允吾县”隶属于“金城郡”。三国时期,魏初改“允吾县”为“金城县”,后改为“龙支县”。东晋十六国时期(公元317年至420年)又改为“允吾县”,到北魏(公元386年至534年)废之,隋代在“允吾县”旧址设“广武县”,唐朝初年迁“广武县”至甘青永登,复设“允吾县”,到唐武德二年(公元60年)废止,然后在“允吾县”(今下川口)旧址重设“龙支县”。所以,历史上流传的文本很多。说是“允吾县”在永登,兰州榆中,民和古鄯等等,不管历史怎么变迁, 迁来迁去,最准确的资料显示“允吾县”始终在今下川口。

另据《民和县志》记载,允吾二字作为地名是双音连绵字,允吾应读为:yɑnyɑ(沿牙)。现在好多新闻媒体和报刊杂志都把允吾二字读为(铅牙),这个有误。允吾当时为古羌语名字中的汉音译,意为“左川”,左川即下川。到清朝年间才改为下川口,也和民和县城的所在地上川口一样,同处在湟水河与巴州河及隆治沟口,才加了个“口”字。从此以后就有了上川口和下川口地名之说。

“允吾古城”分为旧城新城。旧城遗址在下川口以北的旱垣高台上,现只有竞存的古城墙一段(因年代已久,面积无法考证),新建的有白塔一座,其它的如汉代古墓遗址早已消失殆尽。新城即:现在下川口村民所居住整个村落的西南方(今上墙门至水城门之间),呈不规则长方形。先后共筑了两座城,先筑的叫:“大城”因面积比较大(城中心是下川口民国小学,即现在的“马王殿”)一带),因城内人口逐渐增多,又在城的东北面又后筑了一座,叫“尕城”,和原来的“大城”连为一体,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共设了四个城门。古代通过“允吾古城”的行人和商队都从南门、北门才能通行。东门也叫“水城门”和“上城门”是城内大部分居民从隆治河挑取生活用水和去农田水地的必经之路。古城“西门”,也是靠大山的一面,基本上是城内死了人以后,从这个门抬出去的。这样前后所筑的两座城加起来,长度大约380米X宽120米不等。总面积约45600平方米。另外,在下川口中学下面正东方有瓦窑一座, 据说,这两座古城建筑上所用的青砖都是这座瓦窑和下川口村上西川社的瓦窑上烧制的,上西川现有被国家文物局“设立的“瓦窑台遗址” 石碑一块 (民小公路南侧)。只可惜,这些古遗址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古城人口的逐渐增多,早已毁坏,并且荡然无存, 现在只成了美丽而神奇的传说而易。

一九七三年六、七月份,下川口村七社村民在“允吾古城”以西北方向的农田地里浇水时,忽然发现有大量水流直入地下,洞口处用大块青砖铺成, 这个洞被人为挖开的,立即报到大队部,然后一级级上报,最后,青海省文物局派专职人员来民和,县上文物保护部门派人参加,村上安排民兵现场把守。在金城郡古城附近,共同发掘下川口汉墓一座,出土了一批铜钱,铜饰件,铜制摇钱树一棵,陶狗,陶鸡,陶罐和一对儿童骨骼(陪葬的童男女)等文物,并有两扇巨大的石门(此墓不知何年已盗,经确认,墓内墙角上方有洞之处有一副盗墓者缩成一团的成人骨骸一副,里面其它珍贵的文物被洗劫一空) 所有出土文物包括两扇巨大的石门都省上拉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席卷全国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在全国迅速蔓延。最后,这座汉代古墓中竞存的所有青砖全部被村上拆下来,用做修建“下川口村知识青年点”房屋之用。

下川口村落全貌(手机拍摄)

本文作者简介与近照

本文系原创作品,未经原作者同意不得转载。

▋来源:允吾梨花

▋编辑:民和在线

Hash:a9514f249c99fff079599d3adeb82979c3144ab9

声明:此文由 民和在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